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受关注的是,路透社在10月8日披露,五角大楼将在本周内敲定承包商,从波音和诺斯罗普·格鲁曼两家军工巨头中选出负责研发的企业,以取代服役超30年的F/A-18E/F“超级大黄蜂”。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出自个人媒体
2025年春夏,美国五角大楼为海军六代机F/A-XX项目申请的研发资金,还只有7400万美元,仅够维持“最低限度研发”。
可短短几个月后,国会直接将这笔钱追加到7.5亿,还为2026财年预留了14亿巨款——10倍的资金增幅,让这场六代机研发突然充满了“紧急感”。
更受关注的是,路透社在10月8日披露,五角大楼将在本周内敲定承包商,从波音和诺斯罗普·格鲁曼两家军工巨头中选出负责研发的企业,以取代服役超30年的F/A-18E/F“超级大黄蜂”。
一边是资金突然“砸钱式”加码,一边是选商进程加速,美军真的能顺利推进六代机研发吗,这波看似“雄心勃勃”的操作背后,藏着多少不得已的隐情,而在美军这场研发竞赛里,中国又能抓住哪些真正的机遇?
熟悉美国国防项目的人都知道,五角大楼对F/A-XX的态度此前一直是“磨磨蹭蹭”,今年上半年,不仅申请的研发资金少得可怜,内部甚至有声音提议将项目推迟三年,理由是“技术成熟度不足”“优先级可后置”。
可国会却一反常态,用真金白银“倒逼”项目提速——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USNI)和彭博社的报道都指出,国会的焦虑源于亚太局势的变化:中国的隐身战机、无人机以及六代机相关技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部分领域已逼近甚至超越美国。
俄罗斯的高超音速武器也让美军传统防线承压,过去美国凭借战机技术垄断在亚太“轻松获利”的时代早已过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会担心若不加快六代机进度,美国在空天领域的霸权优势会进一步缩水,于是直接用资金“推着”五角大楼往前走。
这场“加速”并非技术水到渠成后的自然推进,反而带着明显的“被动性”,过去美国国防项目常因“最后一刻障碍”延误,比如官僚流程内耗、军方与企业的利益博弈,这次F/A-XX选商虽已进入倒计时,类似风险仍未消除。
比如波音目前还没完全摆脱客机质量门的余波,此前因零部件缺陷导致多架客机停飞,其品控能力能否支撑六代机这种高精尖项目,外界仍有质疑。
而诺斯罗普·格鲁曼则被“哨兵”洲际导弹项目的成本暴增问题缠住——该项目预算已多次超支,企业精力被大量分散,这两家候选企业的现状,让F/A-XX的研发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资金到位了,选商也要定了,但美军真的有能力把六代机造出来吗?
美国空军的六代机项目NGAD早已暴露“天价”问题,单机价格据说已逼近6-7亿美元,而海军的F/A-XX面临的挑战更大——作为舰载机,它需要在高盐、高湿的海上环境中保持隐身性能,这对隐身涂层的耐用性、机身材料的抗腐蚀能力要求远高于陆基战机。
单为解决“海上环境适应性”这一问题,F/A-XX的单机成本就可能比空军NGAD还高,后续若再出现技术迭代或供应链问题,成本失控几乎是大概率事件。
要知道,美军此前的F-35项目已因成本超支、交付滞后成为“全球笑柄”,美国问责署(GAO)最新报告仍在批评F-35的升级计划“成本失控、交付严重滞后”,维护费用更是高得离谱,如今F/A-XX要走的路,似乎正朝着F-35的“老路”靠近。
人力短缺则是另一大难题。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工程师储备本就有限,而当前美军同时推进的“吞金项目”不止F/A-XX一个。
B-21隐形轰炸机处于研发关键期,哥伦比亚级核潜艇需要加速建造以替换老旧型号,空军NGAD也在同步推进——这些项目都需要大量资深航空工程师、材料专家和系统集成人才。
但现实是,波音和诺斯罗普·格鲁曼两家企业的工程师已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诺斯罗普·格鲁曼甚至为了“哨兵”导弹项目从其他团队抽调人员,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很难保证F/A-XX研发的专注度和效率。
有行业观察者指出,美国近年来制造业回流效果未达预期,高端工科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项目需求,这一短板在多项目并行时会被进一步放大。
基础设施的“老化”则让F/A-XX的研发更添不确定性,六代机的飞行速度、气动布局都远超现役战机,必须通过高规格风洞进行大量实测,才能验证材料耐受度、气动稳定性等关键数据。
可分析显示,美国用于测试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关键风洞,多数已多年未进行显著升级,部分设备的测试能力甚至无法满足六代机的需求。
为了推进项目,美军不得不依赖计算机模拟,但模拟数据与实际飞行环境仍有差距——比如高盐环境下隐身涂层的磨损速率、极端温度下机身材料的形变程度,这些都需要通过真实风洞测试获取数据。
仅靠模拟很可能导致设计偏差,后续试飞阶段极可能出现问题,这种“硬件跟不上软件”的情况,让F/A-XX的研发从“起跑线”就带着风险。
当美军被成本、人力、基础设施等问题缠住时,中国的机遇并非“赚美军的钱”,而是抓住技术迭代窗口和产业优势,构建更稳健的发展节奏。
首先是技术验证窗口,美军F/A-XX面临的困境,给中国六代机相关技术的迭代争取了更多时间。比如在舰载机隐身涂层领域,中国一直注重实战环境下的耐用性测试。
针对海上高盐环境研发的新型涂层,已在现有舰载机上完成多次验证,这种“从实战需求出发”的技术路径,能有效避免美军“先设计再补测试”的弯路。
另外,在无人机协同作战系统上,中国的翼龙、彩虹系列无人机已在国际市场上经过实战检验,相关协同算法可与六代机技术无缝衔接,这种“边用边迭代”的模式,能让技术成熟度更快提升。
国际市场空间则是另一重机遇,美军六代机若真如预期般单价飙升至数亿美元,多数中小国家根本无力承担,而中国在空天装备领域的“性价比优势”会更加凸显。
比如中国出口的翼龙-2无人机,不仅单价远低于美国同类产品,还能提供完整的配套培训、维护体系,近年来已获得中东、中亚多个国家的订单。
随着六代机技术逐步成熟,中国可依托现有无人机市场基础,推出更符合中小国家需求的“轻量化”空天作战系统,比如六代机与无人机的协同组合方案,既降低采购门槛,又能满足实战需求。
这种“精准匹配市场需求”的策略,能让中国在国际空天装备市场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非单纯比拼“高端机型”。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优势,美国六代机研发面临的“人力短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本质是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不完整的体现。
而中国在航空材料、精密制造、风洞测试等领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比如在航空复合材料领域,中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能为战机部件提供稳定、高质量的材料供应。
在风洞建设上,中国近年来持续升级高超音速测试风洞,部分设备的测试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满足六代机从气动设计到材料验证的全流程测试需求。
这种“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优势,能让中国在六代机研发中避免“卡脖子”风险,也能保证技术落地的效率和稳定性,这是比短期市场订单更重要的“长期收益”。
回看美军这场“砸钱式”的六代机研发,更像是一场为了维持霸权象征的“焦虑秀”:资金是国会逼出来的,选商是赶出来的,连技术路径都带着“赶工期”的仓促。
从F-35的超支滞后,到如今F/A-XX面临的多重困境,美国国防项目“钱花得多、见效慢”的积弊始终未改。
而中国的机遇,从来不是“坐等美军犯错”,而是在自身技术迭代和产业链完善中,稳步构建空天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不被焦虑裹挟、按节奏推进”的稳健,或许比任何“天价项目”都更能赢得未来。
当美军还在为资金、人力、基础设施发愁时,中国已经在技术验证、市场布局、产业链建设上走出了自己的路,这才是美军六代机研发费暴涨背后,中国真正“赚到”的东西。
来源:沧海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