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30年前的金秋,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里程碑。30年来,中国积极履行落实国家承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法律法规体系日臻完善,为妇女权益提供有
“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30年前的金秋,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里程碑。
30年来,中国积极履行落实国家承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法律法规体系日臻完善,为妇女权益提供有力保障;妇女在教育、就业、健康等领域的地位显著提升……中国妇女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江苏,北京世妇会精神早已深植于心、付诸于行:率先建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教专业性机构,首创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实施《江苏省反家庭暴力条例》,修订《江苏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实施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就业创业促进巾帼行动,助力高质量发展……千千万万个她用行动诠释平等之志,用奋斗铺就发展之路。
“花开中国,我们的30年”专题和你一起走近教育、医疗、法律、通信、环保领域的优秀女性与亲历北京世妇会的学者,透过她们的故事,感受“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的蓬勃伟力和中国妇女的出彩人生。
“李小琴,你夜里说梦话
全寝室的人都听到你在大声背:
1921年7月23日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来了十三位客人……
几天后
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中
一个全国仅有五十多名党员
的政党诞生了……”
她笑着回忆起当年室友的话
声音温柔,眼睛里闪着光
“那是1998年
我实习的第一节课
给孩子们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执教27年
李小琴就像是一座教育富矿
在她的身上
总有挖不完的故事和宝藏
成为像周老师一样的人
小学六年级时
李小琴就写下文章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小学老师》
“之所以有这个梦想
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年轻、漂亮
又充满爱心的老师
她的名字叫周夕萍。”
家里姊妹三个,李小琴最小
父母都是农民
刚上小学的她
开始有些跟不上课程
觉得自己很笨,不讨老师喜欢
直到三年级时
李小琴遇到了周夕萍
“她的头发芬芳了我的整个童年。”
她娓娓讲起记忆里
珍藏的三个温暖瞬间
一次生病期间
李小琴带着药片向周夕萍求助
她把李小琴领到食堂,找来了温水
但药片太大,小孩根本咽不下去
“她向食堂师傅借来一把菜刀
仔细地把药片切成四份
让我一小份一小份地吃下去
还在隔壁小卖部买了两块糖
说看我皱眉头了,药片肯定很苦
从没有一个老师像她这样待我
或许她对待每个孩子都是这样
但那时候,我觉得特别温暖。”
周夕萍的温柔举动
成了投进李小琴内心的一缕光
也成了她愈发想接近的温暖
“想让老师觉得我是一个挺棒的孩子。”
三年级下学期的期中考试
李小琴忍不住偷看了同桌的试卷
那次,她的成绩格外突出
面对同学们的质疑和非议
周夕萍微笑说:
“我相信李小琴
她是一个很聪慧的女孩
我不允许你们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
随便打击任何一个同学!”
“她俯下身,摸摸我的头说
‘周老师相信你是很优秀的’
嗅着她头发的香味
我的眼泪都要落下来了。”
最后一个故事
是关于一个小女孩自尊心的故事
因为家里不富裕
李小琴总是穿着两个姐姐的旧衣服
她有些自卑
秋游时
周夕萍把李小琴抱上了自己的自行车
让她成了班里最让人羡慕的小孩
“虽然那天只带了一个鸡蛋
肚子还有点饿
但却是我最最幸福的一天。”
尽管只有两年短暂的师生情谊
但这三个瞬间
成了李小琴生命中
永不磨灭的光亮
长大后
她成了“像周老师一样的人”
生活就是大语文
李小琴家里至今保存着
她第一届学生的作文本
有的还精心贴着对应学生的照片
她说,第一届学生
就如同她的“教育初恋”
自己对于教育的初心从未变过
“生活就是大语文。”
她带着孩子们去江边野炊
在夏天里吃火锅
在校园里寻找春天
于名人传记中寻找成功的秘密……
用心打造了一间
“光能照进来
风能吹进来”的“辽阔的教室”
每年开春的第一节课
总会是语文课
李小琴喜欢带孩子们
在校园里寻找春天
听孩子们一个个兴奋地喊:
“老师,我发现风和冬天不一样
拂在脸上很舒服”
“老师,我看到了花儿”
“我看到了甲壳虫”……
每当有新生入学
她则会带着孩子们在学校里
寻找陶行知先生的元素和故事
李小琴在班里发起了
“人人都是小先生”行动
鼓励每个孩子
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你在语文上帮助我
我在体育上带带你
你善于绘画,我会拉小提琴……
孩子们互相帮助学习
最后评出优秀师徒
在陶行知先生塑像旁拍照留念
既把学科学习和校园人文结合起来
让它们变得生动
又让孩子们觉得
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格外亲切。”
一名学生跟李小琴诉说困惑:
“老师,我读了五本名人传记
发现成为名人都很苦
我不想成为他们了。”
李小琴温柔地告诉他:
每个人对于苦难的定义不同
比如居里夫人
她说科学的探讨与研究
给人带来的愉快就是报酬
她在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
又比如,像法布尔一样看虫子
一个成年人可能看10分钟就觉得累了
但孩子们看半小时都不厌烦
在别人眼中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甚至有时还有生命危险
但对于喜爱这件事的人来说
那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和家长一起成长
“伴行育人的理念最先是
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赵建华校长提出来的
那时《家庭教育促进法》
和《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还没有颁布
而他早早地看到了
家长在培育孩子中的重要性。”
李小琴介绍道
所谓“伴行育人”
是指教师、同伴、家长、自然等
以陪伴者的身份与学生组成共同体
“共同分享知识、观念或技能
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协同成长和关联成长中
实现
认知共识、行为共振、情感共鸣”
育人方式
2017年
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家庭情感文明研究组成立
李小琴是领衔人
在南通大学徐志刚博士的引领下
她和一帮骨干教师一起
开展家庭情感体验课及讲座
成立家长成长工作坊
开设“相约周六父母成长”直播课……
探索家庭教育的新路
“我们开发了一系列体验课程
包含亲子沟通、夫妻关系
隔代教养、多孩家庭亲子关系等专题
邀请家长和我们一起研讨互动
从而发现教育中的问题
寻求解决办法
有笑点,有哭点,有痛点
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好评。”
他们把家长工作坊的成果写成随笔
记录在微信公众号里
再汇集成一本《孩子的名字叫“今天”》
把经验和智慧传递给更多家庭
陈爱是家长成长工作坊第一期的成员
初入团队时
正为亲子关系恶化感到焦虑茫然
6年过去
她成立了自己的“爱馨读书社”
每周组织亲子读书活动
从第一次上台分享时的结结巴巴
到如今自如地展示
她看到了自己的蜕变:
情绪变得稳定
知道怎么去处理亲子关系
而且还能去教别人
孩子也为她感到自豪
李小琴说:“不仅如此
读书社原先不爱说话的孩子
也慢慢开始自行表达
引得许多家长纷纷加入读书社
陈爱付出的努力以及做出的成绩
一点都不亚于我们研究组。”
迄今为止
“相约周六父母成长”直播课
已经开展了一百多期
今年3月,李小琴调任
南通市竹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她依然热心于家庭教育的课题和研究
并希望能够把这份宝贵的资源
共享给竹行小学的家长和孩子
近30载春风化雨
她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
在岁月深处书写下
温暖而恒久的教育诗篇
恰如无数女性教育者一样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