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瑞典文学院对其评价为:“他极具感染力且富有远见的作品,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for his compel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媒体矩阵
当地时间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瑞典文学院对其评价为:“他极具感染力且富有远见的作品,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for his compelling and visionary oeuvre that, in the midst of apocalyptic terror, reaffirms the power of art.”)
这一荣誉为这位71岁作家数十年的创作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他的末日级史诗与受东方思想启发的思辨性作品,使他成为中东欧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据了解,该奖项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23万元人民币)。
1
善写复杂长句的“末日大师”
卡撒兹纳霍凯于1954年出生于匈牙利东部小镇久洛。其处女作《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1985年出版,英译本于2012年出版)在匈牙利文坛引发轰动,也成为其成名之作。
2019年,美国《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曾为卡撒兹纳霍凯撰写人物文章,并将他的作品描述为“回荡心灵的挽歌,深入探索人类意识的深处”。文章指出,他的写作风格极具特色——大段连贯的思绪描写,往往一句话便可绵延数页。他的作品如光线穿过水晶般,逐渐清晰、意蕴渐浓。《出版商周刊》还将他的作品与多位顶级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对比,包括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和果戈理(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
《撒旦探戈》
《温克海姆男爵返乡》
他曾斩获多项国际重要文学奖项——2013年凭借《撒旦探戈》获得美国BTBA最佳图书翻译奖,2015年获的国际布克奖,2019年凭借《温克海姆男爵返乡》(Baron Wenckheim's Homecoming)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翻译文学类奖项。国际布克奖评论他时称:“他的长句长度惊人,有时一个句子长达4页,而且善于在庄重、直白、揶揄和阴郁的语调中自由切换,史诗般的语句就像巨大的雪球,把所有荒诞和意外糅进其中。”
在欧美,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由美国新方向出版社(New Directions)出版了多部英文译本。他的处女作《撒旦探戈》为他奠定了在匈牙利文坛的地位。这部小说以一个集体农庄为故事背景,这里的村民无处营生,耗尽了对于生活的热情,直到两个“救世主”的出现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却没想到他们只是骗子。小说围绕两个骗子引领村民走向新世界的骗局展开,村民们从经历绝望,到点燃狂欢的喜悦,再到回归绝望,整个故事如同黑夜中的火柴,最终依旧落入虚无。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称卡撒兹纳霍凯为当代文学的“末日叙事大师”,德国作家W.G.塞巴尔德(W.G.Sebald)则盛赞其作品“写作视野所及之处,是当代写作鲜能触达的地方”。他的其他代表作还包括《下面的西王母》(Seiobo There Below)、《世界继续》(The World Goes On)、《最后的狼与赫尔曼》(The Last Wolf)等。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斯德哥尔摩博尔什书屋展出了其著作
除文学创作外,卡撒兹纳霍凯还因与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Béla Tarr)的长期合作而广为人知。两人曾将《撒旦探戈》与《反抗的忧郁》(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改编为电影。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曾评论道:“《撒旦探戈》在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其时长达7个小时,却呈现给观众一场骗局——所有的故事最终消散,最终把观众带回起点。”此外,卡撒兹纳霍凯还为塔尔创作了《诅咒》(Damnation)、《伦敦来的人》(The Man from London)、《都灵之马》(The Turin Horse)等原创电影剧本。
尽管卡撒兹纳霍凯曾多次表示要进入退休生活,但他始终未停止创作。他最新出版的作品《赫希特 07769》(Herscht 07769),以德国东部一个经济停滞的小镇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将小镇的日常生活与宇宙级别的宏大叙事巧妙融合,创造出既现实又超现实的艺术效果,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孤独、迷茫与无力感。书中有一位角色的台词说道:“末日是生命的自然状态。”这句话或许可视为卡撒兹纳霍凯 的“个人宣言”。
2
现实总是“荒诞”又难以预测的
卡撒兹纳霍凯的第二部作品《反抗的忧郁》,以喀尔巴阡山谷中匈牙利小镇为背景,戏剧冲突较前作《撒旦探戈》更为激烈。从该书的第一页开始,读者便与普劳姆夫人一同陷入紧急情况中——不祥的征兆无处不在,而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事件是幽灵马戏团的到来,一头巨型鲸鱼被马戏团运送到城镇上,围观者各自怀揣着不同的动机和意图,促使暴力和破坏行为不断蔓延。同时,军队无力阻止这场混乱,为独裁政变埋下了隐患。卡撒兹纳霍凯运用梦幻般的场景和怪诞的人物,巧妙地描绘了秩序与混乱之间的残酷斗争,没有人能逃脱恐怖的影响。从历史角度而言,卡撒兹纳霍凯展现了匈牙利社会保守与欲望交织的年代特点。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看似荒诞的文学叙事,引发了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审视。
在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战争与战争》(War & War)中,他将目光投向匈牙利境外。档案管理员科林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决定从布达佩斯郊区前往纽约,希望能在那里短暂地站在“世界中心”。回到档案馆后,他发现了一部关于归国战士的古代史诗,并希望将这部作品公之于世。在这部小说中,卡撒兹纳霍凯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句式流畅,长句蜿蜒绵长且不使用句号,这也成为他日后标志性的写作特征。
《战争与战争》以其流畅的流浪汉小说风格,为后续作品《温克海姆男爵返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尽管这次的核心主题是回归故土,但他在作品中充分借鉴并玩转文学传统——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白痴”化身为对赌博上瘾、无可救药的男爵。男爵身败名裂,在阿根廷流亡多年后踏上归国之路,并希望与青梅竹马重逢。不幸的是,在旅途中他将命运托付给奸诈的但丁。作品的高潮部分是当地人为男爵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而他不惜一切代价想要逃避。
《战争与战争》
《下面的西王母》
卡撒兹纳霍凯是中欧传统文学中伟大的史诗作家,从卡夫卡延续到托马斯·伯恩哈德,他们的作品以荒诞主义与夸张怪诞为显著特征。他的作品《下面的西王母》探讨了在“盲目与无常”的世界中美与艺术创作的意义。该作开篇场景令人难忘——一只雪白的鹭鸟静静地站在京都加茂川中央,等待着漩涡中的猎物。对路过的人群来说,这只鸟悄然无形,却成为“艺术家处境”的隐喻。这部作品的核心内容是日本西王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守护着一片每3000年结出一次能赐予永生的果实的花园。书中这个神话被赋予了艺术创作内涵,通过一系列内容,读者得以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见证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
创作过程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准备期,这期间充满了传统的积淀与精湛技艺的打磨,但有时作品可能会在“延迟或混乱的情境”中诞生。与《西王母下凡》中常常出现的那样,艺术创作者本人并未在这些故事中直接出现。相反,书中聚焦“站在即将诞生的作品边缘的人物”,可能是看门人、旁观者或工匠,他们很少或从未理解过他们所参与的作品背后的意义。这是一部大师级作品,读者被引导通过一道道“侧门”,探寻艺术创作中无法解释的创作行为。
另一部展现卡撒兹纳霍凯创作广度与文学风格的作品是201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宫殿的铲子:走进他人的疯狂》(Spadework for a Palace: Entering the Madness of Others)。这个充满趣味且荒诞不稽的故事发生在曼哈顿,那里曾居住着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及其狂热的崇拜者,他们的幽灵一直萦绕不去。书中既探讨了“模仿的诅咒”,也诠释了“抵抗的福祉”,至于是否带有“忧郁”色彩,则留给读者进行评判。
3
是“李白迷”,也是“中国通”
卡撒兹纳霍凯的文学世界,不仅植根于中欧土壤,更与遥远的东方文明关系深厚。他的东方经历,是其创作生涯与个人生活中一抹浓重而独特的色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卡撒兹纳霍凯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他以记者身份踏上中国的土地后,便深受触动,乃至归国后向家人要求吃饭使用筷子。其作品中文译者、翻译家余泽民回忆,卡撒兹纳霍凯不仅在外享用中餐,在家聆听京剧,更持续搜集与中国相关的各类图书,关注来自中国的消息,言谈之间总离不开中国话题,尤其对古代中国文明与诗歌传统表现出近乎痴迷的向往。
这种文化情愫激发了卡撒兹纳霍凯的文学创作灵感。基于访华经历,他不仅撰写了游记《乌兰巴托的囚徒》,还创作了两部图书作品。在其中一部名为《天空下的废墟与忧愁》的书中,他以近似报道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一位作家在中国的文化寻踪,寻找文化存续的证据,探讨古典与现代的关联,流露出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共鸣与慰藉之情。
卡撒兹纳霍凯对中国诗人李白的崇拜尤为显著,曾惊讶于“在唐代的中国,怎么会出现一位欧洲人眼里的‘现代派诗人’。”他还专程沿着李白的足迹,走访了洛阳、西安等历史名城,并亲历李白诗歌中描绘的三峡。这次文化朝圣进一步深化了他对中国的理解。
卡撒兹纳霍凯甚至请汉学家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好丘”,既呼应其姓氏源自小山丘的本意,也蕴含着向中国古代先哲孔丘致敬的深意。他家中有整整一个书架都是关于中国的各类译本和著作,包括《道德经》等经典。
《北有山,南有湖,西有路,东有河》
此外,他还在日本旅行期间深受启发,于2003年创作了《北有山,南有湖,西有路,东有河》(A Mountain to the North, a Lake to the South, Paths to the West, a River to the East)。这部作品围绕“寻找秘密花园”展开,是一部发生在日本京都东南部的故事。
卡撒兹纳霍凯的东方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生命轨迹的重要篇章,也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浸润了独特的跨文化视角,为其“在末世恐惧中重申艺术力量”的文学世界,增添了深沉而悠远的东方回响。
1901~2024年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览
编辑:赵依雪
初审:许惟一
复审:渠竞帆
终审:高德明
你“在看”我吗?
留言区等待有态度的你👇
来源:国际出版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