《如何找到想做的事》读书笔记:告别迷茫,用 3 步找到人生方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21:52 1

摘要:如果你也有过 “每天按部就班却像行尸走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未来该做什么” 的迷茫时刻,那八木仁平的《如何找到想做的事》绝对是一本能帮你 “拨云见日” 的实用指南。不同于很多空谈 “梦想” 的书籍,作者用自己从 “职场迷茫者” 到 “找到热爱事业”

如果你也有过 “每天按部就班却像行尸走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未来该做什么” 的迷茫时刻,那八木仁平的《如何找到想做的事》绝对是一本能帮你 “拨云见日” 的实用指南。不同于很多空谈 “梦想” 的书籍,作者用自己从 “职场迷茫者” 到 “找到热爱事业” 的经历,结合上百个普通人的真实案例,总结出一套 “不喊口号、不熬鸡汤” 的落地方法。读完这本书,你不用再纠结 “我到底适合什么”,而是能一步步把 “模糊的兴趣” 变成 “能落地的事”。

很多人找不到想做的事,不是因为 “没天赋”,而是一开始就走进了误区。作者在书里先帮我们戳破了 3 个最常见的 “认知陷阱”,让我们先 “轻装上阵”:

1. 误区一:“想做的事必须是‘高大上’的,能赚大钱的”

很多人把 “想做的事” 和 “能当事业的事” 画上等号,觉得必须是 “开公司、当作家、做网红” 这种 “有面子、能赚钱” 的事才叫 “想做的事”。但作者说:“想做的事可以很小,比如‘每天给家人做一顿好吃的’‘周末去公园拍好看的照片’‘帮邻居修修小家电’—— 这些能让你心甘情愿花时间、做完后会开心的事,都是‘想做的事’的起点。”

比如书中的案例:一位普通上班族,每天下班喜欢在小区里喂流浪猫,后来慢慢开始记录猫的日常,分享到社交平台,最后居然成了 “社区流浪猫救助志愿者”,还带动了很多邻居参与 —— 这件 “小事” 不仅让她每天充满期待,还帮她找到了自己的 “社会价值”。

2. 误区二:“我得‘一下子’找到终极热爱,否则就是失败”

很多人总想着 “一步到位”,觉得必须找到 “这辈子就干这个” 的事才算成功,一旦尝试后发现 “好像没那么喜欢”,就会放弃。但作者告诉我们:“找想做的事就像‘试衣服’,你不可能第一眼就挑中最合身的,得试几件、甚至几十件,才能慢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比如作者自己:他一开始在公司做行政,觉得没意思,尝试过 “写小说”,发现自己没耐心;又尝试 “做手工”,发现手太笨;最后偶然帮朋友剪辑视频,发现 “剪完后看着成品会很开心”,慢慢才摸索出 “视频创作” 这个方向 —— 不是 “一下子找到”,而是 “试错后筛选出来”。

3. 误区三:“等我‘有空了’‘有钱了’,再找想做的事”

“等我退休了就去旅游”“等我攒够 10 万就去学画画”—— 很多人把 “找事” 的时间推到 “未来”,但作者说:“想做的事不需要‘专门的时间’,现在就能开始。哪怕每天只花 10 分钟,比如‘睡前读 10 分钟自己喜欢的书’‘午休时画一张小画’,这些‘碎片化的尝试’,都会帮你慢慢靠近想做的事。”

书中有个案例:一位宝妈,每天要照顾孩子,没时间 “专门做事”,但她喜欢做饭,每天趁孩子午睡的 1 小时,研究一道新菜,拍下来发朋友圈,后来居然有人问她 “能不能教做饭”,最后她开了个 “宝妈简易厨房” 的线上小课 —— 用 “碎片时间”,照样能把兴趣变成 “能落地的事”。

打破误区后,作者给出了一套 “可操作、能复制” 的 3 步方法。不管你现在是学生、上班族,还是全职妈妈,都能跟着做:

第一步:先列 “3 个清单”—— 把 “模糊的感觉” 变成 “清晰的线索”

很多人说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其实不是 “没喜欢的事”,而是 “没认真梳理过”。作者建议先花 1-2 天,静下心来列 3 个清单,从 “过去的经历” 里找线索:

1. “开心清单”:记录 “做了会开心” 的事

回想过去 1 年(甚至更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 “做完后觉得‘哇,好开心’‘时间过得好快’” 的事,都写下来。比如:“帮同事改 PPT,他夸我改得好”“周末去爬山,到山顶时觉得特别爽”“给朋友写生日贺卡,写完后觉得很温暖”。

关键:不用纠结 “这件事有没有用”,只要 “开心” 就记下来 —— 这些 “开心的瞬间”,就是你 “兴趣的信号”。

2. “投入清单”:记录 “心甘情愿花时间” 的事

想想你 “哪怕不赚钱、没人夸,也愿意花时间做” 的事。比如:“熬夜看球赛,哪怕第二天要上班”“反复听同一首歌,还会自己跟着唱”“整理衣柜,把衣服按颜色分类,能整理 2 小时”。

作者说:“当你做一件事时,‘忘记时间’‘不觉得累’,这件事大概率就是你‘潜在的想做的事’—— 因为人只会对‘真正感兴趣的事’投入专注力。”

3. “不爽清单”:记录 “做了会难受” 的事

除了 “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也很重要。比如:“开会时被要求发言,会紧张到出汗”“做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抄表格,会觉得很枯燥”“和陌生人应酬,会觉得很疲惫”。

这张清单能帮你 “排除错误选项”—— 比如你讨厌 “重复性工作”,那 “工厂流水线、行政录入” 这类工作,大概率不是你想做的事,避免你走弯路。

列完清单后,你会有几个 “潜在的方向”(比如从清单里发现自己喜欢 “和人聊天”“帮人解决问题”)。这时候别着急 “辞职创业”,而是做 “小成本尝试”—— 用最少的时间、金钱,验证 “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喜欢”。

作者给出了 “小成本尝试” 的 3 个原则:

1. 时间成本:每天不超过 1 小时

比如你觉得自己喜欢 “写东西”,不用一开始就说 “我要写一本书”,而是 “每天花 30 分钟写一段日记,或者写一篇短文”;如果你喜欢 “做手工”,不用买一堆材料,先 “用家里的旧报纸做一个小收纳盒”。

目的:看自己 “能不能坚持”—— 如果连 1 小时都坚持不下来,大概率不是真的喜欢。

2. 金钱成本:不超过你月薪的 10%

比如你想尝试 “学摄影”,不用一开始就买几万块的相机,先 “租一台相机,或者用手机拍”;想尝试 “学烘焙”,不用买全套烤箱,先 “买个小烤盘,做一次饼干”。

作者提醒:“很多人会用‘买装备’来‘假装努力’,比如买了跑步机却不跑步,买了画笔却不画画 —— 别让‘装备’成为‘尝试的负担’,先‘用最小成本试错’。”

3. 反馈成本:找 1-2 个 “靠谱的人” 要反馈

尝试后,把你的 “成果” 给身边 “愿意说实话” 的朋友看(比如写的短文、拍的照片、做的手工),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我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书中的案例:一位女孩喜欢 “做手账”,尝试了 1 个月后,把自己的手账给闺蜜看,闺蜜说:“你的手账排版很好看,但如果加上‘每周目标’,会更实用。” 她听了后调整方向,后来做的 “目标手账”,居然吸引了很多人关注 —— 反馈能帮你 “优化方向”,避免自己 “闭门造车”。

如果 “小成本尝试” 后,你发现 “这件事真的喜欢”(比如坚持写了 1 个月短文,每次写完都很开心),接下来就要把 “尝试” 变成 “日常习惯”,让兴趣慢慢 “落地”。作者分享了 2 个 “不费力坚持” 的技巧:

1. “最小行动法”:把 “大目标” 拆成 “能立刻做的小事”

比如你想 “通过写短文变成博主”,别定 “1 个月涨 1000 粉” 的大目标,而是拆成 “每天写 100 字短文”“每周发 2 篇到社交平台”“每月和 10 个粉丝聊一次天”—— 这些 “小事” 不会让你觉得有压力,反而能慢慢积累。

作者说:“很多人放弃,不是因为‘没兴趣’,而是因为‘目标太大,觉得做不到’—— 把目标拆到‘踮踮脚就能够到’,才能坚持下去。”

2. “正反馈法”:给自己 “即时奖励”

每次完成 “小行动” 后,给自己一个 “小奖励”—— 比如写完 100 字短文,奖励自己 “看一集喜欢的剧”;发了一篇文章,奖励自己 “喝一杯奶茶”。

原理:人会对 “有奖励的事” 更有动力。比如书中一位男孩,喜欢 “练吉他”,他给自己定的规则是 “每天练 20 分钟,练完就能玩 10 分钟游戏”—— 慢慢从 “被迫练” 变成 “主动练”,最后还组建了自己的小乐队。

书中有很多普通人的案例,其中最让我有共鸣的是 “小林的故事”:

小林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每天做着 “写文案、发朋友圈、统计数据” 的工作,觉得 “很无聊,看不到未来”。他列了 3 个清单后,发现自己的 “开心清单” 里有 “帮朋友改简历,朋友拿到 offer 时很开心”“在知乎上回答‘职场问题’,有人评论‘很有用’”;“投入清单” 里有 “周末花 2 小时看‘职场干货’视频”。

于是他做 “小成本尝试”:每天花 40 分钟,在知乎上写 “职场新人避坑指南”,不用 “写长篇大论”,每次只写 1 个小技巧(比如 “如何和领导汇报工作”“同事找你帮忙,该怎么拒绝”)。一开始没人看,他也没放弃,坚持了 2 个月后,有一篇回答被 “点赞 1000+”,还有人私信问他 “能不能帮忙改简历”。

后来他开始 “收费改简历”,每次收费 100 元,慢慢积累了口碑,最后居然辞职做了 “职场辅导”—— 从 “迷茫运营” 变成 “帮别人找到职场方向的人”。

小林的故事告诉我们:“想做的事” 不用 “惊天动地”,从 “自己擅长的小事” 开始,一步步尝试、坚持,就能慢慢变成 “能养活自己、还能带来快乐的事”。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不是 “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而是明白:“找想做的事” 不是 “一次性的任务”,而是 “一辈子的过程”—— 今天你喜欢 “写东西”,明天可能会喜欢 “做视频”,后天可能会喜欢 “做公益”,这些都是 “想做的事”,不用纠结 “哪个是终极热爱”。

作者在书的最后说:“找到想做的事,不是为了‘变成很厉害的人’,而是为了‘让每天的生活都有期待’—— 当你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时,哪怕赚的钱不多,哪怕没人知道,你也会觉得‘活着很有意思’。”

如果你现在正迷茫,不妨拿起这本书,从 “列 3 个清单” 开始,一步步尝试 —— 你会发现,“想做的事” 其实一直在你身边,只是你没发现而已。

来源:小猴探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