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午睡这件看起来“养生”的事,竟然会成为隐藏的风险?71岁老人午睡后没再醒来,医生一再提醒,70岁以后,午睡不是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有些习惯真得改改了。
谁能想到,午睡这件看起来“养生”的事,竟然会成为隐藏的风险?71岁老人午睡后没再醒来,医生一再提醒,70岁以后,午睡不是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有些习惯真得改改了。
说到午睡,很多人觉得这是退休生活的“标配”,吃完饭,拉上窗帘,一觉睡到自然醒。但年纪越大,身体的节奏越敏感,午睡的方式不对,反倒容易扰乱生物节律,让身体更加疲惫,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70岁以后,身体的恢复能力和调节能力都在下降,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午睡时间太长,会让血压波动更剧烈,而这种波动,对年长者的心脑血管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有些人习惯吃完饭立刻躺下睡觉,觉得这样才“舒服”。但这种方式会让胃里的食物难以消化,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午休后反而觉得胸口发闷、嗓子发酸,不舒服一整天。
年纪大了,身体代谢变慢,晚上本来就睡得浅。午睡时间一旦过长,容易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形成昼夜颠倒,白天昏昏沉沉,晚上却翻来覆去,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有些老人午睡喜欢蒙头盖被,觉得保暖。其实这样做会让氧气不流通,尤其是密闭环境下,可能导致缺氧性头晕。醒来后感觉“脑袋发木”,不是因为没睡好,而是大脑缺氧了。
还有人觉得越困越要睡,哪怕不舒服也要“补觉”。但70岁以后,午睡不在于“补”,而在于“调”。若身体不适,应减少午休时间,避免陷入深度睡眠,因为醒来后大脑需要更长时间恢复清醒。
很多老年人喜欢在沙发上打个盹,或者坐着打瞌睡。这样的姿势会影响静脉回流,加重下肢水肿,甚至容易诱发下肢血栓。睡觉这件事,姿势不对,后果一点不轻。
温度也是关键。有些人午睡不注意保暖,尤其是秋冬之交,容易着凉引发感冒诱因。特别是膝盖、腹部和后背,这些部位一旦受凉,身体就会“抗议”。
有些人喜欢用安眠药或其他助眠方式来“强行入睡”,但这会干扰大脑的睡眠结构。尤其是一些药物代谢慢,醒来后还会有残留效应,导致白天嗜睡、头晕甚至行动迟缓。
不少人会在午睡时戴着助听器、眼镜、假牙等睡觉,认为“懒得摘”。但这些东西会影响睡眠质量或增加窒息、压迫等风险。睡觉前,还是得让身体“轻装上阵”。
人的身体有自己的节奏,午睡的黄金时间其实很短,一般建议控制在20-30分钟以内。超过一个小时,反而容易让人出现“睡眠惯性”,醒来更累。
有人说“我平时就不午睡,怎么突然一睡就出问题?”突然改变作息规律,尤其是从不睡午觉的人突然开始长时间午休,身体很难适应,反而容易出问题。
老年人午睡时,如果房间太暗,醒来后容易产生昼夜错乱感。建议拉上窗帘留点光线,这样醒来后大脑能及时分辨时间与空间,减少迷糊感。
很多人喜欢在电视声音的陪伴下睡觉,觉得有安全感。但杂乱的声音会干扰脑波活动,让大脑保持警觉状态,反而难以进入真正的休息状态。
有些地方流行“饭后马上躺,活到九十九”。但这种说法不适用于每个人,尤其是老年人。饭后应先静坐10-15分钟,帮助食物初步消化,再安排午休才更合适。
选择一个良好的午睡环境很重要,最好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异味和闷热。闷热会让身体出汗多,醒来后疲惫感加重,还容易诱发血压不稳。
午睡时别穿太多衣服,也别盖太厚的被子。因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过热或过冷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甚至影响睡眠的稳定性。
很多人午睡醒来后习惯立刻起身活动,但这样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跌倒。正确做法是醒来后在床上静坐1-2分钟,再慢慢起身。
70岁以后,身体不再是“扛得住”的状态,凡事讲究节奏和方式。午睡不是多就是好,而是要科学、适度、规律,这样身体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休息。
午睡前最好不要大量饮水,也不要喝浓茶或咖啡,这些都会影响泌尿系统负担,增加起夜频率,打断午睡质量,甚至引发夜间睡眠障碍。
很多老人误以为“多睡是养生”,但真正的养生是顺应身体的节奏,而不是硬塞一个“睡觉时间”进去。午睡这件事,关键在于顺其自然,不过度,不强求。
回过头来看,71岁老人午睡猝死,绝不是偶然。午睡本是好事,却因为几个小小的误区,变成潜在隐患。70岁以后,健康不靠运气,靠的是每一个细节的积累。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李瑞芳.老年人午睡时间与睡眠质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5):1223-1225.
2. 王丽,杨晓.老年人睡眠卫生知识与行为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3):256-259.
3. 张梅,刘蓉.老年人午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4):567-570.
来源:陈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