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德旺最近在《人民日报》专访中正面回应了这一质疑。他说:“做慈善用的是我个人的钱,不是公司的钱。”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戳中了公众对企业家责任认知的核心分歧——个人善举与企业治理,到底能不能混为一谈?
一边捐出上百亿做慈善,一边被指对员工“抠门”,这矛盾吗?
曹德旺最近在《人民日报》专访中正面回应了这一质疑。他说:“做慈善用的是我个人的钱,不是公司的钱。”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戳中了公众对企业家责任认知的核心分歧——个人善举与企业治理,到底能不能混为一谈?
---
最近一段时间,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曹德旺慈善大方、对待员工苛刻”的对比帖。但实际情况是,福耀集团目前拥有约4万名员工,月平均工资在1万元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约9.8万元(月均约8160元)推算,福耀的薪酬确实“高于行业水平”。
曹德旺强调,公司薪酬策略是“高一点,但不能高太多”——这并非吝啬,而是出于企业长期抗风险的考量。他还提到,集团已建立专项帮扶机制:员工直系亲属患重病,可申请公司资助。这些细节,往往在碎片化传播中被忽略。
---
说白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曹德旺直言:“企业家的事业是风险事业。”福耀作为全球汽车玻璃龙头,2024年营收超300亿元,但净利润率长期维持在10%上下——看似庞大,实则经不起高福利的持续消耗。
有个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作的朋友透露,同行不少企业因盲目提高福利,在行业下行周期中裁员甚至倒闭。而福耀过去十年员工总数稳定在4万人左右,极少大规模裁员,反而在2023年、2024年逆势扩产。
换个角度,曹德旺个人累计捐赠已超160亿元(据《中国慈善家》2024年榜单),全部来自其个人持股分红,从未动用上市公司资金。这恰恰体现了他对公司治理边界的清醒——股东的钱要对业绩负责,自己的钱才能自由行善。
生活化类比:就像一个家长,用自己的积蓄资助邻居孩子上学是善心,但若把全家生活费都捐出去,自家孩子反而挨饿,那不是慈善,是失责。
---
从员工角度看,月薪1万在制造业确实不算低,尤其在二三线城市生产基地。但部分一线工人仍觉得“强度大、管理严”,这与福耀强调效率、纪律的企业文化有关。
从公众视角看,人们容易将“慈善家”标签理想化,期待其在所有领域都“慷慨”。但实际情况是,企业竞争力依赖成本控制、流程优化,而非单纯提高工资。
更关键的是,国内外对比鲜明:特斯拉美国工厂时薪约25美元(约合人民币180元),但福耀在美国俄亥俄工厂的时薪约18美元,仍被当地视为“高薪”。这说明薪酬合理性必须结合地域、行业和企业阶段判断,不能一刀切。
数据显示,福耀中国员工流失率常年低于8%,远低于制造业平均15%的水平(来源:智联招聘2024年制造业报告),侧面印证其薪酬与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来源:鹏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