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养活人口最多的植物,不是小麦和玉米,而是来自亚洲的奇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8:41 1

摘要: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5亿人以大米为主食,这意味着每两个地球人中就有一个人依靠水稻生存。而在2025/26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5.441亿吨,同比增加0.5%,展现了水稻在全球粮食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看似普通的植物,却默默地养活了全球一半的人口。

不是小麦不是玉米,到底是什么“亚洲奇迹”令世界震惊?

水稻!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5亿人以大米为主食,这意味着每两个地球人中就有一个人依靠水稻生存。而在2025/26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5.441亿吨,同比增加0.5%,展现了水稻在全球粮食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水稻的故事始于一万多年前的中国南方。考古学家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发现了古老的稻谷残渣,距今约一万年。

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七千多年前成规模水稻种植的证据。这些发现确证了长江流域是水稻最早的驯化中心之一。

中国的稻作文化由此起步,逐步向外传播。通过南岛民族的迁徙,水稻进入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通过陆地路线,它传到了印度次大陆。

紧跟这朝鲜半岛和日本也很快接纳了这种高产且适合蒸煮的作物。只要气候湿润、水源丰富,水稻几乎总能无缝对接当地环境。

甚至这水稻家族主要分为粳稻和籼稻两个亚种。粳稻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日本、韩国,米饭软糯,香气浓郁,籼稻则主导东南亚和印度,米粒细长,饭粒松散。

尽管口感不同,它们都同属一个物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稻。这种多样性使水稻能适应从温带到热带的广泛气候区域,为它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

准确地说,水稻真正的全球扩张,是从上世纪开始的。

当中国面临粮食危机时,科学家袁隆平带来了杂交水稻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将两个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生出更高产、更抗病的“新一代”,使水稻单产直接翻倍。

而这项技术后来成了中国送给世界最实用的“礼物”。非洲是最典型的受益者。在马达加斯加,传统水稻每公顷产量仅有2.5吨,难以维持温饱。

中国专家带去杂交水稻并进行本地气候适配改良后,平均单产直接提高到7.5吨,极大缓解了粮食压力。

马达加斯加人给杂交水稻起了个名字叫“擦拉贝”,意思是最好的东西,还专门将它印在了最大面额的本币上。

在布隆迪、冈比亚等国也是如此。布隆迪水稻单产从2吨提升到8吨多,冈比亚甚至达到了每公顷10.7吨的高水平。

不过除去中国专家带去种植体系之外,水稻能称霸粮食界,离不开它独特的“超能力”。

与大多数农作物不同,水稻可以在被水淹没的田地里生长,这得益于它的茎叶中布满了通气组织,能将空气传递到根部,让根系在缺氧环境中也能“呼吸”。

这种水生特性带来了几个天然优势,杂草和害虫难以在水田中生存,降低了除草剂和农药的使用;水田适合固氮菌繁殖,能自然增加土壤氮素,减少化肥使用,而且水稻的热量产出高,一亩水稻田能产上千斤稻谷,效率远超其他粮食作物。

当然,任何优势都有代价。水稻是最“费水”的作物之一,占全球灌溉用水的三分之一以上。水田中的缺氧环境也适合甲烷菌生长,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较为突出。

但考虑到全球粮食安全,这些副作用仍是可以接受的代价。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的今天,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培育更节水的水稻品种。

根据国际谷物理事会的数据,2025/26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达到5.441亿吨,同比增加0.5%。

同时,全球大米贸易量预计达到5990万吨,同比增加2.4%。这些数字背后,是水稻在全球粮食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而印度作为全球头号大米出口国,预计2025/26年度大米出口量将达2340万吨。

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大米的生产和消费重心仍在亚洲,这里既是水稻的起源地,也是主要消费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与消费平衡。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南亚、南美都在引种。

不少国家也开始学习中国的农田改造和灌溉体系建设。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在研究海水稻、去镉水稻等新技术,让被污染或盐碱化的土地也能种植水稻,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而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2025/26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消费量、库存均创历史新高,只是如今谁又能想到,不像小麦和玉米那样高调的水稻,却默默养活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

参考资料:

建设没有饥饿的世界,除了杂交稻还有这些中国力量——天眼新闻

来源:刘律强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