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摔跤:“三头六臂”舞乾坤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7:40 1

摘要:“你撒开!”“我不撒!”舞台上,“牛魔王”和“孙悟空”跟着音乐扭打在一起,让人不禁捧腹。这种由一个演员扮演两个角色(傀儡道具)扭打摔跤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被称为二鬼摔跤,也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活跃于太原市小店区一带,是节日庆典、祈雨、丰收等民间喜庆、祈祷、祭

刘斌表演完二鬼摔跤节目《大圣娶亲》后亮相

刘斌整理二鬼摔跤节目《小宝戏君》表演道具

二鬼摔跤节目《大圣娶亲》

“你撒开!”“我不撒!”舞台上,“牛魔王”和“孙悟空”跟着音乐扭打在一起,让人不禁捧腹。这种由一个演员扮演两个角色(傀儡道具)扭打摔跤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被称为二鬼摔跤,也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活跃于太原市小店区一带,是节日庆典、祈雨、丰收等民间喜庆、祈祷、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09年6月,二鬼摔跤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俗舞蹈

二鬼摔跤起源有三,一说是由背假人战骑兵的作战方法演变而来。相传在战国末年,秦王嬴政派遣蒙恬将军到今忻州原平一带抵御匈奴人的进攻,找到了一种对抗骑兵的方法,即用木杆和稻草捆扎出假人的半身形状,再把将士在战斗中穿着的盔甲、军服套在假人身上,士兵打仗时,把假人绑在身上,俯身蹲或趴在地上,从远处看,在士兵背上直立的假人与真人无异。

“匈奴骑兵进攻时,把假人当成真人,刀都砍在假人身上,而秦军士兵趁机用刀棍打马腿,匈奴骑兵纷纷倒地,由此破敌,把匈奴人赶出了雁门关外。此后,军中便常常用背假人战骑兵的方式训练士兵,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战斗胜利效仿表演,便有了‘二鬼摔跤’这项民俗活动的最初形态。”45岁的刘斌作为二鬼摔跤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述了这段历史渊源。

起源之二,是与民俗活动放河灯有关,期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百姓安康,由群众表演这种传统民间舞蹈。其三则是来自民间的故事,古代两个兄弟争家产,从白天打到晚上像极了两个小鬼,老百姓为了教育下一代兄弟间应该和睦友爱,便传承了这一戏剧化情节。

二鬼摔跤关键环节有两个,道具的制作和舞蹈动作。

“传统道具制作是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设置两个搂抱在一起的假人上身模型。演员的动作,就是背上两个假人模型,上肢代表其中一个‘乙鬼’的双腿,演员的双腿代表‘甲鬼’的双腿。”刘斌介绍,传统的道具比较笨重,大部分假人肢体用木头制作,为了轻便,只能将假人做小一些,着重表现“二鬼”间的打闹技巧,故事情节比较单一。

薪火相传

刘斌来自人称“戏窝子”的小店区张花村,家庭成员也都热爱文艺。16岁时,姥爷乔二恒便跟随同村老艺人陈吉娃学习二鬼摔跤、秧歌表演等民间艺术,是该区民间文艺的代表性人物。

从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后,刘斌一直在小店区文化馆工作,11岁就开始跟着姥爷和姨夫陈贵平练习二鬼摔跤。

当时感觉热闹、好玩,但是看着“二鬼”的造型,刘斌常常心有余悸。“就觉得道具又凶又丑,心里还有点怕。”在表演实践中,刘斌不断琢磨着“改道具”,并根据表演者个子大小和表演内容量身设计,以新型轻便的铝合金管材代替木结构内架,创新并赋予传统艺术新的表演内容。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二鬼摔跤的道具不断优化,加入了更多的情节性和戏剧性。如将原先身材较小的“二鬼”假人,改制成等身的假人,形象更加高大逼真,材质改用硅胶、海绵和榫卯结构的木头骨架,比较轻便。如《楚汉争霸》中两个将军造型、《大圣娶亲》孙悟空和牛魔王的道具造型等。同时,还对项目进行了表演创新,增加了表演套路和技巧难度,如上桌子翻滚、高台翻跃、五龙绞柱、大旋子等。

“节目虽然只有5分钟,但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欢这种表演。”刘斌具备专业舞蹈基础,个人柔韧性和艺术素养较高,不仅能够无缝衔接二鬼摔跤的传承根脉,还在舞蹈编排和道具方面独具匠心,选用既轻便又耐用的材质,使得二鬼摔跤这一诙谐幽默的打斗民间舞更加出彩。

有观众用“三头六臂”形容二鬼摔跤的表演,刘斌觉得很贴切。“三头”指“二鬼”的两个头和表演者的头,“六臂”是“二鬼”的4只胳膊和表演者的2只胳膊,舞动起来像神通广大的哪吒。

屡屡创新

2006年,从第一次正式参与闹红火表演开始,刘斌就担起了传承创新这一项目的重任。

传统的二鬼摔跤演出不用伴奏,或者伴奏乐队只用锣、鼓、镲,只是为了烘托气氛,不要求节奏吻合。刘斌想,能不能根据表演内容,加入一些音乐和台词,不仅使情节更加突出,也让表演具有节奏性和紧迫感?

《楚汉争霸》是第一个尝试。这个剧目根据刘邦与项羽的历史故事,结合戏曲桥段、戏曲音乐,选用了晋剧打击乐作为伴奏,还加入了假山、桌子,使双方打斗场面更精彩,情景意境更丰富。经过半年的创作,2008年首次亮相晋商文化艺术周便大放异彩,省内其他地市频频相邀,让太原的二鬼摔跤叫响三晋。2010年,这个节目又代表山西省参加世博会演出,在上海收获了群众的围观与喜爱。“表演完一抬头,我看到桌子下面全是相机在拍摄,成就感油然而生。”

此后,刘斌还创作了《福娃闹春》《大圣娶亲》,均有不同创新。《福娃闹春》在首届中国非遗春晚上亮相,增加了真人和假人一同表演的场面,由十几个儿童一同进行演出。《大圣娶亲》则是根据电影《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得到灵感改编,将牛魔王、孙悟空两个角色塑造起来,使得表演中的“二鬼”不再是单一的打闹、摔跤、牵绊,而是增加了戏剧冲突,2019年在东方卫视《笑傲江湖》栏目演出后,反响强烈,随后受邀去了北京、银川、广西、新疆等地演出,好评如潮。

如今,刘斌将侄子和女儿作为传承人来培养,对区文化馆中的学员进行培训,并联合沙河街小学等一起推动非遗进校园,让二鬼摔跤的传播普及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 王丹

本版摄影 王韵菲

记忆档案

传统的二鬼摔跤没有留存经典节目的资料,仅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中记载了曲谱,分别是《乱捶》和《收点》。道具制作用的是木条、木板、竹条、海绵、泡沫塑料、背带,铁丝用来固定,假人的头部是用刻好的木雕来完成,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鬼怪形象。二鬼摔跤的起源时期尚不可考,从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判断,这一民间艺术活动在山西省的晋中、晋北、晋南地区均有流传。

来源:长安游侠jk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