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亮教育,“因材施教,让每个生命出彩” 是贯穿始终的实践。一批优秀毕业生怀揣热忱重返校园,从前是汲取师长力量的学子,如今化身引路人,以 “反哺教育” 的赤诚,让师者精神代代接力、教育温暖持续传递。
在海亮教育,“因材施教,让每个生命出彩” 是贯穿始终的实践。一批优秀毕业生怀揣热忱重返校园,从前是汲取师长力量的学子,如今化身引路人,以 “反哺教育” 的赤诚,让师者精神代代接力、教育温暖持续传递。
为定格这份教育传承,海亮教育推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系列推文,借真实故事展现师者精神的延续与力量。今天,让我们走近海亮外国语学校蒋玉凌老师、何嘉沄老师,聆听她们与母校的深厚情缘,感受这份跨越时光的教育坚守。
记忆中珍贵的种子,最终长成奉献的参天大树
刚来海亮当老师时,漫步在校园,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当年青春的气息。站在操场旁,看着全新的教育园,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海亮记忆,如同被春风唤醒的种子,悄然破土,鲜活如昨。若说最深刻的求学场景,那必然绕不开高二那年的英语课堂,以及那位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老师——我的英语老师丁老师。
在天马的高中三年,是我学习生涯中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有意义的三年,是无比累却也无比甜的三年。那时的我,正处于学业的关键期,也带着少年特有的迷茫。但丁老师的课堂,对我而言,却像一方宁静而充满魔力的港湾。她总是那么温婉,笑容里带着一种能抚平所有浮躁的平和力量。她从不疾言厉色,却自有一种让人心悦诚服的威严——那源于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教学的无限热忱。她的发音清晰悦耳,讲解深入浅出,再复杂的语法点,经她娓娓道来,也变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她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们穿越语言的丛林,领略文字背后的广阔世界。
然而,丁老师最打动我的,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她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融合感:她像妈妈一样细致、包容。记得我有时状态不佳,她总能敏锐地察觉,课后轻声询问,眼神里满是关切,没有责备,只有温暖的鼓励。她又是最知心的朋友,课间或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总爱围在她身边,分享趣事,倾诉烦恼,她总是耐心倾听,用她的人生智慧给予我们恰到好处的点拨。在她面前,我们无需伪装,可以完全放松地做自己。
正因为如此,她的每一堂课,对我而言都是一种享受。我不仅仅是“听课”,更像是沉浸在一场关于语言与文化的愉悦旅程中。她的鼓励让我热爱开口表达,她的肯定让我对英语的热爱与日俱增。那份热爱是如此纯粹而强烈,以至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几乎没有犹豫,第一志愿坚定地写下了“英语专业”。这颗热爱英语的种子,正是在丁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课堂里,被精心播下,并深深扎根。
时光荏苒,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我,也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虽然现在的我不是一名英语教师,虽然身处不同的学部,但根,始终扎在这片熟悉的土壤里。刚入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教育园区匆匆行走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与我擦肩而过——正是丁老师!那一瞬间,仿佛时光的河流骤然倒流。她或许步履依旧从容,鬓角或许已染风霜,但那份温婉平和的气质,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师者光芒,丝毫未变。她并没有认出我,但我的心猛地一颤,所有关于高中英语课堂的记忆碎片——她温柔的话语、鼓励的眼神、课堂上会心的微笑、课后耐心的解答——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汹涌地冲破了时间的闸门,清晰无比地重现在眼前。
那一刻,我站在原地,目送着那个曾点亮我青春、塑造我梦想的身影远去。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久别重逢的激动,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与震撼。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教育,其力量是何其深远。它不仅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灵魂的触碰与点燃。当年那个坐在台下,被她的光芒温暖、被她的话语激励的少年,如今也成为了一个渴望将这份光与热传递下去的人。这奇妙的轮回,这温暖的传承,不正是海亮精神生生不息的最好诠释吗?那堂英语课,那位老师,早已成为我记忆里最珍贵的“种子”,它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我选择回归、选择奉献的参天大树。
这份扎根心底的教育力量,我想讲给你听
提起和海亮的故事,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曾经的海亮学生,到如今回到教育岗位,六年求学时光埋下的种子,早已在我心里扎了根,长成了如今教育理念里最坚实的部分。
如果说有什么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优秀”的认知,那一定是初中三年,和2016届中考状元做同桌的日子。以前总觉得“自律”就是逼自己拼命,可她却让我看到,真正的律己,是和自己好好对话。
拍摄于2015年(海亮初级中学)本人第一排左二,中考状元(2016届)第一排左一
记得她曾跟我分享过怎么克服数学压轴题的恐惧。一开始遇到难题,她也会焦虑到咬笔杆,后来慢慢摸索出“三问自省法”:卡在哪里了?需要什么知识点来解决?能试试哪种思路?就这么简单的三个问题,把慌慌张张的情绪,变成了一步一步找答案的踏实。
这事儿给我的触动特别大。现在我带学生,总跟他们说“错误日志”不是记自己哪里错了,而是记“这次我找到了解题的新角度”“原来这个知识点可以这么用”。自律不该是套在身上的枷锁,而是能滋养成长的土壤,这点,是海亮的同桌教给我的第一课。
拍摄于2018年(海亮高级中学)本人第一排左一
更难得的是,她明明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却从不说“我有多厉害”,反而总把自己的“不完美”拿出来分享。有次月考因为审题错了丢5分,她特意把错误原因写在纸上,还总结出“三步审题法”跟大家一起练。那时候班里的氛围特别好,没人攀比分数,反而都愿意把自己的心得、错题拿出来讨论——原来优秀从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能照亮别人的光。
现在我做教育,也一直照着这个方向走。不追求让学生变成“完美的学霸”,而是鼓励他们每天记录“今天我坚持背了20个单词”“这次错题比上次少了3道”。看着孩子们互相分享进步,我总想起当年在海亮的课堂,原来好的教育,真的能把“优秀”变成一种可以传递的力量。
有人问我,用一个词形容和海亮的关系,我会选什么?答案一定是“扎根”。
学生时代的我,就像一棵幼苗,在海亮的土壤里拼命扎根。语文郦老师的课,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温暖。她会带我们爬到教学楼顶背《岳阳楼记》,风一吹,那些文字好像都活了过来;她有本厚厚的“故事手账”,里面夹着往届学生的诗和明信片,她总说“每个孩子的努力,都该被看见”。
还有同桌的“时间颗粒度”,清晨5点40分的英语背诵,课间雷打不动整理错题本,晚自习后认真复盘当天的知识漏洞。这些细碎的日常,让我慢慢明白:优秀不是突然的爆发,而是把自律变成每天的习惯。那时候埋下的种子,后来都长成了我对教育的敬畏和向往。
如今我成了教育者,终于能以另一种方式“反哺”这片土壤。我设计了“21天习惯养成卡”,把“每天背单词”“整理错题”这些小事量化成具体的行动;我鼓励学生写“成长手账”,记录自己的“律己小胜利”和“优秀小突破”。看着孩子们一点点养成自律的习惯,我总觉得,这是对海亮“因材施教”最好的回应——教育从不是雕刻完美的作品,而是点燃学生心里自律的火种。
现在再回想,“扎根”从来不是简单的停留,而是精神上的传承。在海亮的日子,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在成长里反思;如今站在讲台,我懂得了如何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孩子。
我想,海亮给我的最好礼物,不是知识,而是让我成为了一个能传递温度的人。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而是想在孩子心里种下对世界的好奇,对自己的信任,还有永远相信美好的勇气。
来源:海亮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