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每年约27个台风生成,年均登陆我国台风约为7个。而今年截至10月9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生成23个台风,登陆我国的有9个。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台风依然活跃。
根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每年约27个台风生成,年均登陆我国台风约为7个。而今年截至10月9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生成23个台风,登陆我国的有9个。
有一群人与台风的距离似乎更近一些。当公众在家里准备好食物静待台风到来时,正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这群人追踪、预报、研究台风,乃至冲入台风……
常处风暴中心,他们与台风的故事是怎样的?
(一)追踪台风
无垠的西太平洋上,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起初只是个微弱的热带扰动。9月14日,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已开始密切关注。
一年之中,每个月都可能有台风生成。
那些出现在南海—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的“台风胚胎”,哪个会发展为台风,会走出怎样的路径,会登陆哪个地区……在台风带来的喧嚣之外,预报员要关注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从事台风预报30多年,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已经习惯了在深夜12点、凌晨1点睡觉或者清晨四五点随时被电话叫醒——台风路径忽然偏转、强度突然增强,可不会管白天、黑夜或节假日。
当然,我国建成的由9颗风云气象卫星、842部天气雷达、131个高空气象观测站、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等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正密切监测着台风。日益精准的无缝隙预报预测体系,具备了从分钟、小时到月、季、年的无缝隙预报预测能力。
但具体到每一个台风,各有独特生命史,而且不同阶段有不同预报难点。“台风初生阶段是比较难报的,今年也在开始探索发布台风生成潜势预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心艳解释,“长时效预报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尤其到近岸时路径会受到更多天气系统的复杂影响,路径预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10月1日,全国早间天气会商结束后,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吕心艳正在查看热带低压最新实况。 唐淼 摄影
比如,“桦加沙”仅用不到两天时间实现强度“四连跳”,快速加强为超强台风。但其沿华南“描边走”的路径,则给预报台风何时登陆、登陆哪里、登陆强度带来不小难度。“判断登陆与否及登陆位置和强度,对防灾减灾很重要。”许映龙说。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既在每次气象服务保障关键时刻重大抉择时体现分量千钧,也在预报员的每一次审慎思考与科学研判时闪耀光芒。
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众志成城,风雨同心。预报员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台风预报精准度的要求,以及公众极高的关注度。不少气象爱好者会联系许映龙,与他交流社会关注焦点。这几年,预报员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科普,“拉近”公众与台风的距离。
许映龙向公众讲述气象预报员工作。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在地理距离上,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录青似乎离台风“更近”。今年登陆或影响广东的台风着实不少,到9月底,张录青参加全国天气会商有23次之多。
台风们“变着花样”给预报员出难题:“蝴蝶”和“丹娜丝”路径多变;“韦帕”和“桦加沙”进入珠江口外海面之后西行,与海岸线交角很小,登陆前精准预报具体的登陆点并不容易;“丹娜丝”与“米娜”带来的暴雨落区较难预报;不同台风的外围对流情况各不相同……
每一场台风都需要严阵以待,团队合作至关重要。在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影响期间,张录青担任广东省气象台预报主班。7月18日5时,夜色依然很深,为了预报好“韦帕”登陆地区,张录青还是拨通了台风团队首席程正泉的电话。
每一场台风后,气象部门还会复盘总结。复盘之后,要解答台风抛来的问题,持续推进相关研究。预报员的“台风季”,被拉长为全年的白昼与深夜。
人们都说研究一个事物久了,会对其产生感情。相较于“爱恨”,预报员与台风的关系可能更复杂。“是更加敬畏。”许映龙和吕心艳更正道。
(二)飞向台风
9月24日8时30分,“桦加沙”迫近,偌大的海南琼海博鳌机场里,唯有一架飞机,滑行,起飞,迎向台风。
台风观测试验团队又一次出发了。
巨大的台风被拆解成无数个试验细节,一遍一遍在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头脑中盘旋。
24日5时,他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确认“桦加沙”位置,检查试验计划。
汤杰做台风观测试验已经十多年,追过无数台风,也曾数次抵达台风眼。
此次试验由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亚太台风研究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共同协作,在台风委员会“近海台风强度变化科学试验”支持下,利用“空中国王”飞机,通过机载设备对台风“桦加沙”外核区云系开展观测试验。同期,香港天文台利用机载下投式探空获取台风内部气象要素的垂直廓线。简单点说,就是用有人机开展台风观测试验。
这不容易。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世界上能够实施这种高难度任务的只有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少数国家和地区。
为何要冒风险开展试验?答案是:可获取台风珍贵数据,以更充分地理解台风的云微物理结构特征;进一步,能更深入推动台风预报水平提升;再进一步,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团队陆续从各地抵达海南博鳌,22日傍晚、23日早晨及23日傍晚,已经开展了三次飞行试验。
24日,“桦加沙”更近了,汤杰又登上飞机。坐在飞机狭小的机舱里,他连忙分析数据,很快,就看到了清晰可见的巨大天气系统在海面快速旋转,“远远看着有好多个圆弧,靠近能看到一个很大的砧状结构,黑乎乎的,但每个云团各有其特点。”
这些宏大的结构,已经融入若干试验细节,被一遍一遍研究、讨论。
为了研究台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海燕”无人机团队,在博鳌机场驻守了3个月。自2023年机动观测业务试运行以来,南海台风就是“海燕”无人机机动观测最核心的目标之一。“我们的无人机能飞到12000米,速度每小时600公里,主要靠下投探空仪和毫米波测云雷达来监测台风。”飞机观测科科长郭然介绍。
9月8日,海燕I型无人机开展台风“塔巴”机动观测。图为气象工作人员做飞行前的准备工作。郭然 摄影
台风最频繁的时段,往往撞上海南最闷热的日子。七八月的太阳把机场跑道晒得发烫,可铁皮方舱“闷罐”怕有毒蛇和老鼠进来,只能尽量关着门。
今年,“海燕”团队调整了观测模式并长期驻扎海南,从台风“萌芽”时就开始跟踪。
台风“韦帕”影响期间,从7月18日到21日,团队连续飞行观测3天;22日,又完成了台风登陆前尾部云系观测。
开心的是,郭然与汤杰的观测数据,作为关键数据被首席预报员采纳。
今年,“海燕”团队针对南海台风飞行了13架次,覆盖6个台风。目前,郭然与同事正组织复盘,“数据来之不易,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观测效益。”
(三)直面台风
9月24日17时前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很多人待在家里等待狂风暴雨来了又走。阳江市气象局却灯火通明,全员在岗值守。
作为阳江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黄先伦“熟悉”台风——登陆或影响阳江的台风太多了,有些他经历过,比如台风“摩羯”;有些在他的记忆里,比如台风“黑格比”;还有更多在他的案头和研究里。而“桦加沙”,注定会是一个留下印记的台风。
黄先伦早在9月14日起就开始关注“桦加沙”,尽管当时台风尚未生成,除了迅速发展的数值模式给出的“提示”以外,长期积累的经验让他保持警惕。
为防御应对台风“桦加沙”,广东省阳江市气象部门与渔业部门联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渔船有序归港、加固锚链。陈小杰 摄影
多年来,我国气象部门探索建立了递进式服务机制,也就是在气象灾害发生的不同阶段,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逐步聚焦,提供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这意味着,随着“桦加沙”生成、逼近,在将直面台风影响的基层气象部门,已经根据各地特点有一套有序应对方法。
与之相应的,政府、公众和行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黄先伦和同事必须直面多种需求。比如,规模庞大的阳江海上风电,既要在台风来之前“乘风”满负荷发电,又需要在台风到来时关掉风机保障安全,还需要在强风走后迅速恢复生产,这急需精准气象预报。比如,保障城乡安全,需要根据风险预报提前部署救灾人员蹲守。再比如,十几万人转移避风,安全与成本都非小事。
黄先伦取消了为庆祝孩子满月请的年假,返回台里。他和同事清楚,决不能放松,因为每一个预报结论,每一个作为先导的预警,都直接关系到政府与相关部门如何部署力量、转移群众。预报不仅要准,还要足够早,给应急响应留出宝贵的“窗口期”。每一分每一秒,如同与时间竞速。
责任重如泰山。要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在气象工作者眼中,已经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9月26日晚,今年第20号台风“博罗依”进入南海,海南省三亚市气象台预报服务人员罗婷与同事紧盯其影响。他们用上了风云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探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所有可用资料,对台风进行“解剖”,并与海南省气象台保持高频次联动,力求预报精准。
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期待与压力。罗婷最关注的是决策气象服务的精准性和公众信息的可达性,“预报再准,如果信息没有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决策者和公众手中,并转化为避险行动,那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
他们也悄然体会到角色之变。“我们正从传统的天气预报发布者,向防灾减灾决策的核心支撑者和公众出行的智慧参谋转变。”在罗婷看来,这更让他们体察到这份职业的价值。
在多受台风影响的浙江,温州市洞头区气象局服务人员童颖睿在汛期也更忙碌。今年7月,第4号台风“丹娜丝”直击该地区;9月,登陆华南的第17号台风“米娜”远程送来强降水。除了按照“影响提示、警戒提醒、精细预警、分级叫应、实况通报”五个阶段,向区委、区政府,以及防汛部门和基层责任人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开展递进式服务以外,洞头区气象局还协同上海台风研究所开展了联合观测试验。
关心与关注纷至沓来。在台风影响期间,洞头区气象局接到地方部门、乡镇街道乃至个人对降雨和风力预报的询问。童颖睿除了回复电话以外,还抽出时间参与到台风科普直播中,“感觉政府、公众对气象更加了解、更加关注了。”
台风来去迅疾,但气象服务“一日不可或缺”。当台风过后,和洞头区气象局一样,气象工作者不仅会认真复盘,进一步优化服务,也会走进校园、社区、工厂等进行科普。
9月24日20时,“桦加沙”逐渐离开阳江。黄先伦走出办公楼转了一圈,路边大树凌乱倒下,显示着这场台风的暴烈程度。好在,没有人员伤亡。
温暖的大洋之上,新的风暴酝酿、生消。这群追风者不会畏惧躲避,而会满怀勇气,应对下一轮风雨。
作者:赵晓妮 于桐 (苗艳丽、闫泓、刘倩、袁迎蕾、简菊芳、谢丽萍、王天巍、许钰文、舒锋敏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编辑:张宏伟 王素琴
发布:马超
审核:段昊书
转自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
来源:黔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