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骂大帮忙!小米17越挨骂销量反而越好?小米的“黑红”营销密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7:50 1

摘要:在这种背景下,小米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他们直接跳过了“16”,发布了小米17。这操作一出来,整个互联网都炸了锅。

编辑:欣阅

在当今这个手机市场,新产品多得像沙子,想让消费者记住你的名字,比登天还难。大家都在拼参数、卷价格,但消费者已经麻木了。

在这种背景下,小米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他们直接跳过了“16”,发布了小米17。这操作一出来,整个互联网都炸了锅。

一时间,嘲讽和质疑铺天盖地而来。有人说小米这是黔驴技穷,只会模仿苹果的命名。有人说这是品牌稀释,是在作死。更有人觉得这会搞晕消费者,纯属瞎折腾。

但小米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切。他们不仅没有回避,反而像是主动走进了这场舆论风暴。公司内部很清楚,这种做法必然会招来海量的嘲讽。

可他们依然这么做了。因为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骂,而是被人彻底遗忘。就像那句歌词唱的,没人理你,才是最大的报应。

小米的历史本就是一部在争议中前行的剧本,他们太懂“黑红”的逻辑了。只要批评没有触及产品质量或法律红线这种核心要害,那它就是免费的广告。

这套打法甚至有个听起来很玄乎的名字,叫“小骂大帮忙”。小米这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个极具争议的名字,点燃一场全民大讨论。

结果呢?效果出奇地好。负面舆论的热度与产品的搜索量呈现出惊人的正相关。用户自发创作的各种对比表情包、恶搞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数十亿次的播放。

一位分析师估算,这场由小米亲手点燃的舆论大火,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换来了高达28亿次的曝光。这效率,让那些花重金在传统渠道砸广告的友商们看得目瞪口呆。

当竞争对手还在规规矩矩地买广告位时,小米已经通过一场全民辩论,把自己的名字和流量锁死了。这已经不是传统的营销,而是一种更高级的玩法——“MemeMarketing”,也就是梗式营销。

它高明的地方在于,批评本身并不致命。大家嘲讽的只是一个名字,一个数字,这对于手机的核心体验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感觉很微妙。就像网上流传的“仅退款”梗,你可以理解为对平台的嘲讽,但换个角度,它也恰恰证明了平台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不跟你玩安卓了

这场风波的真正目的,远不止是吸引眼球那么简单。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宏大的战略意图:强行改变自己的赛道。

小米通过这个命名,巧妙地进行了一次“认知劫持”。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安卓阵营里跟一众对手卷参数,而是直接把参照物变成了行业标杆——苹果。

这一下,整个游戏的性质就变了。消费者在讨论小米17时,脑子里下意识的比较对象,不再是华为、OV,而是iPhone。有用户甚至直言,本来还在纠结买哪个安卓旗舰,现在脑子里只剩下小米和苹果了。

这正是小米想要的结果。即便最初的比较是负面的、是嘲讽的,但这种“碰瓷”本身就是一种品牌地位的抬升。在公众心智中,小米已经从“安卓机皇之一”被强行拉到了“苹果挑战者”的位置。

更有趣的是,当人们在网上搜索iPhone相关信息时,竟然开始出现小米的内容。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17这个数字到底是谁的”这种病毒式话题。

这种由用户自发创造、传播的有机流量,价值是任何付费广告都无法比拟的。它像一场降维打击,在友商们还在为自家发布会预热时,小米已经垄断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据说,有家竞争对手甚至因为小米制造的舆论声量太大,不得不推迟了自己的新品发布会。这就是注意力战争的残酷之处,赢家通吃。

打铁还需自身硬

当然,所有的营销花招都只是前戏。如果产品本身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那前期造势越大,后面摔得就越惨。

小米的策略,可以看作是“先抑后扬”的极致运用。他们先通过一个争议点,把公众的期待值拉到最低,甚至让很多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然后,在万众瞩目之下,用一款足够强大的产品,完成惊天逆转。这种反差感带来的冲击力,远比四平八稳的正面宣传要震撼得多。

这套打法,在小米的SU7电动车上已经预演过一次。当初SU7刚亮相时,因其酷似保时捷的设计而遭到全网群嘲,车标甚至被戏称为家电logo。

可当价格和性能参数公布后,风评瞬间逆转。尤其是赛道上的惊艳表现,更是让它彻底摆脱了“保时捷A货”的标签。保时捷官方社媒账号下的评论区,一度被SU7的讨论攻占。

最初的嘲讽点,最后反而成了小米津津乐道的传播素材,变成了一个证明其超高性价比的经典案例。

小米17走的也是同样的路。在发布会前,看衰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当产品真正亮相,尤其是搭载了自研的新款芯片“玄杰O1”这样的硬核技术后,市场的反应说明了一切。

首周销量直接突破100万台,销售速度远超上一代。这个成绩狠狠地打了所有质疑者的脸。它证明了一点:对于高端品牌来说,营销可以天马行空,但技术实力永远是压舱石。

毕竟,营销和争议能吸引路人围观,但真正掏钱的,还是那些看重产品力的核心用户。那些看似小众的技术参数,才是支撑起整个金字塔的基石。

笔者以为

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绝不仅限于发布会上的高光时刻。产品发布,只是长征的第一步。

小米深知,用户的最终体验才是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在小米17发售后,有早期用户抱怨背部副屏的功能性问题。小米的反应非常迅速,很快就通过软件更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对用户反馈的积极响应,体现了公司创始人那种“产品为王”的底层逻辑。他们明白,争议可以换来销量,但只有持续的优化和改进,才能留住用户的心。

当下的消费文化很有意思,用户的批评和产品的销量之间,有时会呈现一种奇妙的反比关系。但长远来看,只有那些能把批评当成改进催化剂的品牌,才能笑到最后。

小米17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注意力”和“产品力”的豪赌。小米用一次近乎疯狂的营销策划,赢得了上半场。但最终,这款产品能在历史上留下怎样的印记,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