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文化有多可怕?日韩已经被另类“阉割”,中国决不能重蹈覆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9:17 1

摘要:最近几年,关于“娘炮文化”的讨论越来越多,从娱乐圈蔓延到校园、网络,再到家庭教育,甚至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最近几年,关于“娘炮文化”的讨论越来越多,从娱乐圈蔓延到校园、网络,再到家庭教育,甚至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很多人把它当成一种潮流,觉得男生打扮精致、举止温柔没什么问题。

但如果你仔细看看日韩的现状,就会发现这背后并不只是审美的转变,而是一场隐藏了60年的巨大阴谋。

那么,这种文化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日韩的?中国是否也在滑向同一个深渊?

据说二战结束后,美国觉得日本这民族骨子里的狼性太强,所以就打算想办法磨一磨。

于是就搞出了一个“去雄计划”,打算把男人的阳刚气换成阴柔风。

他们找来了美籍日裔喜多川,成立了杰尼斯事务所,专造“柔美男团”。

于是很快一个个涂着腮红、跳着软舞的清秀少年,就成了日本青少年的新偶像。

最疯狂的时候,一年有150万日本少年都想进事务所,就为了变成同款“奶油小生”。

在这种“改造”下,几十年过去,日本男人真的变了。

有调查显示,日本20到30岁的男性里,35%每天都要修眉,18%出门必打粉底,比不少姑娘还精致。

街上的“伪娘”主题餐厅、服装店越来越多,专门讲男扮女装的杂志都卖疯了,甚至有人觉得阳刚成了贬义词。

而这样的奇葩现象还不只存在于日本,韩国也早就沦陷。

韩国的娱乐传媒公司几乎照搬杰尼斯的模式,批量生产阴柔偶像。

在韩国,5000万人口里就有100万偶像练习生,一个个都长着同款双眼皮、同款尖下巴,说话细声细气。

而韩国青少年则把这些偶像当标杆,原本尚武的风气越来越淡。

年轻人也更关心偶像的妆容,而非民族的力量。

这哪是什么审美自由?分明是西方用娱乐刀子,一点点割掉了东亚民族的“血性”。

你以为这离我们很远吗?并不是,这股歪风早就漂洋过海,钻进了我们的屏幕里。

不说多久远的事,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男星那一个个也都是器宇轩昂。

看看成龙的武打戏,多么惊险的动作都要亲自去做。

再看看吴彦祖、黎明这样的奶油小生,也是儒雅而非文弱。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荧幕上的男星就不再英武,而是开始矫揉造作。

拍戏时皮肤划个口子都恨不得赶紧送去ICU,男团更是四肢无力跳舞像像毛毛虫。

比如中国一档选秀节目里的一个,男选手的化妆时间比女选手还长,说话嗲声嗲气,动不动就“吓死宝宝了”。

某档叫《偶像练习生》的节目,更被网友直接骂成“娘炮大本营”。

可就是这样的节目,当年却天天霸占微博热搜,艺人指数居高不下,背后的推手其实是资本和平台。

因为他们发现,阴柔的男偶像“男女通吃”,不仅吸女粉,也吸男粉。

所以他们比很多女偶像带货能力更强,更容易变现,于是像流水线一样,不停的打造更多这种“人设”。

而为了让这些偶像火起来,平台搞打榜投票,排名前几的成员就可以成团出道。

资本为了让变现来的更快,就把打榜和品牌方合作,比如曾经一档选修就把打榜的二维码设计在了一款牛奶的瓶盖里。

而粉丝们为了能获取更多的二维码,只能疯狂采购牛奶,而开封后无法储存的牛奶就被粉丝们倒掉。

扭曲的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浪费的是工人辛苦挤的牛奶,可赚钱偷笑的却是那群躲在背后的资本。

对此,央视下场痛批,但是这股歪风邪气却打不掉。

看看那个靠“吃个桃桃,好凉凉”火起来的博主,那矫揉造作的样子,却能在短短几天就收获几十万点赞。

大家似乎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步当年日本、韩国的后尘。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娘则中国娘”这话,不是危言耸听。

想想魏晋时期,大臣们涂脂抹粉上朝,个个弱不禁风,结果国防萎靡,国家动荡。

所以一个民族的男人要是没了阳刚气,没了担当精神,遇到风浪谁来扛?

有人说“审美多元无罪”,可“多元”不代表要追捧畸形。

男性可以精致,但不能把“柔弱”当卖点,更不能把“娘气”当潮流。

如果想“娘”,也请像诸多巾帼一样,“娘”出担当,而不是对着镜头鼓着腮帮子撒娇。

也希望粉丝可以明白,作为一个成年人,矫揉造作是很不合时宜的做法。

所以不要再继续沉浸在这种畸形“脂粉气”的追捧中了,吃点好的吧。

好在国家也已经出手了,中央网信办早就开展“清朗”专项行动,取消明星榜单,关闭打投群组。

国家广电总局也整治了,那些传播畸形偶像文化的综艺节目,就是要把这股歪风刹住。

想想那些守边疆的战士,风吹日晒满脸沧桑,那才是中国男人该追捧的样子。

想想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熬夜攻关,那才是该让年轻一代热血的事迹。

结语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写过,文人画士喜欢病态的梅花,卖梅的人就把梅花掰弯、捆扎,造出一堆“病梅”,还引得人追捧。

现在的“娘炮文化”,不就是这样的“病梅”吗?

西方的“去雄计划”已经不再是传说,而是藏在娱乐节目、偶像包装里的真实陷阱。

他们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年轻人丢了血性、没了担当,最后不攻自破。

作为家长,别让孩子天天盯着阴柔偶像,作为观众,别给低俗表演点赞,作为媒体,别再为了流量炒作畸形审美。

来源:亨克的孤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