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举牌这个词太可怕了,好像我有什么狼子野心似的,事实上咱没这个心。”在8月末的中国平安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提及相关事宜,不免觉得有些“委屈”。
继银行之后,险资罕见开始“举牌”同业。
在8月份先后举牌中国太保H股、中国人寿H股后,9月16日,平安人寿披露,其进一步“举牌”中国太保H股至10%。
“举牌这个词太可怕了,好像我有什么狼子野心似的,事实上咱没这个心。”在8月末的中国平安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提及相关事宜,不免觉得有些“委屈”。
“举牌”指投资机构或关联方、一致行动人等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时,以及之后每增持达5%时,都要通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的行为。曾经,这一度被视为“资本大鳄”们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信号。如今已回归到信息披露要求的程序本意。
谢永林表示,根据交易所的要求,持有股票到一定比例时就要进行信息披露。这只是保险资金配置的一部分,好股票多配一些,希望投的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分享发展红利。
诚然,对于手握可投资金超6.20万亿元的中国平安来讲,可投体量大、高股息的龙头公司是保险资金青睐的财务投资对象。
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保险公司可投资金规模36.23万亿元。由于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优质资产越来越稀缺。随着资本市场企稳回升,“炒股”成为保险资金对抗低利率环境的重要出路。
平安“炒股”赚了超600亿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梳理,今年以来,已有31次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其中,平安人寿参与了12次。而2024年时,共有8家保险公司举牌17家上市公司。
新一轮险资举牌热潮的背后,是低利率环境叠加监管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背景下,险资对权益资产的兴趣提升。申万宏源指出,本轮险资举牌公司股息率超3%的占比达75%。在新会计准则下,举牌并派驻董事后可使用权益法将其计入长期股权投资,降低利润波动。相较于普通增持,举牌更有利于发挥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积极信号。
从去年末开始举牌工商银行H股开始,平安举牌的目标扩大至邮储银行H股、农业银行H股和招商银行H股,持股比例从5%到10%乃至15%。近期,平安则“盯上了”同业公司的H股,在增持中国太保H股、中国人寿H股5%后,近日进一步增持中国太保H股至10%。据不完全统计,平安人寿持有上述上市公司账面余额已超1400亿元。
长期以来,银行股低波动且稳定分红,一直备受险资青睐。而港股中银行股价相对A股较低,股息收益率更有吸引力。
四大行的股息率、股价变动趋势相对一致。以农业银行为例:在2022年末时,农业银行A股股息率一度高达7.60%。尽管在股价一路暴涨后,当前股息率仍在3.5%以上的水平。港股银行股的股息水平更为诱人。在农业银行H股自2023年以来上涨167%的基础上,其当前股息率仍有5.18%。而当下国有大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不过1.60%的水平。
在跑赢存款利率的股息之外,银行股更是在市场低迷行情下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以农业银行为例,其A股自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以来,分别创下42.8%、60.8%和31%的涨幅,H股则分别创下29.71%、67.11%和23.62%的涨幅。
高股息策略一直是保险资金的压舱石。原本看中高股息买银行股的投资者尤其是保险公司们,凭借此前对银行等权益资产的配置,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们抄到了牛市的“底”。
在半年报业绩会上,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提到,上半年中国平安配置的股票盈利超过600亿元。尽管这部分盈利没有体现在利润表中而是在OCI(其他综合收益)账户中,但对公司的价值提升大有裨益。首先,配置股票的盈利增厚了公司的净资产,使其更加稳健;其次,分红账户中有几百亿的资本利得,使得平安的产品分红水平比同业更加有竞争力。
不过,中金公司在近期提醒,银行板块短期估值透支较多,分红型投资可以适度切换到保险板块。这也正契合了当前平安集团开始举牌同业的举动。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股息率分别为3.88%和3.26%。而保险板块估值整体仍处于历史低位,安全垫相对较厚。
除了银行,保险资金还在买什么
作为典型的长期资本,保险资金青睐重仓低波动、高股息的股票。在当前市场行情下,哪些板块给保险公司赚到了最多的钱?
据Wind数据统计梳理,上半年保险公司赚钱最多的A股股票仍集中在银行板块。
具体而言,重仓浦发银行的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赚得盆满钵满,上半年浦发银行股价上涨超36%,而富德生命人寿在持仓不变的情况下,持有浦发银行的股权市值增加了208.7亿元。持仓招商银行为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录得浮盈75.21亿元。兴业银行则为人保财险和人保寿险贡献了39.6亿和33.5亿元浮盈,民生银行则令大家保险回血超45亿元的浮盈。此外,信泰人寿重仓的北京银行、太平洋人寿重仓的沪农商行、平安保险重仓的长江电力在上半年均贡献了5-6亿元的浮盈。
保险资金新进个股更能体现出保险资金当下的偏好。
据Wind统计梳理,上半年最受险资青睐的当属兴业银行。在今年一季度,大家保险斥巨资拿下兴业银行3.09%股份,截至6月末持股市值高达152亿元。京沪高铁紧随其后,中国太保寿险产品首次入股并在二季度增持,上半年持股市值达70.43亿元。京沪高铁同样还是中国平安重仓的个股之一,其持仓市值达110亿元。
统计显示,保险资金对银行股的增持在今年上半年仍在持续,但目标开始从四大国有行向股份行、经济发达地区城商行蔓延。上半年,中信银行、杭州银行、苏州银行获险资大幅增持。电信板块也被险资看好,中国移动同时被太平人寿、中国人寿盯上,上半年分别揽入26.95亿元和24.39亿元。
今年以来,黄金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年内涨幅超48%,而黄金股涨幅更是喜人,以山东黄金为例,其年内股价涨幅已达72%。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太平人寿首次买入山东黄金股票,持仓市值6.41亿元。
险资增持的公司是相似的。但对于当前表现不佳的个股,不同保险公司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在险资减持较多的个股中,中国人寿在二季度大幅减持了中国石化,泰康人寿则连续两个季度对招商公路进行了减持。今年以来招商公路表现不及预期,在今年上证指数上涨17%的行情下,其下跌超27%。但不乏险资“抄底”,中国人寿在一季度大手笔增持招商公路。
对于当下以AI、芯片、创新药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板块来说,险资当前布局相对较少,但形势也有所变化。
在接受《证券时报》等媒体专访时,中国平安副首席投资官路昊阳介绍,公司权益投资主要关注两大方向,一是高分红价值股,主要作为类固收配置,用权益资产的分红来替代低利率环境下固收资产利息的下滑;二是偏成长性行业,特别是有产业趋势以及政策支持的行业,包括科技、高端制造、创新药等。
超万亿险资跑步入市
长期以来,债券型资产都是保险资金的底仓,其收益水平与市场利率走势密切。但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保险资金的投资压力愈发凸显。保险业面临“利差损”风险,即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保险合同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
太保集团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苏罡在中期业绩会上指出,长期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必然会导致优质资产的供给不足,使得保险资金持续存在较大的压力。
如何破局?苏罡表示,中国太保一方面在合理延展固定收益资产的久期(持续期),布局ABS、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资产来拓展利息收益。另一方面,太保也在稳步增持公开市场的权益资产以及未上市股权等另类资产的配置,来提高长期投资回报。
苏罡介绍,为积极应对低利率环境,太保实施了10年以上的股息价值策略,配置高股息低波动的权益资产。同时也积极风格多元化的权益策略,通过成长性资产来分享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带来的增长机会。
在低利率压力及政策鼓励下,保险资金正跑步入场,持续加大对权益资产的配置力度。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2.6万亿元。其中,投资于债券的资金规模达16.9万亿元,占比为51.9%;投资于股票的资金达2.87万亿元,占比为8.81%。上半年有超6000亿保险资金进入股市,而与2023年末相比,险资投资股票的比例从6.90%提升至8.47%,这1.57个百分点的增加,对应的则是1.13万亿规模资金的流入。
随着高股息板块走俏及市场进入慢牛阶段,险资也抄到了牛市的“底”。
大型保险公司对权益资产的布局更为积极。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平安投资股票规模达6492.94亿元,占可投资金比例达10.5%,较去年末新增2119.15亿元,增幅达48%。
在新华保险1.71万亿的可投资金中,股票投资规模达1992.48亿元,占比11.6%。新华保险指出,其发挥“长期资本 、耐心资本 、战略资本”优势,积极响应保险资金入市号召。在前期举牌多家优质上市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增配能抵御低利率挑战的优质底仓资产。此外,公司联合中国人寿共同出资设立三期试点基金,累计规模近千亿元,专注投资二级市场优质上市公司。
在今年1月23日主题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申万宏源测算,预计大型国有保险公司2025-2027年间增配A股规模在0.9万亿元左右。
谢永林表示,去年到今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夯实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根基。保险资金的长周期考核等改革举措,也推动了各类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估值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PB(市净率)、PE(市盈率)并不高,具备相当的安全边界。平安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也会适度加大权益资产的配置。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