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松山区5.3万亩藜麦迎来丰收时刻。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隆作响;生产加工车间,藜麦在流水线上翻滚、去石、清洗;网络直播间,订单不断刷新。一颗颗小小的藜麦,正沿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松山区田间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金秋,松山区5.3万亩藜麦迎来丰收时刻。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隆作响;生产加工车间,藜麦在流水线上翻滚、去石、清洗;网络直播间,订单不断刷新。一颗颗小小的藜麦,正沿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松山区田间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为什么偏偏是藜麦?
这与松山区的自然禀赋分不开。松山区地处北纬42度左右,和藜麦的老家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纬度相近,夏季相对凉爽、昼夜温差大,正好对藜麦喜冷凉、怕闷热的"脾气"。
今年,松山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集团化、规模化模式发展藜麦产业。松山产投集团农业发展公司工作人员李海龙告诉记者,他们在松山区4个乡镇6个村流转了2万亩土地种植藜麦。亩产在200斤左右。公司将藜麦的“耕、种、防、收”流程托管给松山区惠农专业服务合作社,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田间管理。
在哈拉道口镇的4000亩藜麦基地里,三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同时作业。机器驶过,色彩斑斓的藜麦穗被整齐收割、脱粒、装车。“一台机器一天能收900亩左右,效率高、损耗少。”松山区惠农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靳学军说。
收割后的藜麦被运往藜麦精深加工园集中晾晒。“我们的加工设备过几天就能安装使用,目前先由代加工企业经过专业设备的色选、抛光与水洗,去除石子、杂质、劣质籽粒。”李海龙说,加工好的藜麦会装入印有公司品牌和溯源二维码的包装袋,确保不误农时、不违市场需求。
在松山产投集团龙乡甄选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播间,灯光聚焦在主播手中的藜麦产品。“家人们看,这是松山区刚从地里收获的新鲜藜麦,颗粒特别饱满,煮粥、焖饭都很香,蛋白质含量丰富!”主播对着镜头展示着藜麦的色泽与质感。
“3、2、1,上链接!”随着倒计时落下,订单量瞬间跳涨。直播助理在一旁实时播报:“已经卖出518单了!”“放心拍,今天下单买一赠一!”开播首日仅5小时,就吸引了20万人次观看,售出藜麦1036斤,销售额2.27万元。在松山区,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藜麦产业链从田间地头一路延伸到消费者的舌尖。
藜麦走上消费者的餐桌,直播销售运营团队的工作仍在继续。他们坐在电脑前逐一分析这批藜麦的电商用户评价,“颗粒饱满”“物流快”等反馈被逐一记录,成为优化下一季种植、加工和销售的重要依据。松山产投集团党委副书记贾艳立认为,他们卖的不只是藜麦,更是一套从种到销的可靠解决方案。
安庆镇板石图村党总支书记陈爱军介绍,村里将2000亩土地统一流转用于种植藜麦,涉及650户,每亩流转费1050元。村民不仅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还能在基地务工增收。板石图村60多岁的村民尹士彬感慨:22亩土地流转费加上工钱,一年收入四万多,比过去自己种地强多了!在松山区,像这样融入藜麦产业链、实现增收的农户遍及各个基地。
今年,松山区在不同海拔和水质条件下试种藜麦,旨在探索最优种植模式,为农民蹚出更可靠的增收新路,并通过规模化、科技化与社会化服务,持续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