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旅游市场迎来新一轮高峰。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最新测算数据显示,今年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
转自:中国环境网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旅游市场迎来新一轮高峰。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最新测算数据显示,今年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
在涌动的人潮中,与传统旅游习惯形成鲜明对比,无废旅游正从环保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
从济南千佛山景区的“红袖章”保洁员随时分拣垃圾,苏州非遗景区用可降解餐具替代塑料用品,到年轻游客带着折叠杯、布背包开启旅程……事实上,无废理念正在重塑假期旅游的绿色底色。
环保意识与无废管理双提升
在浙江莫干山景区,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先生一家自带水杯、毛巾和洗漱用品,背包侧袋装着折叠购物袋。“我们已经坚持两年无废旅游了,刚开始不习惯,现在成了自然。”
像张先生这样的游客正逐渐增多。各大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节前便携式餐具、折叠水杯、可重复使用洗漱套装等无废旅游用品销量同比有所增长。
《2023年可持续旅行报告》显示,有89%的中国旅行者表示会在未来选择更为低碳、环保的可持续旅行方式,在追逐远方的同时,守护可持续发展之美。
景区方面也在积极行动。无锡太湖鼋头渚等多景区推行门票电子化,从源头减少纸质门票废弃物产生,还一并提升了景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
青岛崂山提倡景区内商户不过度包装旅游商品,建立商品与包装物分开销售制度,鼓励商户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向消费者提供符合卫生标准、可循环、可重复使用的替代用品,提供易降解、可回收再利用的绿色环保产品。
杭州西湖则通过“垃圾换礼品”活动鼓励游客参与环保,游客只需收集2个洁净空瓶就可以在西湖边的3个指定点位,兑换1枝清香荷花或1个饱满莲蓬。巧妙地将“扔空瓶”变成“做环保”。
云南勐腊县热带植物园更是将园林修剪枝叶粉碎堆肥回用,实现100%园林废物回收再利用,并打造无废竹博馆,通过废弃物创意展品展示“废物—资源—景观”循环理念。
此外,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上海浦东乐芬环保公益促进中心、吕梁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等80余家单位联合发起了“国庆无痕出游倡议”,呼吁大家爱护自然万物,践行无痕出行。
这些实践,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不断内化为消费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各地在无废景区建设过程中管理和服务的升级,以及设施的不断完善。
无废旅游从理念到习惯的漫长之路
尽管如此,在无废旅游热潮背后,记者注意到,仍有一些游客购买一次性毛巾、一次性内衣等用品,游客用大量快递纸箱打包行李后将包装随手丢弃等问题仍存在,这些现象无不揭示,尽管无废旅游理念已逐步推广,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虽然年轻群体对无废旅游的接受度较高,但有不少游客存在 “外出旅游图方便”的心态,认为 “偶尔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影响”,缺乏对环保行为的主动践行。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这个国庆中秋假期,美团闪购平台上的一次性压缩毛巾、高铁隔脏袋等酒店、高铁场景商品订单量增长了140%。
此前,飞猪发布的《酒店环保数据报告》也显示,即便在上海、广州等已全面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政策的城市,仍有近五成住客会主动向前台索要“六小件”。
依据中国饭店协会《2024酒店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机构的调研数据,2024年,我国酒店行业塑料制品消耗总量约45.7万吨,相当于1140架波音747的重量;每间客房日均产生3.2公斤塑料垃圾。
更有景区搞 “伪无废”,以高价可降解餐具变相增加游客负担。一些景区和民宿为了吸引游客、降低运营成本,仍在大量提供一次性用品,甚至将一次性用品作为 “贴心服务”的卖点。
要解决假期出游中的不环保问题,推动无废旅游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等多方协同发力,共同破解现实困境。
从政府层面来看,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一方面,可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明确禁止或限制旅游场景中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对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快递包装回收点等的投入;同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对旅游企业的环保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对积极践行无废旅游理念的企业给予奖励。
旅游企业和景区作为无废旅游的重要践行者,应主动承担起环保责任,引导顾客携带个人洗漱用具。如入住期间,自行准备物品的客人可以享受价格优惠或得到一些小赠品。这种做法既帮助酒店节省开支,又能提升顾客的绿色环保理念。
对于一些游客而言,“不是不想环保,而是实在不方便”,在旅途中,轻装简行与现实需求常常产生矛盾,无废旅游要从“认知”转为“习惯”,仍要需破解环保与便利的博弈。
长假过后,各旅游景区逐渐恢复宁静,但无废旅游的考题依然摆在面前。无废旅游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只有从意识提升、设施完善、责任落实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逐步减少假期出游中的不环保行为,让无废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风尚。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