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的科研生活:独立前的最后一公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9:27 1

摘要:环顾四周,便能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刚毕业博士(fresh PhD)并不会直接申请教职,而是会计划做一到两轮博士后阶段在找,仿佛博士后成了找到好教职的不可避免的一步。

虽然说成为了博士就意味着真正成为一位科研工作者,但是,此时你和成为独立的科研工作者还有距离,也不一定能意味着得到一份理想的教职。

环顾四周,便能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刚毕业博士(fresh PhD)并不会直接申请教职,而是会计划做一到两轮博士后阶段在找,仿佛博士后成了找到好教职的不可避免的一步。

可能对于一些初入科研的同学而言,再做一两个博士后阶段有些吓人,因为这意味着 4 到 6 年时间的投入,那么这一节,我们谈谈博士后阶段。

博士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随着不断地科普,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博士后不是一个学历,而是一种科研岗位。最高的学历还是博士,而博士后是新毕业的博士生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的一种独特岗位。

虽然在一些国家,只要老板经费不断,理论上博士后可以干到退休,但总体而言,它是一个非永久性职位。博士生哪怕再努力,在教职市场上还是缺乏拿得出手的论文和项目,博士后阶段正是给了他们相对稳定的待遇(国外博士后工资一般是博士奖学金 2-3 倍;国内会有各级省市补贴)以及短期稳定的岗位(就是做科研,按照合同办事),并在有氛围和资源的实验室(无论你的合作导师是大佬还是新的助理教授,倘若没有足够经费和对科研继续攀爬的心,是不会需要博士后的)继续冲击更多的科研成果。

最终,做完一两轮博士后经历后,博士们攒够了足够的论文和经验,可以去冲击自己心仪的教职岗位。

当然,时间往前倒几十年的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博士后就能直接入职。但现在,教职岗位明显远少于新博士人数,僧多粥少),所以对于个人的要求急剧上升。没有一轮甚至多轮博士后阶段,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成果数量肯定相对较少,这让大家不得不做博士后来扩充成果。

表面上,博士后给了新毕业博士生一个缓冲,让他们可以做更多的研究,发表更多的论文,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职机会;里层逻辑中,博士后其实是让你在有经验的合作导师(注意,ta 不再是你的导师,而是和你合作发论文的人)的羽翼下,打磨最核心科研能力(做研究、发表论文),积攒更多经验的机会。

博士生阶段,导师的参与更加难以量化,而在博士后阶段,合作导师直接花钱雇你,肯定是希望你能「即插即用」,甚至摆脱上课、毕业、授课的干扰。

正如我导师所言,博士后阶段是最能让人专心于科研的阶段。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人员应当全身心投入科研之中,倘若此时产出都有限,大概率是科研能力不够过关所致。

当然,在海外做博士后也可以让不少国内毕业的博士「刷到」海外经验,但这一层意义实在是太过表面化,只能说是以前有些单位招聘细则较为僵化所致——倘若要求如此,那也不得不做一轮,不是么?

事实上,哪怕是海归博士,倘若没做博士后,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大多在国内也没法获得好的教职岗位:要么直接是师资博士后,要么就是各种博士后变体(特聘副研究员、讲师等等)。直到做完博士后之后,成果如果得当才能直接入职副教授(国内除非顶尖高校,副教授也才是对比国外优秀高校的 AP 岗位)。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