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市灯串滋啦滋啦晃眼,那只狸花猫蹲在炸串摊的塑料凳底下,干净得不像流浪,像走丢的上班族。
夜市灯串滋啦滋啦晃眼,那只狸花猫蹲在炸串摊的塑料凳底下,干净得不像流浪,像走丢的上班族。
小哥蹲下去,它抬头“喘”了一口气——不是卖萌,是紧张得直抽气。
三天后,小哥在户口本“新增成员”那一栏填了“胖虎”,笔画抖得跟第一次签租房合同一样。
有人把这段剪成十五秒短视频,配文“捡到猫→真香→落户”,点赞两百万。
评论区一水儿“羡慕到变形”,可少有人提:第一天夜里小哥把猫装进纸箱,先带去的是派出所,不是宠物店。
值班民警都习惯了,指着墙角一摞同样的纸箱说“今天第七个”,言下之意:找不到主人才轮得到你当爹。
这一步听着不浪漫,却是所有后续甜蜜的保险栓。
第二道关是体检。
医院给出一张A4,满满当当:猫艾滋、猫瘟、弓形虫、耳道马拉色菌……小哥在走廊百度每项指标,顺手把费用截图发好友群,配文“养猫=买一台MacBook,还不带充电器”。
群里瞬间安静,隔天却收到朋友寄来的整箱猫砂,附言“分期付款,你负责晒图就行”。
原来“云吸猫”也能众筹,人情比疫苗更先起效。
芯片植入那天发生个小插曲:自称原主人的网友杀到,晒出同款照片,连猫下巴的黑痣都一模一样。
小哥把猫抱出来,翻开后颈——芯片号码和网友说的对不上,一秒破局。
后来有人复盘,那只“原主”家丢的猫其实早找回来了,只是照片没删,闹了个乌龙。
虚惊一场,却给所有看客提了醒:流浪猫身上可能藏着别人的几年心事,先核实再谈感情,才不会把别人的句号剪成自己的省略号。
胖虎正式入住后,第一条视频就翻车。
小哥举着逗猫棒狂拍,猫钻沙发底死活不出来。
动物行为专家留言:喘口气是压力爆表,不是答应跟你过。
小哥把相机关掉,客厅关灯,留一盏小夜灯,人躺在地板上装死。
半小时后,胖虎踮脚出来,鼻尖先碰他的指尖,再整个脑袋塞进掌心。
那一幕没镜头,小哥后来说“像面试通过,老板亲自给你开门”。
之后的故事就俗套了:猫把沙发挠成流苏,把耳机线啃成段,凌晨三点跑酷,踩脸当跳板。
粉丝却涨到十万,广告商让猫戴墨镜喝奶茶,小哥拒了,说“它先是人,再是流量”。
有人笑他傻,他甩一句“猫又不是简历,不必贴金”。
转头把账号改成“胖虎打工日记”,只接猫粮测评,收来的样品全捐给流浪动物救助站,快递单厚厚一沓,比粉丝数更亮眼。
最意外的是评论区画风:晒猫少了,晒领养回执多了。
一个妹子po图:她照着小哥的流程,也捡到一只白手套橘猫,体检加芯片一共花了六百八,配文“比买包便宜,比包治愈”。
底下排队报喜,有人把流浪猫养成“猪”,有人把退养理由写成“它太爱我老婆,我吃醋”,笑死人。
小哥偶尔冒泡,只回一句:别忘了每年补一针疫苗,比转发锦鲤管用。
偶尔也有冷水。
一位大爷留言:“你们年轻人就是三分钟热度,等猫老了、病了、尿血了,再看谁晒。
”小哥没回,第二天开了场直播,带胖虎去做年度体检,血常规、B超、SDMA全做,账单一千二,弹幕飘过“贵”。
小哥淡淡一句:“它陪我三年,平均一天一块钱,比抽烟便宜。
”直播结束,他把视频存成私密,留给自己和猫,不贩卖焦虑,只留一份底稿:负责不是口号,是每年记得预约。
故事讲到这儿,基本散场。
胖虎现在每天趴在窗台看雨,尾巴一甩一甩,像给城市拍慢动作。
小哥在厨房煮鸡胸肉,锅铲敲到锅沿,“当”一声,猫回头,他抬头,两个人都没说话。
那一刻没有点赞、没有投币,只有鸡肉香混着雨味,飘在出租屋的二十平米里——原来“落户”真正的意义,是把流浪的未知数写进彼此的年计划,然后一起熬成确定的日常。
来源:热心晚风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