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缺“新路子”?济宁任城前双村直接亮出“王牌”!这里的“认养鲜生农场”火了——靠“支部+公司+农场”的认养模式,既给乡村注入新活力,更成了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藏着让土地“生金”的新机遇!
乡村振兴缺“新路子”?济宁任城前双村直接亮出“王牌”!这里的“认养鲜生农场”火了——靠“支部+公司+农场”的认养模式,既给乡村注入新活力,更成了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藏着让土地“生金”的新机遇!
“三方协同”:解锁认养经济核心逻辑
“认养鲜生农场”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其“支部+公司+农场”的核心协作模式上。村党支部作为“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不仅牵头搭建起消费者与农场的认养对接平台,还统筹土地、人力等本地资源,解决模式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专业运营公司则发挥市场优势,负责用户维护、品牌推广和流程标准化,让农场运营更贴合市场需求;农场侧则聚焦生产端,从种苗培育到田间管理全程把控,确保农产品品质稳定。三方各司其职又紧密联动,实现了“组织引领、市场赋能、生产保障”的高效闭环。
不过,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要真正落地见效,离不开专业系统的技术支撑——毕竟从认养信息对接、运营流程跟踪到生产环节监管,每一步都需要高效工具串联。
多元业态:让农场成为“生活目的地”
不同于传统农场的单一生产属性,“认养鲜生农场”靠丰富业态圈粉无数。每到周末,这里日均接待200人,热闹程度堪比小型景区:亲子家庭提着篮子采摘当季果蔬,在劳作中感受“春种秋收”的乐趣;年轻人搭起帐篷、支起烤架,把户外露营变成放松身心的“治愈时刻”;
企业团队在这里开展拓展训练,用田间协作凝聚团队力量;中小学生则跟着农技员学习农耕知识,让研学教育走出课堂、贴近土地。这些业态既覆盖了家庭、青年、学生等不同群体,也让农场从“卖产品”升级为“卖体验”。
电商赋能:让乡土特产“走得远、卖得好”
为打破地域限制,农场还搭上了电商“快车”。依托当地运河之都电商产业园的资源,农场定期开展直播带货培训,累计培养出1.3万人次“乡土主播”——这些主播大多是本地村民,熟悉农产品的生长过程,用“家乡话”和真实场景讲解,很容易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2024年,农场通过直播、电商平台卖出的农特产品销售额近8000万元,不仅让任城的果蔬、杂粮等特产走进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前双村”这个名字。
成效看得见:从“一村富”到“多村旺”
模式好不好,要看乡亲们的“钱袋子”和村庄的变化。在“认养鲜生农场”带动下,本地新增15个就业岗位,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稳定收入;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有了更多资金用于修道路、建文化广场,改善村容村貌。更难得的是,农场的成功还形成了“辐射效应”,周边村庄纷纷借鉴其经验发展特色农业,累计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超500万元,真正实现了“一个点带动一片区”的共富局面。
从“支部牵头”到“市场唱戏”,从“单一种植”到“多元体验”,前双村“认养鲜生农场”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思路。未来,随着模式不断优化,相信这里会成为更多乡村的“致富样板”,让任城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春哥聊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