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人能否认宗馥莉的硬实力,这可不是靠 “公主光环” 堆出来的。2004 年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她没进集团总部坐办公室,直接扎进了饮料生产车间,从灌装线学徒做起,连拧瓶盖的力度都要自己试出来。2007 年接掌宏胜饮料时,手里只有一条代工生产线,谁也没料到这个留洋姑
都说“富二代接班”是顺风局,可宗馥莉这把牌,打得像是系统bug没修好就强行上线。爹没放权,弟从天降,国资虎视,心腹被查,自己还差点“被带走”。
这不是接班,是闯关;不是继承,是拆弹。
没人能否认宗馥莉的硬实力,这可不是靠 “公主光环” 堆出来的。2004 年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她没进集团总部坐办公室,直接扎进了饮料生产车间,从灌装线学徒做起,连拧瓶盖的力度都要自己试出来。2007 年接掌宏胜饮料时,手里只有一条代工生产线,谁也没料到这个留洋姑娘能玩出全产业链的大动静。
为了砍降成本,她带着团队跑到新疆的果园里签直供协议,硬生生把果汁原料价压下去 25%;嫌进口设备太贵,就砸钱建松源机械厂,最后实现模具 100% 国产化,连宗庆后都得承认 “她公司利润率比我高”。如今宏胜旗下 104 条生产线铺开全国,三家子公司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刚投产的 “超链智造” 基地,90% 以上自动化程度,7 分钟就能切换 8 种饮品规格。
二十年打拼攒下的家底,成了她喊出 “并购娃哈哈” 的底气。但老员工们算的是另一笔账:宏胜扎根的那块地,是老宗总当年一砖一瓦垒出来的;连宏胜生产的包装瓶,最早都印着 “娃哈哈” 的 logo。就像食堂师傅说的:“树长得再高,根还在老院子里啊。”
宗馥莉说 “福利能调整” 时,79 岁的黄渭强从抽屉里翻出了三本房产证。这位退休的设计室主任指着最大的 152 平米房子感慨:“这都是老宗总给的,合同里可没写‘必须分房’。”
1992 年黄渭强应聘时,随口提了句想解决住房和户口,宗庆后当场拍板:“这都是小事,来上班就行。” 没过多久,64 平米的三室一厅就到手了。两年后因为附近施工停水,公司又给换了套 68 平米的新房。2006 年退休前,他居然分到了 152 平米的大房子,单位还补了一大笔购房款。“三代人住这儿,小区里一半是老同事,这哪是上班,就是过日子。”
这样的 “人情账” 在娃哈哈随处可见。宗庆后从不辞退 45 岁以上的员工,年底发红包能亲自送到车间;在寸土寸金的杭州上城区,专门盖了 8 幢人才公寓给年轻人住,就怕他们租房分心。经销商更念他的好:有次东北经销商货车陷在雪地里,宗庆后连夜让人送物资,后来还特意把仓库建到了东北,就为了帮大家省运费。
“老宗总跟我们说‘都是家里人’,这话不是白说的。” 一位在娃哈哈干了 23 年的销售经理坦言,当年取消 “干股分红” 时,不少老员工不是心疼钱,是寒心:“干了二十年,突然说这是‘可调整的福利’,那我们图啥?”
最近 387 件 “娃哈哈” 商标的转让风波,把宗馥莉的管理风格暴露得明明白白。面对外界质疑,集团声明写得条理清晰:商标早该作为出资注入食品公司,现在过户是为了 “合规化经营”,还特意强调 “协议签了、钱给了、录像录了”。
这股 “凡事讲规则” 的劲头,是她从美国学来的本事。接手娃哈哈后,她砍掉沿袭二十年的资历分红,把奖金和 KPI 绑在一起;淘汰了 4000 家中小经销商,改成竞标制选伙伴;连品牌代言都换了风格,王力宏换成王一博,AD 钙奶搞起故宫联名,硬是让营收涨了 40%。这些改革确实让企业更高效,就像她自己说的,要 “用数字化让老企业活起来”。
可老员工们不适应:以前迟到几分钟,领导问句 “是不是家里有事”;现在打卡晚一秒,系统直接扣钱。经销商也犯嘀咕:以前缺货了打个电话就能调货,现在必须走线上申请,流程要等三天。有经销商跟了娃哈哈三十年,去年竞标输了,红着眼眶说:“以前老宗总说‘有钱大家赚’,现在只看谁价低了。”
最有意思的是宗馥莉自己的经历。她当年为了谈德国设备,连续谈判 17 小时不休息;为了搞食品安全溯源,跑遍全国果园建基地,这份拼劲老员工都佩服。可大家更想知道:“能不能在看报表的时候,也问问我们这些老骨头累不累?”
宗庆后去世那天,杭州下着小雨,上千名老员工自发去送行,不少人手里攥着当年分房的钥匙、过年发的红包袋。有人说,娃哈哈能从杭州弄堂里的小厂做到全国巨头,靠的不是生产线,是老宗总 “懂人心” 的本事。
现在宗馥莉手里的牌其实不差:宏胜的 104 条生产线是底气,娃哈哈的品牌是根基,数字化改革让企业更有活力。但她要明白,那些贴在车间墙上的 “家文化” 标语,不是装饰品;老员工口袋里的房本,也不是普通的财产证明。这些东西加起来,才是 “娃哈哈” 这三个字真正的分量。
宗庆后留下的,不该只是一堆商标和流水线,更是一套“怎么跟人打交道”的智慧。宗馥莉如果只继承了品牌,没继承这份“心法”,那娃哈哈的“哈”,可能就越来越难笑了。
毕竟,娃哈哈的 “哈”,是笑出来的声音,这声音里藏着的温度,从来不是合同条款能写清的。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