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溃坝殃及中国,水利设施告急,广西18条河预警,洪峰直抵南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7:02 1

摘要:台风"麦德姆"像个发疯的巨兽,咆哮着扑向越南北部,上午9点开始,北溪1号水电站的泄洪量就达到了每秒1181立方米,工作人员紧张地盯着不断跳动的数字。

10月7日下午1点,越南谅山一座小水坝突发溃坝,泄洪量从每秒1181立方米一路飙到1562立方米,洪流如脱缰的野马,冲出国界。

没成想,洪水顺流的方向竟直奔广西,地域内18条河流同时拉响警报,南宁更是直接进入一级戒备状态。

越南发大水为何会殃及广西?洪灾地区现情况如何?

台风"麦德姆"像个发疯的巨兽,咆哮着扑向越南北部,上午9点开始,北溪1号水电站的泄洪量就达到了每秒1181立方米,工作人员紧张地盯着不断跳动的数字。

中午12点,情况更加严峻,泄洪量飙升至每秒1562立方米,远远超过了这座小水库1200立方米的设计承受极限,就像让一辆小货车拉大象,结果可想而知,下午1点半,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轰隆一声巨响,大坝垮了,决口发生在进水口位置,深约4米,长约5米,控制室瞬间被冲毁,所有设备瘫痪,整座电站失控。

幸运的是现场没有人员伤亡,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溃坝,已经在区域水系上投下了长长的阴影,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破堤坝、冲毁设备,最终冲出了国界。

消息传到广西,防汛部门的电话瞬间响成了一片,根据广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紧急通报,18条河流、25个水文站全面超过警戒水位,部分站点水位上涨超过4米。

最紧张的当属南宁,邕江沿岸的北大桥右侧堤外停车场二坑泵站出现陷坑险情,巡堤抢险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场真正的"与洪水赛跑"拉开了帷幕,预计未来48小时内,洪峰将抵达邕江南宁段。

这不是一条河的泛滥,而是一整个水系的"总动员",从越南山头一路奔袭而来的水患,正在考验着广西的防洪能力。

要理解这次跨境洪灾,得先搞清楚一张地理图,越南谅山省发源的河流,流经中越边境进入广西境内,形成了左江和右江两大水系,最终汇入珠江。

这条河的名字叫奇穷河,在中国境内被称为平而河,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很熟悉,这一带正是当年中越边境战争的主战场。

水口河和平而河的流域面积大部分位于越南境内,达到了一万多平方公里,这一带属于温暖湿润气候区,降雨量很大,问题就出在这里,越南境内的上游并没有修建大型调节水库。

这次出事的北溪1号水电站,装机容量只有2.4兆瓦,库容也就300万立方米,平时给当地供电供水绰绰有余,但一旦遭遇极端天气,这点"家底"就显得捉襟见肘。

更要命的是,这次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组合拳",一周前,台风"博罗依"刚刚在越南登陆,当时就逼得越方紧急泄洪,部分水量流入中国境内,这次"麦德姆"紧跟其后,根本没给修复和排险留时间。

当水库的承载能力被榨干,崩溃也就成了时间问题,就像一个人连续熬夜加班,身体迟早会垮掉。

问题的根子其实早就埋下了,东南亚不少小型水电站建于上世纪或早期发展阶段,设计标准低、抗灾能力有限。

这些"老小孩"的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面前,脆弱得像纸糊的城墙,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指出,跨境河流治理需要建立多边协调机制,单靠一国之力很难"守住自己的水门"。

广西作为下游地区,原本就刚经历上一轮洪水洗礼,基础设施和防洪系统尚未完全恢复,如今又要面对更大的水压,确实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越南溃坝,中国遭殃,这并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在东南亚,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那就是湄公河委员会在跨境水灾协调中的成功做法。

2019年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发生类似事件时,中老缅泰四国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建立了信息共享和联合应急机制,这套机制的核心是什么?三个字:早知道。

各国水文部门每天定时通报水位、降雨、水库运行等关键数据,一旦有异常情况,立即启动预警机制。

相比之下,欧盟多瑙河流域国家的合作更加深入,他们不仅有数据共享,还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联合投资机制。

美国和加拿大在跨境河流管理中也有成熟经验,两国在国际联合委员会框架下,对跨境水资源实行联合管理。反观中越之间,虽然有一些双边交流,但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美国和加拿大跨境河流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表示,将加强与越南水文部门的信息共享,但这还远远不够。

从短期看,信息沟通是第一步,中越双方需要更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尤其在气象、水文和水库运行管理方面,做到"早知道、早准备"。

如果此次越方能在水坝运行超标初期及时预警,也许下游能提前布防、减轻损失。换句话说,信息透明是最便宜的防洪手段。

中长期来看,更需要在基础设施层面寻找突破口,有没有可能在边境地区共建调蓄水库或分洪区?有没有可能推动区域水利设施标准的升级和联网运行?

这些问题,不是谁"出钱修坝"那么简单,而是关系到整个区域如何在极端气候中保住底线。

沿江的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眼前的事:洪水什么时候到,有多大,怎么办?住在左江、邕江边低洼地带的乡亲,这几天千万留意官方发布的水情通知,自己也多长个心眼。

注意观察门口江水有没有涨得特别快,手机保持有电,留意村里的广播或微信群通知,提前收拾好重要物品,饮用水、干粮、药品、手电筒随身准备。万一接到撤离通知,别犹豫,赶紧走。

但说到底,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措施,只能解燃眉之急,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建立跨越国界的防洪机制。

从中国角度出发,帮助周边国家提升水利抗灾能力,不是"吃力不讨好",而是"你好我也好"。广西作为南方重要的经济带和人口密集地,其水利安全一旦受损,连带影响的是整个西南甚至全国的产业链。

而从更大的图景来看,中越之间的水系合作,也可以成为推动"区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点,中国在水利工程上的经验丰富,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援助、联合规划等方式,为周边国家筑牢一道"看不见的堤坝"。

道理很简单,如果进行放水大战的话,中国将对东南亚国家形成压倒性优势,中国有"世界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等大江大河都发源于中国。

如果中国在上游随便筑坝,随意放水的话,东南亚的印度、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国将会是什么样子?一条红河,就会让越南胆战心惊。

这一点上,中国无愧为负责任的大国,水系不讲国界,洪水不认护照,在风雨频仍的时代,只有建起跨越国界的"防洪堤",我们才能真正守住脚下的这片土地。

跨境水患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命运相连,责任共担,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类似的跨境环境风险将成为常态,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刻不容缓。

面对共同挑战,你认为中越两国还应该在哪些领域加强合作?

来源:安珈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