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兰德斯人对色彩的热爱,在花卉画中得到了纯粹且独立的延续——这类绘画几乎未受意大利艺术潮流的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早期花卉画的功能较为直接,多作为装饰存在,如同摆放在桌上的一瓶鲜花,以鲜活的色彩点缀空间。但佛兰德斯画家并未止步于“装饰”,他们延续了本土对
1、佛兰德斯人对色彩的热爱,在花卉画中得到了纯粹且独立的延续——这类绘画几乎未受意大利艺术潮流的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早期花卉画的功能较为直接,多作为装饰存在,如同摆放在桌上的一瓶鲜花,以鲜活的色彩点缀空间。但佛兰德斯画家并未止步于“装饰”,他们延续了本土对色彩细腻把控的传统,通过对花瓣纹理、色彩渐变的精准描绘,让花卉画既保留自然质感,又暗含艺术巧思。这种“不受外力干扰”的特性,让佛兰德斯花卉画从一开始就以“色彩表达”为核心,为后续象征意义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2、在宗教氛围浓厚的时期,花卉画中的色彩与形象早已承载象征意义,而非单纯的自然复刻。最经典的莫过于百合花——画家常将其置于圣母玛利亚身旁,以洁白的花瓣与淡雅的色彩,象征圣母的贞洁与神圣。这类象征紧密贴合天主教的信仰体系,花卉的色彩成为宗教叙事的“视觉语言”:比如紫色的鸢尾花象征忏悔,红色的蔷薇代表基督的受难。此时的花卉画虽以色彩为表,却以宗教寓意为里,是宗教艺术的重要补充。
3、16世纪晚期,宗教纷争席卷低地国家,明显的宗教题材作品逐渐不再时兴,花卉画的象征意义随之发生深刻转变。画家们将视角从“神圣叙事”转向“人生体悟”,以花卉的“短暂之美”隐喻“人生短促”的哲思。画面中,即便色彩艳丽的盛开花朵,也暗藏“倏忽凋零”的暗示;而在花束间飞舞的蝴蝶、蝇子,更以其“朝生暮死”的特性,强化了这一主题。此时的色彩运用更具对比性——鲜艳的花色与深色背景形成反差,既凸显花朵的鲜活,又暗示美好易逝,让花卉画成为承载生命感慨的载体。
4、尽管宗教题材式微,仍有画家尝试将宗教画与花卉画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鲁本斯与好友扬·布鲁盖尔的合作便是典范——鲁本斯绘制核心的圣母圣婴形象,扬·布鲁盖尔则围绕其创作精致的花卉花环,共同完成《花环中的圣母子》。画面中,鲁本斯笔下的圣母圣婴充满温情,而布鲁盖尔绘制的花环色彩饱满,每一朵花的色彩都与圣母的衣饰形成呼应:洁白的百合呼应圣母的头巾,淡粉的蔷薇衬托圣婴的肌肤。这种融合既保留了宗教的神圣感,又通过花卉的色彩让画面更显亲切,实现了“神圣”与“自然”的平衡。
图4-37 彼得·保罗·鲁本斯和扬·布鲁盖尔一世作《花环中的圣母子》,约1621年,木板油画移植于画布,85×65厘米,巴黎卢浮宫。
5、17世纪早期的花卉画,以老安布罗休斯·博斯哈尔特的作品为典型。他对花卉的观察达到了“过分细致”的程度——每一片花瓣的纹理、每一根花蕊的形态都被精准还原,色彩上力求贴近自然本真。但这种极致的写实也带来了局限:画面中花朵的安排显得刻板,缺乏动态感,仿佛是对自然花卉的“标本式”复刻。此时的色彩虽细腻,却更多服务于“再现”而非“表达”,花卉画尚未融入巴洛克艺术的活力,仍处于“写实积累”的阶段。
图4-38 安布罗休斯·博斯哈尔特作《弧形窗中的花束》,约1620年,木板油画,64×46厘米,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6、随着巴洛克艺术的传播,扬·戴维兹·德·赫姆的花卉画打破了早期的刻板,注入了强烈的活力。他的《静物花卉》中,花朵仿佛“要从瓶子里跳出来”,充满动态张力。色彩运用成为塑造活力的关键:大朵花卉以饱和明亮的色彩(如鲜红的玫瑰、明黄的郁金香)占据视觉中心,吸引全部注意力;小一点的花与叶片则退入深色背景,通过明暗对比凸显主体。这种“主次分明”的色彩处理,让画面既保留了对花卉细节的写实,又通过色彩节奏传递出巴洛克艺术的动感,让花卉画从“标本”变为“活物”。
图4-39 扬·戴维兹·德·赫姆作《静物花卉》,约1665年,画布油画,54×42厘米,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
7、17世纪下半期,佛兰德斯与荷兰的花卉画风格传入英国、法国等地,并引发了材料上的创新。当地艺术家不再局限于颜料,而是用不同颜色的木片、象牙、珠贝和骨器,通过拼接工艺复刻花卉画的色彩与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工艺花卉装饰”。这种材料变化既体现了花卉画的流行程度,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寻欢作乐的社会氛围,人们追求精致华丽的装饰;另一方面,即便在世俗装饰中,花卉所承载的“生命短暂”等精神内涵仍未消散,精神现实与表面装饰并未完全割裂。
8、佛兰德斯与荷兰花卉画的色彩表意,始终围绕“从外在到内在”的脉络发展:早期以色彩实现装饰功能,再融入宗教象征;宗教纷争后转向生命哲思的隐喻;随后在风格演变中,以色彩塑造动态与情感;最终传播中,即便材料变化,色彩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仍被保留。这种发展不仅体现了低地国家画家对色彩的极致把控,更展现了他们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精神表达”的能力——让花卉画既可观其色,更可品其意,成为17世纪北方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分支。
来源:艺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