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年医脉,薪火相传。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的健康智慧结晶,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璀璨明珠,更是承载着人文精神与生命哲学的文化符号。从“杏林春暖”的医者仁心,到防治疫病的千年实践,再到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中医药始终以“尊重生命、顺应自然”为核心,在守护中华民
【开栏语】
千年医脉,薪火相传。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的健康智慧结晶,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璀璨明珠,更是承载着人文精神与生命哲学的文化符号。从“杏林春暖”的医者仁心,到防治疫病的千年实践,再到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中医药始终以“尊重生命、顺应自然”为核心,在守护中华民族健康的同时,也为世界医学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即日起,我们将开启中医药文化涵养医德医风系列宣传报道,本系列报道将以文化为脉、以医德为魂,引领我们探寻天回医简的奥秘,走进蜀地医家的传承现场;从百年药房的匠心坚守,到古今医者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受“仁心仁术”的永恒价值,体悟“悬壶济世”的家国情怀。愿这一程寻根之旅,让医德在文化积淀中升华,让医风在时代传承中熠熠生辉。
走进成都博物馆二楼展厅,一缕聚光灯打在展柜中的漆木人像上,为这件镇馆之宝披上了神秘的光晕。高度仅为14厘米的汉代经穴漆人静静矗立,身上纵横交错的红白线条和密密麻麻的穴位名称,让每一位驻足观看的游客都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
“这是让我们每一位解说员都引以为傲的展品。”成都博物馆讲解员罗女士向记者介绍,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2012年,当考古人员在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发现它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在潮湿的四川盆地,这件漆木文物竟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讲解员轻轻指向漆人身上的细节:“请看这个小漆人的身上,有22条红色经脉、29条白色经脉,还有119个穴位点,并清晰标注着‘心’‘肺’‘肾’等名称。最令人惊叹的是,经专家鉴定,这些穴位与现代针灸学的人体穴位吻合度高达95%以上。这简直就是2000多年前的‘3D针灸模型’,它将中医使用经穴人体模型的传统向前推进一千年。”
在与经穴漆人相邻的展柜中,20余枚天回医简静静陈列。这些书写于竹简上的医学文献,虽历经两千余年岁月侵蚀,其上墨书文字依然清晰可辨。“止风汗”“治风热”“治寒热”……竹简中记载的各类病症与治疗方法,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还能窥见汉代医家执简疗疾的场景。
竹简惊世:
重现扁鹊医学传承脉络
“这批天回医简共计930支,内容极为丰富。”讲解员罗女士告诉记者,经过长达十年的系统整理,专家将其归类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等八部医书,总字数超过两万字,堪称一座系统完整的汉代医学宝库。
尤为珍贵的是,医简中多次出现的“敝昔曰”的记载。经考证,专家们初步确认“敝昔”即为古代名医扁鹊的通假字。这一发现不仅从音韵学上得到支持,也与汉代画像石中扁鹊的形象相吻合,天回医简极有可能是失传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顾漫教授特别解读了《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中的记载:“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正是“五色诊”理论的体现,“它将五种颜色与五脏功能相对应,认为脏腑之气可反映于体表特定部位。譬如‘面黄肌瘦’至今仍被视作脾胃虚弱的典型体征。古人这些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实在令人惊叹。”
天回医简中关于“五色脉诊”的内容,正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医学文献会出现在成都?这并非偶然。战国时期,秦昭王派李冰入蜀修建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从秦惠文王时起实行的“移秦民万家实之”政策,一直延续到西汉晚期,为蜀地带来大量人才,其中很可能就包括精通医术的扁鹊传人。
千年传承:
从蜀医源流到现代创新
站在成都博物馆的展柜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无不为之震撼。一位来自江苏的医学专业学生感叹道:“原来成都人在汉代就能享受到这么系统的医疗服务,还是神医扁鹊的弟子来把脉,真是令人羡慕!”
四川成都中医药的繁荣,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川中药资源种类达7290种,常用中药材重点品种占全国85%。江油附子、绵阳麦冬、都江堰川芎等道地药材享誉业内,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说法。四川盆地四周环山、地形封闭的环境,使得伤寒学说与本地药学深度融合,在巴蜀特色文化思想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派中医。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千年医脉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汇聚李斯炽、吴棹仙、凌一揆等名医。这些大家各具特色:李斯炽擅长内科杂病,吴棹仙精通子午流注针灸法,凌一揆则是中药学奠基者,他们共同奠定了现代川派中医的学术根基,开创了“师承+学院”的特色教育模式。多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既注重传统师承教育的跟师学习,又强化现代医学理论培养。近年来,学校还建立了多个海外中医中心,推动了川派中医走向世界。
为了让千年医简“活”起来,2018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启动了天回医简数字化工程。数字化不仅让千年简牍“青春永驻”,更使简牍研究更加具象可感——轻点鼠标,一支汉代竹简的高清原始图版便跃然屏上;再点击上方的放大按钮,竹简细节被放大至纤毫毕现……
如今的成都,中医药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智能针刺机器人已成功研发,智能艾灸机器人已在临床试验推广,并通过成果转化实现了市场收益,传统中医药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成都中医药大学智能医学院院长蒋涛表示,中医理疗机器人基于传统中医理论支撑,通过中医手法的数字化、标准化、流程化、智能化,提供高效的无人数字化中医理疗服务,让优质的智能医疗资源能够切实下沉到社会基层,在未来大有可为。
古今融合:
中医药的创新与未来
在成都市青羊区的一个社区中医馆里,老中医王先生正在用古老的脉诊方法为患者看病。“我师父的师父就是这样教我们的。”王师傅笑着说,“虽然现在有了很多新设备,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正是川派中医保持活力的关键。
除了技术传承创新,成都还特别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各类学校每年开展的中医药文化活动已达上千场。在成都市天涯石小学,中医师从《胖国王》绘本展开,向同学们讲解饮食调理、穴位按摩、预防肥胖等方面的知识。五年级学生小雨向记者展示她制作的驱蚊中草药香囊:“这里面有丁香、薄荷、薰衣草、七里香……”
2024年成都获批全省唯一“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在成都,中医药产业正“链”出新活力。据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彭州天府中药城获评“全国中医药最具活力园区”,成都企业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位列第77位),天府中药城2024年全年医药健康总产值达100亿元。
从经穴漆人的精巧刻画,到天回医简的完备医理,再到今日“数智中医药”的创新探索,这一切都深深植根于巴蜀大地的沃土,彰显出川派中医历久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成都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不少研学的学生团队。一位带队老师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要让年轻人知道,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岁月更迭,药香依旧。那些镌刻在竹简上的智慧,通过一代代中医人的传承与坚守,不断书写着新的生命篇章。而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成都中医药正在国际视野下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赵一 编辑 曾雪柔
来源: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