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这一代3系也到了车型生命的末期,已经不断的有全新一代3系(代号G84)的各种消息了,其中就包括高性能的M3版本。从目前的消息来看,已经确定将会继续搭载3.0T的S58高性能直列六缸发动机。
目前这一代3系也到了车型生命的末期,已经不断的有全新一代3系(代号G84)的各种消息了,其中就包括高性能的M3版本。从目前的消息来看,已经确定将会继续搭载3.0T的S58高性能直列六缸发动机。
这个消息一出就预示着宝马在中型高性能轿车上的销量将会继续超越奔驰AMG,因为消费者对于4缸的AMG着实不怎么感兴趣。
人们喜欢AMG的本质是那台V8发动机
AMG这个品牌就是以大力出奇迹闻名于世的,要说底盘的精确操控的确比不上宝马的MPower,但是那种雷霆万钧的气势和类似于“煮开水”一样的排气声浪,让众多车迷为之倾倒。于是AMG成为了高性能车当中自身魅力极强的品牌,它既有着极致的豪华感、也有美国肌肉车一般的狂暴动力,但是也保留了一部分德系车的细腻驾驶感受,并不是纯粹的粗糙肌肉车。
这几个要素中最核心的就是那台V8发动机,在奔驰推出紧凑型AMG以前,在1993年最入门的初代C级AMG上就搭载了3.6L直6发动机,虽然和后来的W204的6.2LV8发动机没办法比,但在当时这个排量已经是中型轿车当中的无出其右的了。
随着奔驰和宝马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2007年推出的W204上面,奔驰疯狂的为其塞进了一台6.2LV8发动机,对于一台中型轿车来说已经彻底疯狂。BlackSeries版本的输出更是达到了517马力,放在接近20年之后依然是强大的。
这也就让操控相对宝马并不出色的AMG系列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因为高性能车本就该百花齐放,并不是只有精准操控才是高性能车,大力出奇迹同样让人着迷。那时候有V8的5.5L机械增压、5.5L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甚至还在65系列车型上还搭载了6.0LV12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说是把暴躁做到极致了,并且很多车型是没有四驱系统的。
那时候的AMG管你赛道上开得快不快,只要一脚油门下去车尾能甩起来就行。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一代的W205上面,虽然排量从6.2L缩减到了4.0L,但是双涡轮增压带来了不小的扭矩提升,依然很暴躁和纯粹。
直到W206时代,奔驰石破天惊的在C63上面搭载了一台4缸发动机和电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虽然动力更加强悍,同时操控也更精准,但是口碑和销量都完全垮掉了。那为什么实力变强了,但是却没人买单了呢?
高性能车的溢价来源不只是动力
假如,奔驰在20年前拿出这样的技术那将是无敌的,因为当时人们没有感受过电车带来的“动力平权”,这样强大而精确的混动技术就会犹如外星技术一般冲击人们的认知。可惜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消费者已经感知过了电对于汽车动力的帮助有多么大,动力不再是这些传统豪华品牌所构建的护城体系之下弥足珍贵的东西了。
这时候人们对于高性能车的需求反而回归了燃油车的本质:大排量、强动力以及轻量化,但是目前的C63除了动力强以外都不占。要做到强动力的话,电车很轻易就能做到,并且各方面的感受正在越来越好。
而这样一台C63在中国市场却需要119万,落地下来可就是150万。这样的价格我为什么不买操控更好、动力表现相同并且价格低很多的宝马M3,或者是咬咬牙去够一够911。这些购买非超豪华品牌高性能车的消费者其实是很现实的,也是既要又要货比三家的,既然品牌层面C63没有和M3拉开差距,那我为什么要多花40万去买一台没有AMG灵魂还没那么好开的车呢?
可以说8缸就是63系列的护城河,现在的混动C63不管动力再强,消费者一看4缸发动机和119万的起步价就给你否定的。高性能车绝不只是动力好就行的,其中的情绪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逻辑:正因为电车有不可逆转之势,最终世界上电车将会取代绝大部分油车,所以在这个过渡期大排量燃油车才显得弥足珍贵,不然以后想选都没得选了。别说4缸C63卖不动了,就是V8混动的M5也卖不动了。因为它既有V8,还有更强悍的动力,但是2.5吨的重量哪还有一点宝马的样子。
品牌的困境和消费者的想法总是背道而驰
综合以上的观点和逻辑来看,其实并不是消费者挑剔了,相反他们一点都不挑剔,只需要这些品牌在油车“时日无多”的大环境下把燃油高性能车做好就行了。但是品牌却要在创新、排放法规等多个层面上去博弈,导致有些品牌稍微走偏一点就酿成大错。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4缸的C63,2.5吨的M5牌“陆地坦克”,但是再看看法拉利的混动跑车,证明了重量、动力和缸数是可以完美兼顾的。再看看未来的全新一代宝马M3,不需要混动系统也是能过排放法规的。所以为什么4缸C63那么小的电池却那么重,宝马M5又为什么要搭载22度的大电池,这些操作简直是匪夷所思。
对于BBA来说,能在有限的成本内别想这么多,把排量、重量控制在一个均衡的范围内,让消费者同时体验到电机和内燃机的优点,而不是同时体会到两者的缺点,这就足够了。依照我看这就是典型的教育消费者习惯了,但是突然面临技术转型的时候没辙了。
总结
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一个驾驶过无数大排量高性能燃油车的普通消费者,我从来也不排斥纯电或者是混动车型。相反混动车型对于高性能车是具有优势的,内燃机和电机的融合可以完美的抵消对方的缺点。但是文中所描述的高性能车却是融合了油车和电车的缺点,的确让人比较难评。正是因为热爱燃油车,才真心的希望品牌重新评估一下市场需求、自身技术以及排放法规,造出一些真正符合当下环境的高性能车吧。因为高性能车虽不承担走量,但却是品牌的门面和重要的利润来源。
来源:观行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