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换个包装,而是把用了快40年的“娃哈哈”三个字,换成一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新名字——“娃小宗”。
娃哈哈要换标了?
宗馥莉的新品牌“娃小宗”能卖300亿吗?
最近几天,一个消息在饮料圈炸开了锅:
娃哈哈要换标了。
不是换个包装,而是把用了快40年的“娃哈哈”三个字,换成一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新名字——“娃小宗”。
更让人惊讶的是,有知情人士透露,娃哈哈现任掌门人宗馥莉给这个新品牌定下的年销售目标是300亿人民币。
300亿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是娃哈哈2024年全年销售额的八成。
也就是说,宗馥莉打算用一个几乎没人听过的新牌子,在一年之内干出接近老品牌巅峰时期的业绩。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复杂的现实。
要理解这件事,得先搞清楚一个问题:
娃哈哈还是不是“宗家的”?
很多人以为娃哈哈是宗庆后一手创办的家族企业,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娃哈哈最早确实是从校办工厂起步,宗庆后带着团队一步步把它做成了中国饮料行业的巨头。
但随着公司发展壮大,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的娃哈哈集团,最大股东其实是杭州上城区的国资平台,持股46%;
宗馥莉个人持股29.4%;
剩下的24.6%由职工持股会持有。
这种“三足鼎立”的结构,在平时可能问题不大。
但一旦涉及到核心资产——比如“娃哈哈”这个商标——事情就变得棘手了。
根据公司内部文件和多方信源,目前“娃哈哈”商标的使用,必须获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否则,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使用。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
一个自己家的品牌,怎么用起来还要别人点头?
但这就是现实。
宗庆后去世后,宗馥莉虽然接过了管理权,却无法完全掌控这个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商标。
更麻烦的是,历史上积累的一些股权纠纷、家族内部矛盾,让各方很难达成共识。
有媒体报道,宗馥莉曾试图以1亿元的价格收购“娃哈哈”商标,但被国资股东拒绝了。
这就意味着,只要股东之间达不成一致,娃哈哈的产品就可能面临无法合法使用自己品牌的风险。
对一家靠品牌吃饭的快消企业来说,这几乎是致命的。
于是,宗馥莉选择了另一条路:自己造一个新品牌。
“娃小宗”这个名字,乍一听有点可爱,甚至带点网络梗的味道。
但它的注册动作却非常严肃。
从2025年2月开始,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胜饮料集团,一口气申请了46个“娃小宗”系列商标,覆盖了饮料、食品、医药、日化等几乎所有相关品类,几乎把商标分类的45个大类都占全了。
更关键的是,这些商标全部由宏胜饮料100%持有,跟娃哈哈集团的复杂股权结构毫无关系。
这意味着,只要商标顺利注册下来,宗馥莉就能完全自主地使用这个品牌,不用再看任何人脸色。
但问题来了:消费者买账吗?
娃哈哈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屹立几十年不倒,靠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娃哈哈”这三个字背后的情感价值。
很多人从小喝AD钙奶、营养快线长大,对这个品牌有天然的信任感。
而“娃小宗”是个全新的名字,没有历史积淀,也没有广泛的认知基础。
有经销商就直言:“在三线城市,消费者认的是娃哈哈,不是娃小宗。”
一位安徽县城的代理商甚至说,超过七成同行对新品牌持观望态度。
毕竟,在当前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推一个新品牌需要巨大的营销投入和渠道支持,风险极高。
不过,宗馥莉也不是第一次尝试打造新品牌了。
早在2016年,她就推出了高端果汁品牌kELLYONE,后来又做了KO无糖茶系列,请过王一博、陈坤等明星代言。
虽然声量不小,但市场反响平平。
2024年,KO系列在抖音的销量只有8万多瓶,和其他网红饮料相比差距明显。
但这次不一样。
这次“娃小宗”不是试水,而是主力品牌的战略转移。
根据流出的内部通知,娃哈哈计划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全面启用“娃小宗”作为主力品牌。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在超市货架上看到的AD钙奶、纯净水、营养快线,可能都会变成“娃小宗”出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款“娃小宗”产品——凝香乌龙无糖茶,其实早在2025年5月就已经上市。
数据显示,2024年娃哈哈无糖茶系列(含娃小宗)通过电商渠道卖出了125万瓶,部分口味还出现了断货。
这说明,在年轻消费者中,新品牌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宗馥莉本人也多次强调:“企业要长远发展,不能被情绪左右。”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透露出她的决心。
她不想一辈子活在父亲的光环下,也不想被复杂的股权结构束缚手脚。
她想打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帝国。
但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一方面,娃哈哈的老产品线依赖庞大的线下渠道,而这些渠道的经销商对新品牌信心不足;
另一方面,饮料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农夫山泉、元气森林、可口可乐、康师傅……每一个都不是好惹的对手。
新品牌要在夹缝中突围,光有情怀和决心远远不够。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商标注册还没完全搞定。
虽然“娃小宗”商标已经进入初审公告阶段,但今年6月和8月,已有其他公司对饮料类别的商标提出了异议申请。
根据《商标法》,在三个月公告期内,任何利害关系人都可以提出异议。
如果异议成立,商标就可能被驳回。
虽然目前提出异议的几家公司都不是饮料企业,但程序上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更微妙的是,除了宏胜饮料,还有至少5家其他公司也在抢注“娃小宗”相关商标。
虽然它们申请时间晚于宏胜,但如果宏胜的商标注册出现波折,这些“抢注者”可能会趁机搅局。
不过,从目前公开信息看,宗馥莉的布局相当周密。
她不仅提前注册了全品类商标,还把娃哈哈集团的大部分员工转移到了宏胜体系下,确保团队稳定。
同时,娃哈哈官网也在今年2月发布声明,称正在将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从集团母公司转让至旗下食品公司,试图理清资产归属。
这一切都说明,换标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系统性调整。
那么,300亿的目标现实吗?
从数字上看,挑战巨大。
但换个角度想,宗馥莉可能并不是要“取代”娃哈哈,而是通过“娃小宗”构建一个独立于现有股权结构之外的商业体系。
即使短期内达不到300亿,只要能稳住核心产品线、保住市场份额,就已经是成功。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趋势: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正在进入“二代接班”的关键阶段。
如何处理家族、资本、品牌和治理之间的关系,是所有接班人都要面对的难题。
宗馥莉的选择,或许会为后来者提供一个样本。
当然,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消费者。
如果“娃小宗”的产品够好、价格合理、营销到位,再加上娃哈哈原有的渠道优势,未必不能闯出一片天。
毕竟,品牌是可以重新建立的,但信任需要时间积累。
现在离2026年销售年度还有几个月时间。
这段时间,宗馥莉和她的团队必须完成两件事:一是确保商标顺利落地,二是让经销商和消费者接受这个新名字。
娃哈哈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只是主角换了个名字,舞台也换了布景。
至于观众买不买票,还得看戏好不好看。
(全文完)
来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