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种“感冒”分分钟要命,孩子有这些症状,要赶快去医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8:27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55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轩今年6岁,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前几天感冒发烧,妈妈想着孩子经常这样,也没当回事,给他吃了点退烧药就让他在家休息。谁知第二天,孩子高烧不退,还开始呕吐、嗜睡,送到医院一查,医生眉头紧皱:“是脑膜炎,再晚几个小时就可能出事了。”

医生的话让人后怕。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感冒就是小事,熬一熬就过去了。但你知道吗?有一种“感冒”其实是致命疾病的前兆,特别是小孩,一旦判断失误,就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脑膜炎是指包裹在大脑和脊髓表面的脑膜发生炎症。它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其中细菌性脑膜炎进展极快,死亡率高,即使治疗及时,也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问题在于,脑膜炎早期的症状和普通感冒非常相似:发烧、头痛、乏力,甚至流鼻涕、咳嗽都有。但真正危险的是它的“进阶表现”:高热持续不退、意识模糊、呕吐、抽搐、脖子发硬等。

特别是婴幼儿,症状更不典型,可能表现为持续哭闹、拒奶、前囟门膨出等。很多家长不了解,一拖再拖,等到孩子昏迷、抽搐,往往已经错过了黄金治疗期。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高峰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其中1岁以内婴儿发病率最高

造成脑膜炎的常见病原包括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等,这些细菌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在幼儿园、托儿所等人群密集环境中迅速扩散。

一旦细菌突破呼吸道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再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就可能引发致命性脑膜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御能力差,更容易中招。

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绝不能简单当作“重感冒”,建议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超过38.5℃,且退烧效果差

精神状态不佳,嗜睡、烦躁、哭闹不止

频繁呕吐,甚至喷射状呕吐

脖子发硬,不能低头(小龄儿童可观察是否抗拒抱起或头部过度后仰)

抽搐、眼神呆滞或意识模糊

前囟门饱满鼓起(婴儿特有)

医生提醒,高热+意识改变+呕吐 是脑膜炎的三大典型表现,出现任一都要高度警惕。

目前,针对细菌性脑膜炎,我国已将一些高危病原的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例如:

Hib疫苗:可预防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建议2月龄起接种。

13价肺炎疫苗:预防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肺炎、中耳炎等。

A+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 / ACYW135疫苗:预防脑膜炎奈瑟菌相关感染。

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脑膜炎发生率。家长千万不要轻信“打疫苗没用”的说法,那是对科学的误解。

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提醒:孩子发烧时,家长最关键的是“看神志”,而不是只关心体温数字。发烧后还在玩、吃、闹,说明情况尚可;但若孩子精神差、表情淡漠、叫不醒,就要高度警惕。

此外,若孩子在感冒基础上突然出现呕吐、抽搐、眼球上翻等表现,极可能是脑膜炎或脑炎,必须立即送往有儿科急诊能力的医院处理。

“感冒”只是表象,真正危险的是背后的并发症。 切勿因经验主义耽误孩子的病情。

写在最后

孩子发烧不是小事,尤其在秋冬季节,家长要特别警惕脑膜炎这类“伪装成感冒”的重症病。别再迷信“熬一熬就过去了”,也别轻信“打疫苗没必要”。

看神志、识红旗、早送医、早接种,才是保护孩子的正确方式。

[1]《儿童脑膜炎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2022年
[2] 中国疾控中心. 《疫苗可预防疾病系列知识科普》. 2021年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常见传染病防治手册》. 2020年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