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汽车圈儿有个事儿挺热闹,2023年的销量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瞅着南北大众的数字直咂嘴:一汽大众卖了191万辆,同比还涨了6.2%,而上汽大众呢,125万辆,同比反倒降了1.4%。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最近汽车圈儿有个事儿挺热闹,2023年的销量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瞅着南北大众的数字直咂嘴:一汽大众卖了191万辆,同比还涨了6.2%,而上汽大众呢,125万辆,同比反倒降了1.4%。
都是挂着大众的标,咋差距就这么大?今儿咱们就聊聊,这俩“大众兄弟”到底为啥不一样,这些年又是咋在咱们身边“明争暗斗”的。
一、打从出生起,脾气就不一样
要说这俩大众的差别,得从它们“爹妈”是谁说起。
上汽大众是1985年成立的,算是中国汽车合资的老大哥了。
中方股东是上海汽车集团,地方国企,家就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界儿。
你想啊,上海啥地方?改革开放的前沿,做生意的脑子都活络着呢。
所以上汽大众打根儿上就带着股“生意人”的机灵劲儿,股份中德各占一半,做决定的时候总想着怎么卖得更好,怎么让咱们老百姓喜欢。
就像街边那些会吆喝的老板,啥好卖就进啥货,顾客想要啥就给啥,灵活得很。
一汽大众就不一样了,1991年才成立,比上汽晚了6年。
它背后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那可是央企,总部在长春,东北老铁的地盘。
央企做事儿,讲究的是规矩、标准,跟咱们上学时班里那种特较真的学霸似的,做事一板一眼,标准卡得死死的。
股份方面,一汽占60%,大众那边占40%,中方说话更算数,但总想着把德国大众那套“全球标准”搬过来,觉得“人家老外都这么干,准没错”。
所以啊,一个像在菜市场里摸爬滚打的“老江湖”,一个像刚从实验室出来的“理工男”,这脾气从出生那天起就定了调。
二、卖车的思路,差了十万八千里
脾气不一样,卖车的路数自然也不同。
先看一汽大众,那是出了名的“认死理”——全球车型必须同步引进,德国原版是啥样,到中国就得是啥样。
你去看它家的迈腾,跟海外的Passat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速腾就是Jetta的中国版;高尔夫更不用说,欧洲啥样它啥样。
开起来那感觉,底盘硬邦邦的,过个减速带“噔噔”两声,方向盘打哪指哪,老司机就喜欢这“德系操控”的爽快感。
广告也实在,不说那些花里胡哨的,就强调“技术扎实”“工艺靠谱”,跟理工男谈恋爱似的,不会说情话,但做事特让人放心。
上汽大众可就“滑头”多了,它知道咱们中国人买车图啥——空间要大、坐着要舒服、配置要亮眼。
所以它专搞“中国定制”,德国原版只是个底子,得按咱们的喜好改改改。
最典型的就是朗逸,压根没有海外版,就是为中国老百姓设计的“家用神车”,后排空间恨不得能躺下,座椅软乎乎的跟家里沙发似的,中控大屏跟平板似的,老人小孩都觉得得劲儿。
帕萨特也一样,美版车轴距不够长?拉长!皮质座椅不够高级?换真皮!连广告都学新能源车企,今天推个“家庭版”,明天追个“国潮风”,跟网红似的,总能蹭上热点。
你说这两种思路谁对谁错?其实都没错,就看你买车是图“原汁原味”还是“量身定制”了。
三、销量和赚钱,各有各的“小九九”
思路不一样,市场表现自然也拉开了差距。
早年间,上汽大众靠着那堆“中国特供车”可是火得一塌糊涂。
朗逸、桑塔纳满大街都是,那会儿谁家买个上汽大众,邻居都得羡慕两句。
可从2019年开始,风向变了——一汽大众那年卖了213万辆,第一次超过上汽,成了“大众一哥”。
到2023年,这差距更明显了:一汽大众191万辆,还涨了6.2%;上汽大众125万辆,降了1.4%。
这数字看得人都替上汽捏把汗,咋就从“销冠”掉下来了呢?
不过销量归销量,赚钱方面一汽大众可是“闷声发大财”。
为啥?它手里有奥迪啊!Q5、A6L这些车一辆的利润,顶得上好几辆朗逸。
再加上它家车型定位偏高,迈腾比帕萨特贵点,高尔夫比Polo有面子,自然赚钱多。
而且东北那边人工、物流成本比上海低点儿,成本控制得好,利润自然往上走。
上汽大众呢,虽然销量下来了,但它卖的车走量啊,朗逸、途观L这些都是“国民车”,薄利多销。
可最近几年斯柯达品牌拖了后腿,2022年销量降了20%多,再加上2019年帕萨特中保研碰撞测试那事儿——A柱都弯了,老百姓心里能没疙瘩吗?B级车市场的份额,慢慢就被一汽大众的迈腾抢走了。
所以啊,销量和利润就像跷跷板,一头起来了,另一头可能就得下去,这俩大众算是把“错位竞争”玩明白了。
四、新能源车时代,谁更懂咱们老百姓
现在汽车圈儿最火的是啥?新能源车啊!这俩大众也赶紧凑过来,可路数还是老样子。
一汽大众还是那套“德系思维”,新能源车也得照着欧洲版来。
ID.4CROZZ、ID.7VIZZION,外观、内饰跟欧洲卖的几乎一样,电池用宁德时代最新的三元锂电池,续航642公里,宣传语还是“原汁原味的电动化体验”。
可咱们中国老百姓买车,光有续航够吗?不够!得有安全感,得有贴心服务啊。
上汽大众就贼精,它知道咱们买新能源车最担心啥——电池坏了咋办?于是ID.3直接换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还拍着胸脯说“电池终身质保,健康度低于70%就免费换”。
就这一句话,多少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不光如此,它还根据地域搞“差异化服务”:南方多雨,就送防潮盒、雨刮精;北方冬天冷,就搞“暖库救援”,车坏路上了,先给你拖到有暖气的车库里修。
你说这多懂咱们心思?
结果呢?2023年上汽大众的电动车销量比去年涨了40%,一汽大众只涨了25%。
看来在新能源车赛道上,还是“老江湖”更懂怎么讨老百姓欢心。
五、往后的日子,谁能笑得更甜
现在这汽车市场变化快得很,新势力一个比一个能折腾,南北大众想站稳脚跟,还得改改老毛病。
一汽大众的问题就是“太慢了”。
欧洲那边出个新的智能驾驶系统,它得层层签字,等拿到中国装车,人家新势力的车都更新三代了。
就像手机系统更新,别人都用上最新版了,你还在等上一个版本的推送,能不急吗?以后得学着快点响应,把海外的好技术早点拿到中国来,别总被新势力“以快打慢”。
上汽大众呢,灵活是灵活,但得把“质量”这块招牌捡起来。
之前帕萨特碰撞那事儿,让多少人觉得“上汽的车不安全”?现在搞本土化改良,可别光顾着加配置、拉空间,安全性能得跟上。
听说ID.4X的热成型钢强度提到了1800兆帕,这就对了,安全才是老百姓买车的底线啊。
说到底,不管是“理工男”还是“老江湖”,想在中国市场混得好,都得懂一个理儿:老百姓要的不是“德国标准”,也不是“盲目本土化”,而是“又安全、又舒服、又懂我”的车。
你觉得,以后这俩大众,谁能更懂咱们呢?
易车:上汽与一汽:大众品牌下隐藏的地域差异,业内揭秘
汽车之家:同为大众合资方,上汽和一汽大众质量差距到底有多大?
太平洋汽车: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有什么区别
本文内容由AI生成
来源:财经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