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185%!创新药出海狂飙,三大龙头谁能成为“药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8:42 1

摘要:“创新药概念” 并非医学或药学领域的专业术语,而是融合了医药产业逻辑、资本市场定位和政策导向的综合性范畴,它以 “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 为核心,涵盖了与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相关的企业、技术、政策及市场趋势,本质是对 “围绕创新药价值链条开展业务” 的所有主体与

“创新药概念” 并非医学或药学领域的专业术语,而是融合了医药产业逻辑、资本市场定位和政策导向的综合性范畴,它以 “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 为核心,涵盖了与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相关的企业、技术、政策及市场趋势,本质是对 “围绕创新药价值链条开展业务” 的所有主体与要素的统称。

双轮推动的黄金时代2025年,全球创新药市场预计将突破1.2万亿美元,而中国占据其中的2800亿美元(大约23%),成为战场的核心。

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加持,正引发行业的快速变革:政策层面,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首次将医保数据用于药物研发,建立“医保+商保”支付闭环,打通创新药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头部药企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创新药收入已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恒瑞医药、翰森制药和中国生物制药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不仅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稳健增长,更在创新转型和国际化布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有些企业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最难走的路,它们的目标不是改良,而是颠覆。它们把宝押在AI、基因工程这些足以重塑游戏规则的前沿科技上,试图从研发的最源头,就建立起一道让对手难以逾越的“代差”鸿沟。

成都先导就是这类玩家中的典型。这家公司手里有两张王牌:一个是能像“造物主”一样凭空设计分子的AI平台,另一个是堪称“分子宇宙”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它们不做具体的药,而是为全球的药企提供药物发现的“导航服务”,告诉它们该往哪个方向去寻找宝藏。这种模式显然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就在今年前四个月,整个AI制药赛道的融资总额就翻了一倍,超过18个亿。

如果说AI制药是未来的科幻叙事,那么基因工程和ADC技术就是当下已经能看到巨额回报的战场。双鹭药业就在基因工程这条路上深耕多年,他们手头正在推进的抗丙肝新药临床研究,就是在这个经典前沿技术领域的持续攻坚。而荣昌生物则更是凭借其ADC(抗体偶联药物)平台,上演了一出“技术变现”的好戏。

他们的一款ADC产品维迪西妥单抗,直接与海外巨头签下了一份价值高达26亿美元的授权协议。这笔交易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清晰地告诉市场:一个顶尖的技术平台,真的可以凭一己之力创造出惊人的商业价值。

当然,这条路风光无限,风险也如影随形。新药研发的“九死一生”是常态,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让数十亿的投资血本无归,这对企业的长期战略定力和资金实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与那些在台前聚光灯下豪赌未来的技术先锋不同,另一批聪明的玩家选择了一条更稳妥的路。它们避开了终端药品市场那片红海,不去争论谁的药效更好,而是转身成为了整个创新药生态系统里不可或缺的“服务商”和“供应商”。就像淘金热里最赚钱的不是淘金客,而是卖铲子和牛仔裤的人。

这些企业是产业链里的“幕后冠军”,是行业繁荣的基石,也自然分享着整个行业增长的红利。比如圣诺生物,这家公司专注于多肽领域,当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这些GLP-1减肥神药火遍全球时,它就作为上游关键原料的提供者,海外销售额蹭蹭地往上涨。

还有像联化科技这样的医药中间体供应商,它们服务的客户都是些响当当的跨国药企。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发现新靶点,而在于通过连续流工艺这样的技术创新,把生产成本降到极致,为整个产业链“降本增效”。它们的存在,让那些前端的研发公司可以更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这些外包服务商的角色至关重要,它们就像是整个行业的“加速器”,能够极大地缩短一款新药从实验室到患者手中的时间。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风险相对分散,增长与行业整体的景气度高度绑定,只要创新药的火热势头不减,它们的日子就不会太难过。当然,这不代表它们可以高枕无忧,工艺的不断升级和成本控制的压力,同样是悬在它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曾几何时,中国药企的梦想是“立足本土”。而现在,“出海”已经从一道选择题,变成了一道必答题。将视野从国内拓展至全球,去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已经成为头部企业的共识。中国药企正通过越来越多元化的国际化路径,在全球医药市场的牌桌上,争夺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带着产品硬碰硬地杀入海外主流市场。翰宇药业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们的一款多肽药物利拉鲁肽注射液,不仅成功在美国获批上市,累计出口量更是超过了180万支,业务已经覆盖了全球超过90个国家。科兴制药的创新药GB18注射液也拿到了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资格,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已经历史性地首次超过了50%。

这说明,中国制造的药品,已经有能力在标准最严苛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当然,单打独斗并非唯一的出路,与国际巨头“联姻”也是一条高效的捷径。恒瑞医药就是此中高手,到今年4月,他们已经达成了13笔海外授权交易,同时启动了超过20个跨国临床研究项目。

复宏汉霖同样表现不俗,他们已经有3款产品成功推向了海外,市场网络覆盖了大约50个国家,今年第一季度的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了60%。这种借助合作伙伴网络来快速实现全球覆盖的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纳。今年才过半,中国创新药企签下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合同总金额,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和。

这股全球化浪潮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在速度和成本上建立起来的独特优势。不过,海外的月亮也并非总是更圆,复杂的注册法规、市场准入的壁垒以及变幻莫测的地缘政治风险,都是出海之路上随时可能遇到的暗礁。

在创新药的牌桌上,不仅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技术新贵”,还有一群不容忽视的“转型者”。它们或是在成熟的业务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业”,或是从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跨界”而来,试图在旧的地图上,找到通往新大陆的航线。这种战略转型,正成为许多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

“老树发新芽”的故事总是特别动人。力生制药,一家典型的传统药企,面对行业变革的浪潮,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毅然决然地切入GLP-1减重药和细胞基因治疗这两个最前沿的领域。这种强烈的“求生欲”和自我革新的勇气,恰恰是其未来潜力的体现。同样,亚太药业也在从仿制药的舒适区跳出,开始投资布局抗肿瘤创新药管线。

除了内部革新,还有来自外部的“跨界选手”。比如主营业务是新型除草剂的先达股份,凭借其在化工领域的深厚积累,也动起了进入人用创新药领域的念头。这种探索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无疑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还有一类转型,则是选择避开最拥挤的赛道,在看似“冷门”的细分领域里做深做透,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突围。比如回盛生物,主营业务是动物保健,他们研发的一款新型抗子宫内膜炎兽药,竟然获得了美国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

泰恩康则专注于皮肤自免药物这个蓝海市场,其针对白癜风的1类新药,II期临床结果相当积极,目前正计划与欧美机构合作,推进产品的国际注册。转型之路从不平坦,但一旦成功,企业往往能实现脱胎换骨般的价值重估。

来源:影史奇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