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家伙,这几天刷个抖音,感觉全世界都在和徐明浩“初恋”。甜吗?齁甜。但甜得我后槽牙发酸,仿佛一口气生吞了十斤代糖月饼——味儿对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捂脸] 这哪是初恋的小事,分明是内娱偶像工业又一波精准投喂的“大事”。
[看]好家伙,这几天刷个抖音,感觉全世界都在和徐明浩“初恋”。甜吗?齁甜。但甜得我后槽牙发酸,仿佛一口气生吞了十斤代糖月饼——味儿对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捂脸] 这哪是初恋的小事,分明是内娱偶像工业又一波精准投喂的“大事”。
朋友们,当我们谈论徐明浩的《初恋那件小事》时,我们谈论的真的是一首歌吗?我们所探讨的,乃是一套历经无数次市场检验、成分表清晰详尽的“情绪保健品”,哈哈。今天,咱就扒开这层糖衣,看看里面裹着的,究竟是一颗真心,还是一套高度成熟的“甜度阴谋”。
咱得先说清楚,徐明浩这波操作,从商业上看,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优等生答卷。此人并未犯错,相反,其行事堪称精妙绝伦、可圈可点,诸多举措皆处理得当,尽显出色能力与不凡智慧,着实令人称赞。然而,正是这看似无懈可击的“完美”,如同蛛丝马迹般,悄然暴露了流水线作业的明显痕迹,让人为之侧目。
我们来做个成分检测吧:
品名:《初恋那件小事》。关键词:“初恋”。安全,无害,全民共鸣,自带青春滤镜,风险几乎为零。比写“热恋”安全(避免塌房反噬),比写“失恋”讨巧(维护偶像“梦境”)。完美!人设:清爽学长型偶像。徐明浩的气质本身就和“校园”、“少年感”高度绑定,由他来唱“初恋”,可信度直接拉满200%。这叫人设与主题的“精准耦合”,属于资源最优解。旋律与编曲:抓耳,流畅,甜而不腻(此处应有[狗头])。是不是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没错,因为它大概率诞生于一套“热歌制造公式”之下,副歌记忆点、节奏律动都经过精心设计,目标就是在15秒内抓住你的耳朵,完美适配短视频平台传播。核心营销:“双向奔赴”。这招是绝杀。歌词可以是唱给“初恋”,但通过运营和粉丝解读,完全可以无缝切换成“唱给粉丝的告白”。这种刻意留白的解读空间,是最高明的情绪催化剂,让每个粉丝都能代入其中,完成“哥哥爱我”的心理确认。所以,你看,这不是创作,这是一流的拼装。每一个零件都来自市场部、数据分析和经纪人会议的共同决策,最终组装成的“完美商品”。甜得标准,甜得稳定,甜得毫无意外——就像你走进任何一家连锁奶茶店,点的那杯“全糖去冰”招牌奶茶。
说实话,我昨晚循环了几遍,旋律确实在脑子里挥之不去,但这种感觉,和我当年听完甲壳虫的《Yesterday》那种击中心灵的震撼,完全是两码事。世间存在两种境遇,其一为被悉心投喂,仿若置身温柔呵护之中;其二是被意外击中,恰似遭受猝不及防之冲击。诸位是否有此同感?在浩渺歌海中,是否有那么一首歌,如利箭般精准“击中”你的心房,于灵魂深处激起层层涟漪?诚邀诸君移步评论区各抒己见,在思想的交流碰撞间,寻觅那心意相通、灵魂契合的知音。且看这一方天地,能否让你我邂逅那份难觅的共鸣。
缘何谓之“初恋”?又为何处处皆现“初恋”之景?这疑问似涟漪在心湖漾起,引得人不由深思,这“初恋”背后,究竟隐匿着何等独特魅力与深刻意蕴?
究其根本,此乃一场源于风险厌恶心理的集体抉择。当直面风险,其背后实则隐匿着对不确定性的深切忧惧。这是人性于未知之境的本能反应,宛如暗夜中惊起的飞鸟,是内心深处对莫测未来的天然忌惮。内娱偶像产业,经过无数次“塌房”洗礼后,早已成了一只惊弓之鸟。谈及真挚恋爱,恰似踏入一场风险如核武器级别的博弈。情感如战场,危机四伏,稍有差池便会一败涂地。每一次抉择都需审慎权衡,唯有如此,方能于爱之天地觅得安稳,收获甜蜜,让心灵有所归依。它所潜藏的危机,如同隐匿于平静海面下的汹涌暗流,稍有不慎,便可能将人卷入无尽的漩涡。那偶像歌曲究竟还能吟唱些什么呢?此问如涟漪在心中泛起,引发对偶像歌曲内容范畴与创作空间的思忖。
竟妄图凭借歌唱之径,对社会议题展开深度剖析?此念虽存,然能否达成深刻洞察与精准解析,着实令人疑虑。偶像及其背后公司皆缺乏相应底蕴与能力,这般贸然行事,恰似在薄冰上起舞,极易失足“翻车”。唱痛苦与挣扎?与偶像“提供梦境”的职业属性相悖。唱兄弟情?搞不好就过了审。
盘来盘去,只剩下安全区中的安全区——初恋。它已然幻化为过往的缥缈云烟,悄然凝结成回忆中璀璨夺目的诗章,于悠悠时光长河里,如潺潺溪流般缓缓淌流。往昔鲜活蓬勃之态已然不见。彼时的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皆隐匿于时光深处,如今难觅其踪迹,唯余怅惘。那温柔中,又隐隐交织着丝丝怅惘,似雾霭,朦胧又动人。那个宛如澄澈皎洁,曾以温婉姿态,轻柔倾洒于每个人的生命旅途。它怀抱着独树一帜的美好,翩然踏入时光的悠悠长河。在岁月的流转间,绽放出熠熠夺目的华光,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只是这般良辰佳景,大多时候,都如过眼云烟,难再复得。它不会触发现任妒忌,不易引发现实绯闻联想,又能最大限度调动粉丝(女友粉)的代入感和甜蜜情绪。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条“初恋”流水线的诞生:一套词曲创作模板 + 一个清爽人设偶像 + 一场“双向奔赴”营销 = 一款大概率不会爆雷的数据保底产品。
这是一种极致的“算计”,也是一种极致的“保守”。它于技术层面力求至善至美,以此巧妙掩盖创意维度的疏懒怠惰。我也是笑了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听到的“初恋”,越来越像同一个食品加工厂出来的预制菜,口味统一,保质期长,但唯独缺少了那份自家厨房里才有的、可能火候不稳却充满惊喜的“锅气”。
毒舌一点说:我们不是在怀念初恋,我们是在集体消费一个名为“初恋”的文化符号。 偶像们负责生产和输送这个符号,而粉丝们则通过购买和数据,完成这场心照不宣的“情感交易”。
批判之目的,并非全盘否定徐明浩所取得之成功。批判或为鞭策,或为省思,绝非将其成就一笔勾销,而应客观看待,从不同视角促进其前行。恰恰相反,正因为他做得如此“正确”,才更值得我们以此为样本,去审视整个产业链的“路径依赖”。
偶像工业并非艺术殿堂般的艺术馆,而更似批量生产、追求速销的快消厂,它以高效产出迎合市场,少了艺术沉淀,多了商业逐利。生产“糖”本就无可指摘,毕竟在纷繁生活中,消费者也渴望寻得一抹甜意,获取片刻快乐,这是市场供需的合理映照。但当一个行业最顶尖的资源和最聪明的头脑,都沉迷于将“糖精”提纯再提纯,而放弃了尝试烹饪满汉全席的可能性时,这个行业的味觉系统终将退化。
甜,很好。但世界不该只有一种甜味。
真正的“阴谋”,或许不在于生产了这颗糖,而在于当我们想吃点别的的时候,发现货架上只剩下琳琅满目的、不同包装的糖。
来吧,抛出一个问题供诸位思索:面对这份精准投喂、如工业糖精般的“甜”,你是否愿意为此慷慨解囊呢?抑或,你亦开始翘首以盼,期待着一缕别样的滋味悄然降临,在这平淡日常中泛起丝丝涟漪?(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是甜就完事了,还是馋点“酸辣”的?)如今的偶像歌曲恰似网红餐厅,外观夺目,拍照出片,却如过眼云烟。食客大快朵颐后,记忆里难留余味;听众一曲听罢,脑海中迅即遗忘。真求实在令人无奈!#记录我的2025#
来源:NO.1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