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侯晋平,是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最近,他的学习状态悄然发生着“蜕变”——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计划”功能,AI学伴精准定位课程薄弱点,带他轻松攻克重点难点;遇到解题困惑时,AI不只是讲解答案,还将思路拆解成“阶梯式”步骤,手把手引导他突破瓶颈
AI学伴精准定位课程薄弱点
带学生轻松攻克重点难点
遇到解题困惑时
AI不只是讲解答案
还将思路拆解成“阶梯式”步骤
手把手引导学生突破瓶颈
…………
如今
越来越多的信阳孩子
告别被动“苦学”
爱上主动探索的“乐学”时光
作为河南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应用工作试点市
信阳市通过
机制创新、团队赋能、场景突破等
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智慧教育生态
↓↓↓
信阳:数字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侯晋平,是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最近,他的学习状态悄然发生着“蜕变”——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计划”功能,AI学伴精准定位课程薄弱点,带他轻松攻克重点难点;遇到解题困惑时,AI不只是讲解答案,还将思路拆解成“阶梯式”步骤,手把手引导他突破瓶颈;情绪低落时,AI还会化身“知心好友”,用温暖话语为他加油。
如今,越来越多的信阳孩子像侯晋平一样,依托这个平台告别被动“苦学”,爱上主动探索的“乐学”时光。
作为河南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工作试点市,信阳市三年来通过机制创新、团队赋能、场景突破等系统性举措,推动平台从局部试点走向全域深化,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智慧教育生态。截至今年8月,信阳市平台总访问量3.65亿人次,注册用户77.41万,覆盖全市1535所学校的1.01万个班级,用扎实行动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用机制筑基:以四级联动构建全域推进的网络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信阳市以‘市级统筹、县区主责、学校落实、团队支撑’为框架,创新建立四级联动推进机制,为平台应用铺设了‘高速公路’。”信阳市现代技术教育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尹艳告诉教育时报记者。
据介绍,在市级层面上,信阳市教体局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制订《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深化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有人管理、有人推进、有人探索、有人指导、有人评价”的“五有”工作标准。
尹艳告诉教育时报记者,在专业支撑维度上,信阳市构建了“1+3+N”三级联动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指导体系,以“金字塔式”架构实现指导服务下沉。“1”个市级总指导组为顶层核心,承担全市平台应用统筹规划、任务部署与跨区域协调职能,确保整体工作方向统一;“3”支省级专家指导团队为中间技术支撑层,实行“分片包区”责任制,聚焦区域内学校在平台应用中的技术难点、流程堵点,提供靶向式指导与经验输出;“N”个县区及校级指导团队为基层执行单元,深度扎根教学一线,实时对接师生需求,解决平台操作、资源适配、课堂融合实际问题,打通指导服务“最后一公里”。该架构确保平台应用指导精准触达每个班级,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专业保障。
多维赋能提质:用分层培训锻造数字教育铁军
“我们要通过平台应用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管理流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大别山区域教育中心建设,其中让每个教师都能熟练用好平台,是推广工作的核心目标。”信阳市教体局副局长陈骁勇在2025年培训工作会议上强调。
基于这一理念,信阳市构建起覆盖管理者、培训者、教师、管理员的分层培训体系,已累计培训超6万人次,打造出一支懂技术、会应用、善创新的数字教育队伍。针对管理者,开展数字化领导力专项培训;针对培训者,采用“双线融合”模式,线下聚焦平台核心功能与教学融合技巧,线上依托国家平台研修社区开展持续交流;针对教师,创新推出“进阶培训”,入门阶段侧重平台基本操作,提升阶段聚焦学科融合;针对平台管理员,定期开展技术运维、数据统计、安全防护等专项培训。2025年春季,该市举办的市级管理员培训班特别增加“数据分析”内容。
这种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的培训模式,有效破解了“大水漫灌”式培训效果不佳的难题,推动了全市教师平台应用能力质的飞跃。
促城乡均衡:智慧教育高效破解乡村发展瓶颈
教育时报记者了解到,信阳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林长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曾专门撰文呼吁全市教育人坚定扛起教育强市责任,加快推进大别山区域教育中心建设。
乡村学校及教学点是平台的重要应用阵地。针对其师资薄弱、资源有限的特点,信阳市主动探索适配的平台应用模式,以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乡村教育从“补短板”到“焕新颜”,筑牢教育公平根基,最终凝练出适合乡村学校的教师研修、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三大场景模式。
在教师研修场景模式上,信阳市构建起“云端+线下”混合研修体系,让乡村教师通过国家平台参加名师直播课、专题研修班,同时依托县区资源开展线下研讨。
尹艳介绍,在教师备课场景上,信阳市推广“三阶九步”备课模型,即以“文字材料—教学视频—课件编撰”三阶为递进逻辑,各阶段历经输入、加工、输出三步骤,通过环环相扣的成果转化,形成从知识解构到课堂呈现的完整备课闭环,帮助乡村教师高效备好每一节课。
在双师课堂场景中,信阳市探索出适配乡村学校的“名师+助教”授课模式:依托平台课程资源开展大屏教学,以平台名师的专业讲解为核心,任课教师在线下同步跟进,根据课堂进度针对性开展查漏补缺、答疑辅导与诊断反馈,形成“线上名师授课+线下助教护航”的高效课堂闭环。
以该市浉河区贤山小学为例。该校充分借力平台开展双师课堂,将“名师”请进课堂,让乡村孩子每周都能接触到专业的美术课、音乐课。“以前学校没有专职美术老师,只能由语文老师勉强代课;现在有了双师课堂,孩子们跟着城里名师学画画,作品越来越出彩。”学校校长朱宏燕感慨道,“这种模式不仅快速补上了乡村学校的学科师资短板,更让本地教师在同步听课、辅助教学中积累了经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教学能力。”
创新引领:用典型案例催生教育教学变革
“橘子能点亮灯泡吗?”“VR眼镜能带我们穿越吗?”在罗山县楠杆镇中心学校的课后服务课堂上,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正通过平台变成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科学体验。
“平台应用绝不能止步于简单的资源搬运,唯有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激活其育人效能。”河南朱莉专家指导团队主持人朱莉认为。
“双师课堂助力自主学习”模式就是信阳市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该模式由朱莉团队设计,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具体实施,其核心框架为:以平台的“课程教学”和教师设计的“两单三学”为两翼,以核心问题为驱动,通过“导学引领、独立预学,答疑解惑、精准备课,合作探究、师生共学,当堂检测、达标测学,以生为主、分层推进”教学环节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3次输出,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管理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新模式。该案例获评河南省2024年度教育数字化应用优秀案例,并在全国智慧教育论坛上做经验交流。
教师研修模式的创新同样成效显著。信阳市构建起“市级统筹规划+县区组织实施+学校自主开展”的三级联动研修体系,将国家平台的研修资源与本地教师的需求精准对接,在研修实践中,致力于探索多样化的研修形式,协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三阶九步”备课模型是信阳市平台应用创新的集中体现。该模型以“文本筑基、视频赋能、课件集成”为三阶进阶路径,借助AI技术的支撑,打造“资源输入—智能加工—成果输出”的螺旋上升备课体系。一方面,其在实现平台资源校本化转化、教学流程标准化构建、课堂实体化呈现上优势显著;另一方面,精准攻克了教师备课中资源筛选耗时、教学逻辑松散、课件生成僵化等痛点,有效推动备课环节从“个体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跨越。
教育时报记者了解到,该模型已被纳入国家平台的培训课程,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辐射影响:信阳经验走向全国
三年来,信阳市持续深耕国家平台应用,从最初的区域试点起步,经过不断地总结优化,其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正通过多种渠道向全国辐射,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了“信阳智慧”。
在案例推广方面,信阳市已有16个案例获评河南省优秀案例,7个案例在《教育与装备研究》《河南教育信息化》等期刊发表。此外,该市的《数智赋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驱动区域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探索》入选2024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在经验交流方面,信阳教师已走过了全国12个省份的20多个城市。信阳实践还吸引了多地前来考察学习。“信阳的做法让我们深受启发,特别是在乡村学校应用和教师培训方面,有很多可直接借鉴的成熟经验。”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校长潘华莉在考察后表示。
采访结束时,尹艳向教育时报记者分享了一则喜讯:9月5日,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2025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信阳市申报的成果《从“小而弱”到“精而优”:数字技术重塑小规模学校育人新样态》获得了特等奖。“我们将继续深入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以不负众望。”尹艳说。
作者: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教育时报记者 代修鹏 章颖 梅隽
来源:教育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