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场竞技到岗位练兵——大赛成果如何激活企业技能基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7:36 1

摘要:火花飞溅的焊接工位前,青年技工神情专注;智能化的控制台旁,选手快速编程调试;香气四溢的烘烤架前,选手利落处理食材……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现场,许多企业职工凭借出色表现,成为赛场上闪亮的主角,不少人还斩获奖牌载誉而归。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本报记者 杨勤

火花飞溅的焊接工位前,青年技工神情专注;智能化的控制台旁,选手快速编程调试;香气四溢的烘烤架前,选手利落处理食材……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现场,许多企业职工凭借出色表现,成为赛场上闪亮的主角,不少人还斩获奖牌载誉而归。

“作为我国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此次大赛明确要求各代表团参加国赛精选项目的选手中,企业职工占比不低于50%。”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此次国赛所有赛项的3000余名选手中,企业职工占比达到21%。这些数字,对于助力企业职工创新创造,带动更多职工钻研技术、提高技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比例之变:

从“院校为主”到“校企并重”

“很荣幸能作为基层职工代表参赛,一线工作的经验和扎实的训练,让我取得了好成绩,展现出河南工匠和一线职工的技能风采。”在污水处理项目赛场上,面对覆盖综合实验、设备运行、安全管理、工艺仿真四大模块,时长9小时的赛程,来自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选手陈超越全力应战,获得该项目第一名。

越来越多的企业职工走进全国技能大赛赛场,不仅给广大企业职工搭建了参与高水平竞技的平台,也搅动了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

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书记、主任李立文看来,企业职工参赛比例的提升产生三大作用。一是打破“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认知。通过选拔更多一线职工竞技,改变过去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为主的单一参赛来源的现象,淡化参赛选手的学历教育信息,凸显了技术技能为主的社会导向。二是强化技能人才供给端从“以院校为主”转向“校企并重”。一方面,大赛增强了一线技术技能工人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其所在单位受到表彰后也会加大培养力度,形成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三是优化“服务真实生产”的竞赛内容。一方面,企业职工的参与,能将生产和研发中遇到的真问题、新难题直接带入赛场,从而促进竞赛标准、试题等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大赛所反映的问题也可以促进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和技术的革新。

“国赛精选项目企业职工参赛比例不得低于50%,意味着大赛更加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贴近我们生产生活实际,更加注重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的能力水平。”贵州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指导中心副主任罗建军告诉记者。

他表示,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赛的这个要求能够增强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参与大赛的积极性和荣誉感。第二,大赛搭建了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企业职工将比赛中学习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运用到企业生产中去,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创新能力。第三,通过大赛,一批技能精湛的企业职工脱颖而出,能够更好地发挥职业竞赛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新八级工”制度在企业的落地落实。

“对于公司而言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战略的‘校准与升级’。”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养负责人郑云表示,借助职业技能大赛这一优质平台,公司能够更精准地发掘出技能突出的职工,并将他们树立为“技能标杆”。通过在企业内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优秀技术经验和先进工作方法在职工间广泛传播,进而加速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梯队。

培养之变: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培养”

“来自职业院校的选手知识范围广、比赛经验较丰富,但实践经验有限,来自企业的选手长期聚焦某项具体工作,知识层面稍显‘偏科’,但实践经验丰富。”来自重庆吉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王友华认为,二者同台竞技,是一次“教产融合”的对话。

李立文表示,来自不同领域的选手在大赛中互相交流、切磋技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于个体发展而言是能力的提升,于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而言也意味着新的转向。

首先是技能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从关注岗位到关注创新。本届大赛多数赛项强调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要求企业打破传统岗位壁垒,开展“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培训,培养更多能适应技术迭代、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其次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从“临时性”到“常态化”。借大赛东风,企业势必会将技能竞赛纳入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体系,同时完善内部培训体系,将竞赛标准和生产难题结合,使竞赛从“临时任务”变为“战略抓手”,培养更贴合产线的“能战能赛”技工。

最后是技能人才培养内容的转化,实现“竞赛反哺生产”。本届大赛的最新要求构建了“赛产融合”的闭环生态,参赛选手在集训和比赛中接触到的最新工艺、标准和设备,回流到工作岗位后,将成为企业技术革新的“火种”,赋能产业发展。

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任媛媛介绍,在此次大赛参赛选手的选拔中,公司从操作熟练度、职业素养、抗压能力、成长潜力等维度,先后组织5次技能选拔考试,总参与1671人次,在全公司范围内掀起污水处理工技能大培训、大练兵热潮,层层筛选出优秀选手,形成“全员练兵、梯次选拔”的良好格局。

“大赛对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战略也带来深远影响!”任媛媛表示,公司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战略定位从“业务精兵”升级为“支撑力量”;培养标准进一步拔高,培养理念从“泛化培训”转向“规范提升”;成长通道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从“自然成长”变为“系统跃升”。她介绍,公司专门设置“专业”通道、技能序列,开辟企业技能人才成长的新通道,划分助理技工到首席工程师十个层级,首席工程师最高可享受公司副总经理待遇,彻底打破技能人才发展天花板。

江铃汽车也构建了“选、育、用、留”一体化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在人才选拔上,采取日常发掘与竞赛筛选相结合的方式。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生产实践环节,重点发掘工作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员工,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向工匠型人才方向发展。同时,广泛开展多工种的内外部技能竞赛,通过以赛选才的方式,精准筛选出具有潜力的‘好苗子’,为后续培养工作奠定基础。”郑云说。

转化之变:

从“赛时闪光”到“平时发光”

此次大赛已圆满落幕,选手们重回工作岗位,如何将其比赛经验落地到生产实践中?

罗建军建议,企业要进行大赛成果转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搭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平台,积极落实“新八级工”制度,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激发企业职工内生动力,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鼓励支持企业参赛选手,结合企业岗位能力和生产实际,将大赛学习到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以及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运用到企业生产实际中去,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和创新能力。

三是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示范引领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推动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四是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待遇,加强对获奖选手的表扬奖励,积极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

“中原环保将通过系统化的成果转化实践,让国赛‘金牌效应’持续释放,更要构建起以赛育人、以赛促产的良性循环机制。”任媛媛说,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推进技术标准转化,进一步修订教材,推动“大赛标准”向“岗位准则”逐步转化。第二,深化“传帮带”机制,组织获奖选手牵头成立技能工作室,搭建技能人才交流协作平台,系统总结国赛经验和自身技艺,面向一线职工开展“师徒结对”“技艺授课”等活动,切实将大赛经验转化为全员技能提升的重要动力。第三,强化激励衔接,按照大赛成绩对公司参赛选手进行重奖,并作为人才晋升、待遇提升的重要依据,优先参与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管理,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市级各类技能人才荣誉。第四,助力难题攻关,聚焦公司生产经营中的痛点难点,将大赛中的技术突破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建立“赛场攻关—生产应用—效益提升”的闭环管理。

郑云表示,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大赛成果落地转化。参赛团队第一时间开展复盘总结工作,全面梳理参赛过程中的经验做法、技术要点和问题不足,在此基础上形成国赛参赛指导手册,在企业内部分享技能经验,为后续参与同类赛事的职工提供参考。同时,结合赛事对技能提出的前瞻要求,及时修订智能设备运维等相关培训方案,让培训内容始终与行业先进技术和企业实际需求保持同步。

“我们会对赛事中的技术要点进行提炼和转化,将其融入企业岗位操作标准,让竞赛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操作成为日常生产的‘标杆’,引导职工在岗位练兵中对标学习,切实提升整体技能水平,真正实现技能人才从‘赛时闪光’到‘平时发光’的转变。”郑云说。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