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见的坑就那两个:要么是通用版功能一大堆,关键需求却不覆盖,一半功能是摆设;要么是供应商前期承诺满天飞,勉强上线后才发现和预期差太远,最后还是得加钱做二次开发,费时费力。
在制造业干过的朋友,估计都为MES系统头疼过。大家心里可能都琢磨过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市面上就找不到一套完美适配、拿过来就能直接用的标准MES方案?
常见的坑就那两个:要么是通用版功能一大堆,关键需求却不覆盖,一半功能是摆设;要么是供应商前期承诺满天飞,勉强上线后才发现和预期差太远,最后还是得加钱做二次开发,费时费力。
说实话,MES系统难标准化,得先搞明白MES系统的定位,它可不是简单的软件,更像是工厂的“中枢神经”。上要连ERP、PLM这些上层系统,下要接车间里的机器设备,中间还得串着厂里的人、管理思路,管的是车间里实实在在流动的物料。
你想啊,物料的流动本来就复杂多变,今天可能生产这个型号,明天换个工艺,MES系统要跟着变,自然没法像买现成家电似的,拿过来就能用。而且我们都知道,工厂能做成、能赚钱,靠的是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和靠谱的团队,不是靠一套千篇一律的系统,这才是核心矛盾所在。
再说MES难标准化的具体挑战,随便数就有五个。
第一是行业差异大,比如做汽车零件的离散制造,是一步步加工装配的;而做化工、食品的流程制造,是靠反应、混合生产的,俩路子根本不一样,MES咋能通用?
第二是生产模式不同,就算同个行业,有的是按客户订单设计生产(比如定制机床的ETO),有的是先做出来存着(比如做家电的MTS),对 MES 的灵活度、效率要求差远了。
第三是工艺流程乱,车间里可能既有好几步一起走的并行流程,又有工人手工操作的环节,还有全自动生产线,实现方式千差万别。
第四是设备太杂,老机器、新机器混着来,不同牌子的PLC、仪器仪表,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都不一样,想把数据采上来都得费老大劲。
第五是管理文化不一样,有的厂讲究精益生产,处处要省成本、提效率;有的厂更看重实时监控生产数据,MES 得跟着这些管理逻辑走,自然没法统一。
那难道就没出路了?也不是。现在大家摸索出的路子是:先在同一个行业里,把大家都需要的共性功能提炼出来做标准模块,再根据每个工厂的个性需求做定制开发,这样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满足需求。其实我们得换个思路看——MES系统的核心价值,恰恰就是能钻到生产细节里,帮工厂解决那些个性化的问题,要是都标准化了,反而没那么有用了。
不过说到解决个性化需求,传统办法确实有点费劲:要么用标准化软件,满足不了特殊需求;要么纯写代码二次开发,又慢又贵。也正因如此,像云表平台这种能无代码开发的工具,最近在制造业越来越受关注。
它不是给你一套现成的“标准MES系统”,而是给个数字底座,厂里的人或者实施方,不用写代码,画表格就能搭出符合自己管理逻辑、工艺流程和设备环境的车间管理应用。
比如那些经常要调工艺的ETO工厂,车间里老机器新机器混着用的厂子,还有想把自己的精益管理思路做成数字化系统的工厂,用这个就灵活多了,后续想改、想升级也方便,本质上就是用能跟着变的技术,应对生产管理里那些没法标准化的问题。
最后给制造业工厂提个建议:别再幻想找“万能标准方案”了,不现实。不如先想清楚自己最核心的需求——是要追溯产品流向?要提高生产效率?要收集生产数据?还是要满足合规要求?
想明白这些后,看MES系统方案的时候,别只盯着功能全不全,更要看看这个平台灵不灵活、能不能扩展,选个真正符合自己管理思路和技术路线的,才是最靠谱的。
对此,您怎么看?非常欢迎您在评论区补充观点或者干货。
文|胖胖
来源:河北志愿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