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次有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奖,还是10年前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为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的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新华网)
上一次有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奖,还是10年前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为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的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新华网)
今年的诺贝尔奖陆续公布,中国科学家又一年与诺奖无缘。而邻国日本,两位教授分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这触动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
统计显示,本世纪以来,日本已出了2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包括三名美籍)。中国学者上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还是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虽然每年诺奖揭晓时,网上总会掀起“为何中国又无缘诺奖”的讨论,但今年的争论格外热烈。
一方面,中国今年以来在人工智能、军事科技和与美国的地缘竞争中展现出一定实力,让不少中国人信心倍增;另一方面,被认为国力不能与中国抗衡的日本,却有两名科学获奖,让此前积累的自信有些动摇。
日本科学家得诺奖消息出炉后,网民翻出了一篇题为《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的旧文。
这篇2002年的新华社文章讨论了日本在2001年3月提出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日本政府计划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
文章引述了多位专家来评论这一计划,专家们几乎都指出,日本这一目标或许适得其反。文章还引述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的评论说,日本政府“没有头脑”,纯属“狂妄之言”。
一些网民讽刺文章误判:时间才过了一半,人家已经拿到了22个,进度条超过70%。
同时间传播的,还有另一篇题为《中科院院士黄维:十年后,国人获诺奖成家常便饭》的旧文。这篇发表于2013年的消息,报道了时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黄维当时说,据他判断,10年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被中国获得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
网民于是又调侃:“按照黄维的说法,今年应该是中国常态化拿诺奖的第二年了。”
有网民搜出,当年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讨论了日本政府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日本政府“口出狂言”作为标题。(互联网)
在一片嘲讽声中,也有许多人认为,没拿奖不是中国科学家或者科研、教育出了问题,而是诺奖本身就是一个西方的奖项,充满了西方视角和偏见,中国不拿奖很正常。
医疗健康大V李鸿政在微博说:“只要你光速向欧美跪下,诺贝尔奖会拿到手软。”
前新华社记者明金维则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长期以来都带有鲜明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偏好、政治倾向和外交立场。
通信行业观察者项立刚则说,诺贝尔奖是欧洲人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奖,颁给欧美人很正常。“人家的奖,人家自己发一发,偶尔给你一点甜头,让你跟着他走。”
也有一派观点认为,诺奖具有滞后性,说不定10年后才是中国科学家拿奖的开端。
德国之声中文网引述奥地利《标准报》发表的评论说,去年中国已经发表了90万篇科学论文,超过了美国。就科研水准而言,中国正在逐渐取代美国的地位。而某项科研获得突破几十年之后,往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奖是在映射过去的科研状态,而非当下。
评论研判,“今后几年、几十年内,屠呦呦绝不会一直是中国唯一一位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得主”。这一评论得到许多网民的赞同转发。
舆论始终对诺奖存在矛盾心态。一方面,许多大V试图从奖项设置、评选偏好等角度分析为什么中国还没拿奖,并坚信未来会出现更多中国获奖者;另一方面,又有人以劝慰的口吻强调,中国早已强大,不必在意这个奖项。
138万多粉丝的大V“平原公子赵胜”说,不是说诺奖没价值,“而是它对于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没有价值了”。他更反问:天下第一的高手,需要三无中介机构颁发一个“天下第一”的牌子吗?
然而,如果真的“不在意”,又何以每年诺奖揭晓时都会引发各方激烈的讨论?
明金维说,1895年,诺贝尔奖创立时,中国正经历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130年来,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屈指可数,这成为很多国人心中的一个痛。
中国历来就重视诺贝尔奖,但偏偏有些获奖案例,并不符合主流叙事、国家期望。
《纽约客》杂志作者欧逸文曾说,80年代起,诺贝尔奖在中国官方话语中就被提升为一种“声望象征”,甚至有“诺贝尔情结”。但没想到,2000年,中国等到的是却是流亡法国的华裔作家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
这也许能解释,为何中国既追求国际认同,也对由西方评判的奖项保持戒备。
即便是后来的屠呦呦,也并非完全符合中国主流的科学家叙事。几度落选中国院士的她,今年被评选为美国国家院士。
当前许多人相信中国科技跻身世界前沿,仍没摘得诺贝尔,是不是因为过于强调应用,而忽略了基础科学?要反思,还是选择相信中国已有顶尖水准?这也是自信与焦虑之间的矛盾。
但纯自信和焦虑之间,也有更理性的声音。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的首位华人女性评委邹晓冬(右)与自媒体“知识分子”对话。(知识分子微博)
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星期五(10月10日)刊出与诺贝尔化学委员会的首位华人女性评委邹晓冬的对话。邹晓冬认为,按目前趋势,诺贝尔奖已离中国越来越近。
她认为,中国科学家需具备发现空白且重要领域的能力,把精力用在真正从0到1的创新上,而不是被影响因子或论文数量牵着走。她还说,国内卷,但国际会议上中国学者太少。她建议,中国科学家打出国门,要卷也要到国外去卷。
邹晓冬也提醒,研究的初衷绝不应该是为了获奖。
当前多数舆论场上对诺贝尔奖的矛盾心态,反映出一个正在成长、寻找确认和自信的社会。当有一天,大家的注意力从奖项认可,转移向科学本身,或许才是成熟的自信。
转自联合早报
来源:程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