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巴黎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é)的一支戏剧团近日与艺术团体“Obvious”合作,借助人工智能(AI)创作出一部以莫里哀(Molière)风格为灵感的喜剧——《占星师或虚假的预兆》(L'Astrologue ou les faux p
【欧洲时报10月10日乐游编译报道】法国巴黎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é)的一支戏剧团近日与艺术团体“Obvious”合作,借助人工智能(AI)创作出一部以莫里哀(Molière)风格为灵感的喜剧——《占星师或虚假的预兆》(L'Astrologue ou les faux présages)。这部作品计划于2026年5月在凡尔赛宫首演。
法国新闻台France Info报道,这一项目源于2023年索邦大学的一项实验性构想:如果莫里哀没有在1673年去世,他还会创作怎样的喜剧?于是,研究者和艺术家们决定利用AI,重现“仿佛由莫里哀亲笔写成”的戏剧风格。10月7日,该剧片段已在巴黎首次公开试演。
AI与现场表演艺术的结合
该实验项目名为“机器中的莫里哀”(Molière Ex Machina),旨在借助AI和学术研究最大程度还原17世纪的戏剧世界。合作双方各具特色:一方是“索邦莫里哀剧院”(Théâtre Molière Sorbonne),专注以当年舞台条件重现古典戏剧;另一方则是研究人工智能艺术的“Obvious”团队。
Obvious联合创始人皮埃尔·福特雷尔(Pierre Fautrel)介绍说,他们借助索邦莫里哀剧院创始人乔治·弗雷斯捷(Georges Forestier)提出的“莫里哀创作基因”(la génétique de Molière)理论,分析莫里哀的创作流程,并尝试在其中引入算法和专家的协作环节。AI并非取代人,而是参与创作的一种工具。
在剧本创作阶段,团队使用了法国Mistral AI公司开发的对话模型“Le Chat”,并向其输入莫里哀原作、历史文献及其个人藏书等资料。AI生成的文本随后由17世纪研究专家审阅、修改,再次反馈给模型,经过多轮“人机往返”调整,以贴近莫里哀特有的语言节奏与讽刺幽默。
除了文本,服装、布景、音乐等环节同样借助AI辅助设计。例如,服装部分参考了17世纪服装设计师亨利·德·吉塞(Henri de Gissey)的五十余幅图稿,用作算法学习的素材。AI生成的方案随后由专业设计师筛选、改进,以求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具艺术创意。
人机协作的反复打磨
索邦莫里哀剧院导演兼艺术史学者米卡埃尔·布法尔(Mickaël Bouffard)认为,AI在创作中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它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根据输入材料客观工作。我们的任务是利用它的生成力,同时保持批判性判断。”他还指出,有时AI提供的灵感甚至超出人类预期——“也许不是第一次输出,而是在第20次尝试时,它会提出一个真正出色的创意”。
皮埃尔·福特雷尔补充说:“人工智能是极具潜力的创作伙伴。它不会取代人类,而是拓展我们的想象力。要正确使用它,就必须提出正确的问题,汇集专家力量,并投入充分资源。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证明AI可以以积极的方式参与艺术创作。”
最终呈现的《占星师或虚假的预兆》延续了莫里哀式的讽刺传统,聚焦人类的轻信与愚昧,同时也巧妙映照当代社会对人工智能的信任与依赖。这部融合古典精神与现代科技的喜剧,将在凡尔赛宫首演,成为人机共创艺术的一次独特实验。
来源:欧洲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