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中国篮球与NBA再续前缘,这次不一样,因为我们有杨瀚森这张王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7:54 1

摘要:就在2025年10月10日,当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和NBA总裁亚当·肖华在澳门握手宣布达成多年合作时,许多人心里都清楚,这位名叫杨瀚森的20岁中锋,是促成这次握手的关键催化剂。

一个中国小伙儿的NBA夏季联赛,收视率居然能压过当年的总决赛?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ESPN记者布莱恩·文霍斯特白纸黑字记录的数据。

就在2025年10月10日,当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和NBA总裁亚当·肖华在澳门握手宣布达成多年合作时,许多人心里都清楚,这位名叫杨瀚森的20岁中锋,是促成这次握手的关键催化剂。

这份在2025年NBA中国赛前夕签署的合作协议,内容具体且多层次。 核心目标直指支持中国篮球精英体系的建设,覆盖了球员、教练和裁判三大板块。

对于国家队,中国男篮和女篮将获得更多赴美训练和与NBA、WNBA球队进行季前赛交手的机会。

对于有潜力的年轻球员,通往NBA的大门拓宽了,他们可以进入NBA精英学院、参加“篮球无疆界”训练营,甚至获得G联赛(NBA发展联盟)的锻炼机会以及NBA、WNBA球队的正式试训。 此外,专业的线上培训项目也将面向中国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展开。

NBA如此积极地推动合作,背后是清晰的市场逻辑。 联盟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收视率和影响力有所下滑已不是秘密。 有分析指出,NBA在中国业务价值高达50亿美元,是中国作为NBA最大的海外市场,球迷数量已超过美国本土。 这样一个庞大市场,NBA无法忽视。

此前,NBA副总裁马克·塔图姆在谈及重启中国赛时就明确表示,联盟希望投入更多资源到中国篮球的发展中。 这次合作正是这一思路的延续。 联盟需要一个新的支点来重新紧密连接中国球迷,而一位备受关注的中国球员无疑是最佳的桥梁。

为什么是杨瀚森? 数据最能说话。尽管他在开拓者队的季前赛首秀个人数据并不耀眼(4分4篮板),但他在中国引发的关注浪潮是现象级的。 ESPN的记者Malika在节目中评价道,杨瀚森展现的亲和力及其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已使其堪称“全球巨星”。

令人咋舌的是文霍斯特提供的数据:杨瀚森参加的夏季联赛,在中国地区的电视收视率甚至超过了2025年NBA总决赛整轮系列赛。 当总决赛的激烈对抗都被这位中国新星的夏季联赛表现所超越时,NBA管理层必然看到了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潜力和市场号召力。

NBA与中国篮球的接触源远流长,可追溯至1979年华盛顿子弹队(现奇才队)的访华表演赛。 1989年,时任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在央视传达室苦等一小时,最终促成联盟与央视转播合作的故事,更是成为一段传奇。

然而,深度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2006年,斯特恩曾与时任中国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会晤,提出希望获得中国男篮的商务运营权,并承诺帮助中国男篮提升实力,甚至乐观预测2008年奥运会男篮决赛可能在中美之间进行。

但谈判最终破裂,主要原因在于NBA不愿将中国男篮的成绩指标写入合同,且其表现出的强势态度让中方难以接受。 李元伟在其著作中曾评论,那种“巨大的成功带来的自信和自负”、“老子天下第一的颐指气使”是阻碍合作深入的主因。

相比之下,此次合作氛围有所不同。 篮协主席姚明在祝贺杨瀚森当选时指出,这标志着中国篮球青训体系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用了25年时间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通道。 这种立足于自身体系完善基础上的开放合作,与过去的语境存在微妙差别。

与以往单纯输出球员的模式不同,此次合作更着眼于系统性提升。 杨瀚森本人也意识到,他的NBA之旅承载着更多意义。

他曾表示:“从决定去美国追梦开始,我就一直感受到背后有整个中国篮球的力量在托举。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美国队友感受中国文化,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种系统性在杨瀚森的个案中已现端倪。 开拓者队为他定制了长达18个月的“肌肉改造计划”,并聘请前全明星中锋拉马库斯·阿尔德里奇担任其特训导师。

同时,其商业团队也展现出长远眼光,拒绝了快餐品牌代言,选择与运动营养品牌合作。腾讯体育甚至买断其新赛季所有发展联盟比赛的转播权,这种“跟踪式报道”也反映了市场对其成长过程的持续关注。

这次合作得以达成,建立在双方变化了的内外部条件之上。 对中国篮协而言,在姚明退役后,中国男篮经历了一段沉寂,尽管在2025年亚洲杯上由郭指导带领年轻球队夺得亚军让人看到希望,但整体水平与世界强队仍有差距。 寻求与最高水平联盟的合作,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对NBA而言,仅仅依靠历史积淀和赛事转播已不足以牢牢抓住新一代中国球迷。 他们需要更直接、更深入的纽带。 杨瀚森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但合作框架的设计显然超越了单个球员,试图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交流机制。

篮网队宣布成立中国官方啦啦队,招募八位国内舞者,计划在巴克莱中心表演融合东方文化的节目,这一举动可被视为NBA球队层面连接中国市场的具体尝试。 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NBA重返中国市场的整体图景。

因此,这份多年合作计划的签署,不能简单理解为一方需求的结果。 它是NBA在全球化和市场拓展战略下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篮球在经历反思与探索后,寻求高水平开放的主动作为。而杨瀚森,恰好在合适的时间点,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引发的市场效应,为这次合作按下了加速键。

来源:毛叭叭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