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翻新缺块地,隔壁大爷主动让出自家菜园,如今我接他同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6 02:28 2

摘要:"愣着干啥?拿铁锹去!这块地划给你们了。"王大爷挥手示意,手上的茧子在阳光下泛着光。

一方菜地

"愣着干啥?拿铁锹去!这块地划给你们了。"王大爷挥手示意,手上的茧子在阳光下泛着光。

我家的老宅,在北方一个小县城的胡同里。八十年代盖的砖瓦房,如今墙面剥落,梁柱倾斜。

翻建是必然的事,却被一个难题卡住——西侧缺了两米地,不够规划。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正在院里和施工队长争执地基问题。王德山大爷忽然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栅栏门,手里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豆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山峦。

他今年七十有六,背已经不那么直了,但走路仍带风。

"喝碗豆浆,消消气。"王大爷递给我和施工队长各一碗,"一大早的,吵啥呢?"

"大爷,这地基不够宽啊,按规划图还差两米,这房子没法盖。"施工队长抹了把汗,接过豆浆一饮而尽。

王大爷眯起眼睛,看了看我家破败的老房子,又看了看自家的菜地,沉吟片刻。

"地盘不够?用我那块菜地。"王大爷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借出一把剪刀。

我惊得差点把碗掉在地上,"大爷,那可是您的命根子啊!"

那块菜地确实是王大爷的命根子。自从他老伴儿五年前走后,那片绿油油的菜地就成了他唯一的寄托。

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翻土。

四季轮回,日日不辍。

我记得小时候,经常看见王大爷和王大妈在那片菜地里忙活。王大妈穿着蓝布褂子,戴着草帽,弯腰掐菜尖;王大爷拿着锄头,一下一下刨着土,两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那时候全院子的人都爱往王大爷家跑,图的就是他家菜园子里那些新鲜的蔬菜。

茄子、丝瓜、青椒、小葱、韭菜,应有尽有。

那会儿正是八十年代末,大集体刚刚解体,市场还不丰富,有这么一片自给自足的菜地,在院里人眼中,简直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大爷,这怎么行..."我哽咽着,望着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

"行,怎么不行。"王大爷摸出烟袋锅,慢条斯理地填着烟丝,"当年你爹和我一个厂,下班了常一块儿喝两盅。"

王大爷说起我父亲时,眼神里有掩不住的怀念。

我猛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雪夜。那时我才十岁,父亲突发肺炎,高烧不退。

母亲刚下岗,家里拮据得揭不开锅。

那是1992年冬天,国企改革大潮刚起,母亲所在的纺织厂率先"减员增效",一大批工人拿着遣散费回了家。

母亲每天愁眉不展,捧着那本工厂发的红色存折,一遍又一遍地算着里面那点钱能撑多久。

父亲是县棉纺织厂的车间主任,那年冬天特别冷,车间里暖气坏了,他带头抢修,淋了雨,回家当晚就发起高烧。

记得那晚窗外北风呼啸,雪花拍打着窗户,发出"啪啪"的声响。

我和母亲手忙脚乱地用温水给父亲擦身子,可他的体温越来越高,嘴里开始胡言乱语。

"毛巾!快拿条湿毛巾!"母亲急得直跺脚。

我刚转身,就听见院子里传来粗重的脚步声,接着是急促的拍门声。

"刘家人!开门!"是王大爷的声音。

母亲颤抖着手打开门,王大爷站在门外,身上落满了雪花,就像从天而降的雪人。

"老刘怎么样了?"王大爷大步迈进屋,只一眼就看出了情况的严重性。

他二话没说,弯下腰,把父亲背到了肩上,"去医院!快!"

那晚的雪下得很大,没有出租车,公交车早已停运。

王大爷就这样,踩着厚厚的积雪,把父亲背到了一公里外的县医院。

我和母亲紧跟在后,看着王大爷的背影在雪中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坚定地向前走。

到了医院,我们才发现更大的问题——没钱。

母亲从口袋里掏出所有的钱,只有二十多块,医生看了一眼,摇摇头:"最少得一百八十块,光抗生素就得六十。"

就在母亲急得要哭出来的时候,王大爷从兜里摸出一个皱巴巴的信封,里面是攒了好几个月的工资,整整二百块钱。

在那个工资才四十多块的年月,这可是一笔巨款。

"先救人要紧。"王大爷把钱塞给医生,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诊室。

父亲住院的那段日子,王大爷每天下班后都会来医院坐一会儿,给父亲带点小菜,陪他聊天解闷。

有时还会带来一小瓶二锅头,偷偷倒一点在茶杯里,和父亲小酌几口。

"医生说不能喝酒。"父亲嘴上推却,手却很诚实地接过杯子。

"少喝一口怎么了?又不是药罐子。"王大爷嘿嘿一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咱哥俩喝了二十年酒,什么场面没见过?"

父亲住院的第七天,王大爷来得特别早,手里提着一个竹篮子。

"嫂子,尝尝我家的菜。"他掀开盖在竹篮上的蓝布,露出里面新鲜的蔬菜。

青菜、萝卜、大葱,还有一小捆嫩嫩的韭菜。

"这...这大冬天的,哪来的新鲜菜?"母亲惊讶地问。

王大爷得意地眨眨眼:"我家菜窖里存着呢,专门留的。"

那时候我才知道,王大爷家的地窖里储存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够他家吃一冬天的。

而那个冬天,我家几乎天天都有新鲜蔬菜,全是王大爷从他的宝贝菜窖里拿来的。

后来父亲痊愈出院,第一件事就是要去王大爷家致谢。

母亲蒸了一锅白面馒头,用红纸包了一百八十块钱。

王大爷把馒头收下了,却把钱推了回来。

"老刘,咱哥俩谁跟谁啊?这钱你先留着,等你身子完全好了再说。"

父亲坚持要还,两人在门口推让了好一会儿,最后父亲把钱塞进王大爷的口袋,转身就跑。

王大爷在后面哭笑不得地喊:"老刘,你这人怎么倔成这样!"

那年春天,父亲和王大爷一起在菜地里忙活,播下了一季新的希望。

"老王,要不是你,我这条命早就交代了。"父亲一边翻土一边感慨。

王大爷摆摆手:"瞎说什么大实话,咱们几十年的交情,这点事算啥。"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说:"老王,我这身子骨,可能撑不了太久了。"

王大爷的手顿了一下,"胡说八道,你这不是好好的吗?"

父亲摇摇头:"医生说了,肺部留下了阴影,以后得格外小心。"

他停下手中的活,认真地看着王大爷,"我走了,你多照应照应我家那小子。"

王大爷愣住了,随即使劲拍了父亲一巴掌:"说什么丧气话!想让我照顾你儿子,门都没有!你得活到九十九,看着你儿子娶媳妇,抱孙子!"

两人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春风里飘荡。

没想到,那年冬天,父亲的肺炎复发,没能挺过去。

临终前,他拉着王大爷的手,虚弱地说:"老王啊,我走了,你多照应照应我家那小子。"

这一次,王大爷没有反驳,只是默默点了点头,用力握住父亲的手。

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我搬到了县城里的单位宿舍,但逢年过节,我们总会回到老宅看看。

每次回来,王大爷都会提前准备好一桌子菜,热情地招待我们。

"来,尝尝我种的茄子。""这韭菜是今早现摘的。""萝卜是刚从地窖里取的,脆着呢。"

年复一年,我从懵懂少年长成了大人,考上了县城里的中专,又进了一家国企工作。

后来,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李小芬,一个温柔贤惠的姑娘。

结婚那天,王大爷特意穿了一件簇新的蓝布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朵大红花,笑得合不拢嘴。

"小刘,你爹在地下也能瞑目了。"王大爷抹着眼角的泪水,悄悄对我说。

婚后第三年,我的儿子小军出生了。

王大爷高兴得像个孩子,特意从菜地里摘了一大捆韭菜送到医院。

"坐月子要吃韭菜,大补!"他神秘兮兮地对我妻子说。

我妻子被逗得直笑:"大爷,您这是哪里的土方子啊?"

王大爷挠挠头:"我们老家的规矩,生了孩子要吃韭菜汤下奶。"

就这样,父亲去世的嘱托,我一直记在心里。

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带着媳妇孩子回老家看望王大爷。

我不知道的是,原来父亲临终前,也同样托付了他。

这些年,王大爷的老伴儿走了,儿子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他一个人住在那个老院子里,日复一日照料着那片菜地。

菜地里的蔬菜远比他一个人能吃的多,多余的就送给邻居,或者晒成干菜储存起来。

有段时间他身体不好,邻居劝他把菜地荒了,他却说:"这是我和老伴儿的心血,荒了不行。"

每到丰收季节,王大爷总要摘一些最好的蔬菜,用报纸包好,放在我家门口。

有时是两条嫩黄瓜,有时是几个紫茄子,还有时是一捆带着露水的豆角。

我常想,这菜地对王大爷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块土地,而是承载着他一生记忆和情感的地方。

那里有他和老伴儿的笑语,有他和父亲的友情,有他对这个院子几十年的守望。

所以当他说要把菜地让给我家时,我才如此震惊。

那块菜地,就这样划给了我家。

工人们开始清理土地,拔出蔬菜,平整地面。

王大爷站在一旁,神情复杂地看着,偶尔弯下腰,捡起一些还能吃的蔬菜。

院墙砌起来那天,我看见王大爷独自站在自家院里,望着那片被推平的土地,眼神里满是回忆。

我猛然意识到,他失去的不仅是一块菜地,还有一段时光,一种寄托。

"大爷,跟我们一块住吧。"我走过去,轻声说。

王大爷先是一愣,然后咧嘴笑了,露出几颗泛黄的牙,"怕我一人孤单?"

"是我们离不开您。"我坦诚道,"您的菜我们全家都惦记着呢,再说了,小军整天闹着要找老爷爷玩。"

王大爷眼睛一亮:"那小子现在会说啥了?"

"会叫人了,还会数数呢,就是太皮,成天疯跑。"我笑着说。

王大爷摇摇头:"那是正常的,男孩子嘛,就得皮实点。当年你爹小时候,那可是全村最皮的一个,上房揭瓦,下河摸鱼,没有他不敢干的。"

我愣住了,这些关于父亲的往事,我从未听说过。

"大爷,您跟我讲讲我爹小时候的事吧。"我恳求道。

王大爷爽快地答应了:"行啊,咱们边走边说。"

就这样,我和王大爷肩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听他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

搬进新房那天,王大爷带来的不多,一个旧木箱,里面装着他和老伴的照片,一些老物件,还有一包向日葵种子。

那木箱有些年头了,漆面已经斑驳,但依然透着一种质朴的美。

"这箱子跟了我四十多年了,是结婚时老丈人给的。"王大爷轻轻抚摸着箱子,仿佛在抚摸一段逝去的时光。

我帮他把箱子放在他房间的床边,"大爷,您看房间还缺啥,咱们再添置。"

王大爷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挺好,啥都不缺。比我那老房子强多了,冬天都不用生炉子了。"

他从箱子里拿出向日葵种子,"这是咱们老家的土种子,结的葵花盘大,籽粒饱满。"

我本来在新房后院辟出一块地,打算种些蔬菜,延续王大爷的习惯。

可王大爷却撒了一把向日葵种子。

"向日葵好,向着太阳,生命力顽强。"他蹲在地上,一脸认真,"老刘,你看着,明年夏天,这院子里会开满向日葵,黄灿灿的,好看着呢。"

他叫我"老刘",这是第一次。

以前,他都是叫我"小刘"或者直接叫我小名"狗剩"。

此刻,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我,在他眼里,我已经接替了父亲的位置,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依靠。

我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

"好,大爷,咱们明年看向日葵。"我故作轻松地应道。

王大爷住进来后,整个家里的气氛都不一样了。

他起得很早,天刚亮就起来做早饭,豆浆、馒头、小菜,样样齐全。

我妻子小芬很是感动,直说终于有人能管住我这个起床困难户了。

小军对王大爷更是亲得不得了,整天粘在他身边,缠着他讲故事、做小玩具。

王大爷教他叠纸船、捏面人、编草帽,那些已经快要失传的老手艺,在他们爷孙俩的笑声中重新焕发生机。

有时候,我下班回家,远远地就能听见院子里传来爽朗的笑声。

推开门,常常看见王大爷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怀里抱着小军,给他讲那些年的故事。

"爸,大爷又讲打仗的故事了!"小军一见我回来,就兴奋地喊。

王大爷不好意思地笑笑:"瞎编的,逗孩子玩呢。"

日子就这样平淡而温馨地流淌着。

王大爷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许多。

他常说:"有娃娃闹腾的地方,人就老不了。"

那片向日葵,如今长得正旺。

每天清晨,小军都要拉着王大爷的手去看花。

王大爷教他认花草,辨风向,听虫鸣。

小军亲切地叫他"老爷爷",还学会了卷烟袋锅的技巧,虽然总是洒一地烟丝。

看着他们在院子里忙碌的背影,我心里满是感动和感激。

那块让出来的菜地,如今已是我家房子的一部分。

但在我心里,它永远是一方精神的家园,承载着两代人的情谊,见证着平凡人生中最珍贵的馈赠——不求回报的给予。

周末的时候,我常常在院子里摆上一张方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

桌上的菜,有些是从市场买的,有些是王大爷亲手种的。

他总会骄傲地说:"尝尝这个,保证比市场上的香。"

每当这时,我就想起父亲还在世时,也是这样自豪地向邻居们夸耀王大爷种的菜。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但那份淳朴的情谊,却在岁月中历久弥新。

今年夏天特别热,向日葵长得特别旺盛,金黄的花盘几乎占满了整个后院。

王大爷每天都要去照看那些向日葵,给它们浇水、松土、掐掉枯叶。

有一天,他忽然对我说:"老刘,咱们明年种点菜吧,我想吃自己种的菜了。"

我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已经走出了对那块老菜地的留恋,开始期待新的生活了。

"好啊,大爷,您说种啥就种啥。"我欣然应允。

王大爷眉开眼笑:"那敲定了,明年咱们种茄子、黄瓜、豆角,还有韭菜,你最爱吃的韭菜。"

我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家的感觉啊。

不久前,我在单位评上了副科长,工资涨了不少。

回家告诉王大爷这个好消息时,他比我还高兴,当即拿出珍藏多年的二锅头,和我碰了一杯。

"老刘,你爹要是在,准得乐开花。"他眼眶微红,语气却满是自豪,"当年你爹总说,他儿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我鼻子一酸:"大爷,这都是您照应的好啊。"

王大爷摆摆手:"哪是我的功劳,都是你自己争气。"

他沉吟片刻,似乎在斟酌着什么,最后说道:"要不,你认我做干爹吧?"

我一愣,随即明白了他的心意——他视我如子,希望这份情谊能有个正式的名分。

"好,从今天起,您就是我干爹了。"我郑重其事地说,然后给他倒了一杯酒,恭恭敬敬地双手奉上。

王大爷接过酒杯,手微微颤抖,眼里泛着泪光:"好,好,我老王没白活这一辈子。"

就这样,我们之间多了一层名分,却仿佛什么都没变,又仿佛一切都变得更加亲密。

如今,后院的向日葵已经结籽,沉甸甸的葵花盘低垂着头,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王大爷说,等葵花籽完全成熟了,要收下来,一部分留着明年播种,一部分炒着吃。

"你小时候最爱吃炒葵花籽了,记得吗?"他问我。

我点点头:"记得,您每次来我家,口袋里总揣着一把葵花籽。"

"那是你爹喜欢,"王大爷笑了,"他说你随他,嘴馋。"

我们相视而笑,笑声中满是对逝去岁月的缅怀和对眼前生活的珍视。

秋风起,院子里的向日葵开始凋零,叶子一片片枯黄脱落。

但王大爷并不难过,他说这是自然规律,明年还会有新的向日葵长出来,更多、更美。

"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没什么可伤感的。"他摘下一颗葵花籽,放在手心里端详,"看,多饱满,多有生命力。"

我忽然明白,王大爷让出那块菜地,不仅是为了帮我家解决实际困难,更是一种生命智慧的传递——懂得放下,才能获得更多;懂得给予,才是真正的富足。

那块让出来的菜地,如今已是我家房子的一部分。

但在我心里,它永远是一方精神的家园,承载着两代人的情谊,见证着平凡人生中最珍贵的馈赠——不求回报的给予。

旧的菜地变成了新的庭院,院中老少同乐,向日葵生生不息,正如这份跨越时空的深情厚谊,在平凡的日子里,散发着最耀眼的光芒。

来源:黄泥鳅Vlo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