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牡丹:富贵花开映富路,乡村振兴绽新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9:12 1

摘要:在“中国牡丹之乡”菏泽,牡丹早已挣脱“观赏花卉”的单一桎梏,化作深扎乡土、托举百姓增收的“致富花”。从过去农户零散种植的“单打独斗”,到如今全产业链协同发力的“集群作战”,千娇百媚的牡丹,正为这片沃土织就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锦绣之路。

在“中国牡丹之乡”菏泽,牡丹早已挣脱“观赏花卉”的单一桎梏,化作深扎乡土、托举百姓增收的“致富花”。从过去农户零散种植的“单打独斗”,到如今全产业链协同发力的“集群作战”,千娇百媚的牡丹,正为这片沃土织就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锦绣之路。

菏泽市牡丹区皇镇街道王桥村,是牡丹产业赋能民生的鲜活样本。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牡丹种植便在村里扎下深根,“家家种牡丹、户户增收入”的场景,成了村里最生动的日常。当地花农摸索出“装盆+反季节催花”技术,让牡丹身价翻了几番——原本只在春季绽放的牡丹,能精准在春节前后盛开,成了抢手的年宵花。王桥村的王东方,便是在牡丹田里长大的“新农人”。打小他就跟着家人泡在牡丹地,从分辨“姚黄”“魏紫”等品种,到给幼苗松土施肥,再到蹲在田埂上观察花期病虫害,一整套传统种植流程摸得门儿清。十几岁时,他已能独立完成牡丹扦插育苗、分株移栽,连村里的老把式都夸他“懂牡丹的脾气,是块种牡丹的料”。后来,为突破露天种植“靠天吃饭”、受季节限制的难题,王东方出资建了两座温室大棚,还专门跑到邻县的花卉基地“取经”,学会了大棚控温、湿度调节的技术。每天天不亮,他就钻进大棚:蹲下来用手扒开土壤,指尖感受湿度,太干了就开滴灌系统慢慢浇透,避免牡丹烂根;发现棚内温度超过25℃,立刻踩着梯子拉开顶部的遮阳网通风;遇到牡丹苗长蚜虫,他不依赖农药,而是自己用辣椒、大蒜熬制驱虫水喷洒,既环保又不影响牡丹品质。经他精心养护的牡丹苗,根系格外发达——随便挖一株,都带着密密麻麻的白色须根,抓土能力强。无论是北方干燥的气候,还是南方潮湿的环境,移栽后成活率都能达到95%以上。春天新叶冒芽时,叶片油亮厚实;秋天移栽季,裸根苗的枝条也饱满有力,买苗的客户都说“王东方家的牡丹苗,栽下就省心,不用多操心就能活”。这几年看到互联网直播的热潮,王东方试着在淘宝上卖牡丹苗,后来又把盆栽牡丹作为主推产品。从选品到售后,他逐个环节打磨:造型不好、花苞不匀称的盆栽,坚决不上架;客户买回去不会养,他就拍短视频讲养护技巧,还在微信上一对一答疑;快递运输怕损耗,他专门定制了带透气孔的硬纸盒,里面垫上软纸壳固定花盆,只要客户反馈花被碰坏,直接全额退款。四年深耕终见硕果。如今他的账号粉丝量突破16万,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达2000人,每天一场5小时的直播,就能卖出100-200盆牡丹,单场销售额可达三四万元。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花农”,彻底蜕变成了懂技术、会经营、善营销的“新农人”。

王桥村的蝶变,只是菏泽牡丹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如今的菏泽牡丹产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加速奔跑。仅去年一年,王桥村就新建23座反季节催花大棚,总面积达1.4万余平方米,冬季催花牡丹产量超5万盆。这不仅让“冬日赏牡丹”从想象变成现实,更让村里种植户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也跟着增收逾15万元。

在菏泽胡集镇,产业规模更是再上一个台阶。以龙池牡丹、尚尧农业、成阳农业为引领的龙头企业,串联起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出连片的牡丹种植高效农林产业片区。片区里建了标准化育苗棚、盆栽生产车间,还配套了物流仓储中心,直接带动周边1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既能守着家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每天挣到工资,稳稳握住了“幸福线”。

如今的菏泽,盆栽催花牡丹产业已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每年冬季,全市约1.5万花农、1.2万户电商户投身其中,催花牡丹年产量超60万盆,线上交易量占比高达七成,年产值突破1亿元。从田埂间的一株株牡丹苗,到直播间里的一盆盆观赏花;从单个农户的摸索尝试,到全产业链的繁荣兴盛,菏泽牡丹不仅延续着“富贵吉祥”的文化意蕴,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出“富民兴村”的新光彩,成为这座城市名副其实的“金色名片”。

来源:隔壁村的强娃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