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问题来了,宰相和丞相,在含以上有什么区别呢?从先秦到清朝,不同时期对于宰相的称呼又有什么不同?
通俗的讲,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丞相是宰相的一个具体官职,宰相是所有最高行政长官的泛称。
那么问题来了,宰相和丞相,在含以上有什么区别呢?从先秦到清朝,不同时期对于宰相的称呼又有什么不同?
先聊宰相。
其实从字义上讲最通俗易懂。
甲骨文中的宰,上边的“宀”,指房屋,下边的“辛”,是一把平头刀,代指受刑之人,合起来就是指在屋内受刑劳作之人。
嗯,宰最初的含义就是在屋里干活的奴隶。
相比于在野外劳作的奴隶,家中的奴隶显然更容易获得主人的信赖,自然也就高人一等,偶尔还能派出去传个话,帮主人管理一下外边的奴隶。
于是,宰,也就有了家臣的含义。
所以, 单单一个“宰”,只能作为官员的通称,但不能作为最高行政长官,想要继续拔高它的地位,它还需要一个伙伴。
这个伙伴就是“相”。
在甲骨文中,相的左边是一个“木”,右边是一个眼睛。用眼睛去观察树木,大意是研究下这棵树的材质和长相,考察要不要使用。
所以“相”的初始含义就是考察、研究、选择识别之意。
比如后来的“相马”、“相人”甚至“相亲”,都有考察选择的意思。
负责考察选择权力的官员,那能是一般的官员吗?所以“宰”和“相”的结合,就是百官之长的含义。
但是最早的百官之长未必就叫“宰相”,“宰相”第一次出现,是在战国时期由韩非子提出。
在此之前,跟“宰相”具有相同含义的叫法有很多,比如商周的太宰、尹、太师、司徒等。
太宰的太,是最大的意思,尹,甲骨文中是一支握在手中的权杖,引申为手握权杖,管理民众的官职,所以太宰和尹,都是后来宰相的含义,很好理解。
西周初期的姜子牙,真实职位是太师,所以如果电视剧中出现“姜丞相”的叫法,那肯定是编剧没有搞明白这个区别。
顺便插一句,春秋时期,只有楚国还在用“尹”作为“宰相”的代名词,比如“令尹”,倒也是颇为复古了。
鉴于“宰”和“相”的区别,早期的用法中,相的地位要远比宰高,宰只有加上“太”才叫百官之长,但“相”刚一出现,就成为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的最高官员称呼。
比如相国,相邦,后来直接简化成国名+相,比如齐相管仲,赵相蔺相如,秦相张仪,身配六国相印的苏秦。还有一个齐国宗室出身的田文,居然也能跑到秦国做秦相。
秦灭六国以后,废分封,设郡县,官员队伍急剧扩充,非常需要设立专门的岗位,协助皇帝来管理百官。
于是就有了“丞相”。
丞,甲骨文中的形象,是用手把人从坑里拉出来的样子,引申飞帮助、辅佐,所以,官职中凡事带“丞”的,主要是作为副手,专门用来打辅助的。
地方上有县丞,辅佐县令的,郡丞,辅佐郡守的。朝廷九卿中,也有太常丞(太常令副手)、廷尉丞(廷尉副手)少府丞(辅佐少府)。
没错,“丞相”,最初是用来辅佐国相(相邦)的。
这就能解释,为啥秦朝的丞相,要比秦国时期的相邦权力要小,因为本身它就是作为相邦的副手出现的。
还需要澄清的是,“丞相”一词并不是秦始皇始创,相邦是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立,丞相是秦武王设立,而且一开始就设了左右丞相两个岗位,职责是辅佐相邦。
秦国的第一位相邦是樛斿,最后一位是吕不韦。
吕不韦被免职以后,相邦被废除,但左右丞相一直被保留,一直到汉初时期,相邦一职才恢复,又因“邦”字和刘邦冲突,于是改成相国。
相国、相邦,其实是一个岗位。
顺道提一嘴,除了左右丞相,其实还有个中丞相,不过有记载的中丞相,历史上只有赵高一人,这里的“中”,就是中人、宦官的意思。
汉承秦制,重新设立相邦(相国),同时设立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
刘邦虽然延续了这一制度,但显然对相国的权力颇为忌惮,因此汉初的相国人选流动性非常大。韩信、曹参、傅宽任相国、萧何、樊哙、周勃都出任过相国,每一届时间都不超过三年。
只有“吕氏专权”时期的吕产,一口气干了八年。
汉文帝以后,废相国,只留丞相。
以上,有相国的时代,相国就是宰相,没相国的时候,丞相就是宰相。
转折点是汉武帝。
主要还是因为田蚡。
汉朝前期的丞相,权力的权力相当大,甚至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比如汉景帝时期的晁错,因为得罪申屠嘉,被逼跑到汉景帝那求救,后来申屠嘉就说了,我当时先斩后奏,也就不会出这个差错了。
在任免官吏方面,丞相有权直接任免六百石一下的官员(大致相当于县令),田蚡直接突破了这一限制,举荐官员甚至到了两千石大员的地步。
搞的汉武帝颇为反感,以至于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抱怨:
“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这不是汉武帝和田蚡的个人矛盾,而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为了打击相权,汉武帝在三公九卿制度外,开创了一个新的制度。
这就是內朝(中朝)制度。
常规操作是这样的:挑选一些侍从亲信、亲戚、以及有才能的低级知识分子,进入宫内随侍左右,遇有军国大事,汉武帝先跟这些伙伴探讨,然后交给丞相和百官去执行。
因开会的地点经常是在宫内,而不是朝堂,所以这个小团体,就叫做內朝,也叫中朝,对应的丞相领导的三公九卿制度,就是外朝。
这样一来,內朝成了决策机构,外朝成了执行机构,丞相的权力大大减弱,甚至一度沦为虚职。
仅此还不够,汉武帝对丞相有着天然的厌恶感,终汉武帝一朝,一共12位丞相,只有7位得以善终。
请大家记住这个历史时刻,因为汉武帝在的这一创举,是历史上首次对丞相进行分权,即将原本属于丞相一人的行政大全一分为三,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并分别有多人担任,从而达到分权在集权的效果。
回到內朝这一块,为了更方便內朝官员的行走,汉武帝不断给这些人加授官衔,结果又赋予了內朝新的含义。
比如给大将军卫青加大司马衔,用来取代太尉的职权,此举逐渐形成惯例,此后凡大将军,多加大司马衔。
同时內朝的政令需要专人记录和传达,于是设立尚书一职,有多人担任,专门负责会议记录和传达外朝。
久而久之,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尚书文员,于是又分化出中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令等职。
汉武帝以后,统管內朝事务的官员,被称为录尚书事,录,总领、兼管的意思。
所以录尚书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职务,它需要由别的官员来兼任,结果这一工作又交给了前边提到的那位——大司马大将军。
故凡大司马大将军之人选,多兼任录尚书事衔,也有以大司马录尚书事者。
以大司马大将军之类比太尉的军职,兼任主管行政决策的录尚书事,自然是军权、行政权双双在握,没人敢说二话,自此皇权、相权双双衰落,西汉外戚政治开始发迹。
总结,从汉武帝后期开始,因丞相一职被拆的七零八落,所以名义上丞相虽然还是百官之长,但从实权的角度来看,它已经不能完全代表宰相。
我们前文说过,宰相,是百官之长,负责最高行政大权,但这里的丞相,似乎只有百官之长这个荣誉称呼,至于行政大权,已然拆分给了內朝,以及汉昭帝以后的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这一岗位上。
需要注意的是,汉成帝以后,大司马去大将军,常以大司马录尚书事领行政大权。
汉末哀帝时期,废丞相,设大司徒代之。
至此,自秦国开始,沿用300年的丞相一词暂时消亡,一直到200年以后的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前208年),由曹操复设。
说说东汉。
提个冷知识,从制度上来说,东汉的皇权远大于西汉。
因为按照东汉的制度,地位最高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为尊,但不掌实权,仅为虚职。
真正负责行政事务的,是光武帝时期正式设立的尚书台,由尚书令负责。
但尚书令为少府属官,品级仅为千石,属于待遇低但事情非常多的那种。
在尚书令以上,还有个录尚书事,负责统管尚书台事务,录尚书事也不是个正式的岗位,它的使用语境一般是这样的:“由某某人兼管尚书台事务”。
翻译过来就是,管理尚书台的,必须是其他有正式头衔的官员。
东汉的政治结构,总结下来就是,管事的没地位,有地位的不管事。
想要有地位又管事,就得两个岗位一起结合,东汉的习惯做法是,以三公中的一人,领尚书事。
这种非制度化的设计,好处就是可以灵活安排人选管理尚书台,比如今天是太尉录尚书事,明天可能就是司徒录尚书事,甚至可能由太傅来领尚书事。
地位和权力分离的结果,导致东汉的士族官僚权力非常不稳定。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在三公之下,还有个大将军,三公是士族官僚担任的,但大将军却经常是交给外戚。
东汉和帝时期,鉴于大将军兼外戚窦宪对汉帝国的突出贡献,百官一致奏请和帝,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加上东汉诸位皇帝的短命,外戚的天然身份优势,结果大将军完全碾压了三公。
没错,外戚不需要制度的保证,只需要赢得皇帝的信任,就可以完全碾压外朝的三公。
外戚专权,皇帝由信任到厌恶,转而依靠宦官与之争夺,又导致了宦官集团的崛起,东汉的政治就在外戚和宦官专权中来回折腾。
所以如果你问,东汉的宰相是谁?我还真没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极不正常的王朝,正是宰相制度的缺失,导致百官权力的削弱,在宦官和外戚专权中,很难形成与之抗衡的力量。
东汉末年,由于曹孟德的原因,丞相恢复设置,但很快因曹操被封为魏王而在此取消。
三国时期不仅有丞相,而且各国丞相内涵还不一样。
曹魏这边,尚书台已正式脱离少府,总览行政,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品级都为三品,已然呈现出势大的苗头。
曹丕为削弱尚书台权力,改曹操时期的秘书令为中书令,又设中书监一人,位在中书令之上,以侍从亲信担任,下设中书侍郎若干,这个机构,就是中书省的雏形。
请大家记住这个节点,尚书台诞生于汉武帝(內朝制度)正式形成为光武帝,而中书省则诞生于曹魏文帝。
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下发给尚书省,原本一家独大的尚书省权力被削弱,转而又成了执行机构。
东吴这边,沿袭了曹魏的制度,但实际上是个大杂烩,它既有尚书台和中书省,也有丞相,丞相名义上是百官之长,但掌握外部军权和内部治权的,却是大将军、大司马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蜀汉沿袭西汉制度,以丞相为百官之长。
西晋,再次对尚书台进行分权,设立门下省,设侍中一人管理,与中书省共同掌决策事务。
魏晋以后,天下大乱,制度上大体延续魏晋制度,丞相一词也有,但主要是权臣篡位给自己加的封号,这一阶段,皇帝习惯跟谁商议政事,谁扮演的就是宰相。比如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中书舍人,有些职位不是一把手,但因为颇受皇帝信赖,大小事务都跟他商量,因此也就成了行政一把手。
但是话说回来,连皇帝本人的地位都经常难以自保,就不用说这些“宰相们”的实力如何了。
到隋朝开始,乱世结束,又到了一个总结和创新的节点。
隋朝结合上述前朝经验和教训,总结了一套权责分明的制度——五省六曹制,
其中的秘书省和内侍省一个管理历法,一个管理宦官,并不属于中央行政机关,因此很快就退居幕后。
唐朝在此基础上,直接精简为三省六部:即中书、门下、尚书和六部。
鉴于大家都熟悉这一段,简单总结下: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交给六部执行,名义上来说, 尚书省仍然是最高行政机构,只是不再是最高决策机构。
三省的长官,分别是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以下,聊点比较冷门的。
狭义上的三省六部,仅存于李世民登基前。
因为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所以他登记以后,尚书令一职就无人敢于担任,转而以原尚书令的副手——尚书仆射主管尚书台。
实际上,日常讨论政务的时候,往往中书和门下长官,外加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一起参与,然后由中书省发文,门下省用印,尚书省拿去执行。
如此还不够,也就是在唐太宗时期,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头脑风暴,太宗偶尔会叫来一些才能非常出众,按照官职又没有资格列席三省会议的人,然后向当年的汉武帝一样,给他一个头衔,让他参与日常决策。
这个头衔,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
嗯,因为参加最高会议的最低等级也是三品,所以这个意思就是:档次和中书门下长官一样。
为了最大限度弥补宰相缺额,太宗又设置了个头衔,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平章事”即参与讨论政事的意思。
资历够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资历不够的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么多人,那怎么区分谁是宰相呢?
记住一点:太宗后期,凡事官职上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的,一律都是宰相。
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期,偶有更改,意义类同。
在后来的调整中,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如果没有加“同平章事”等头衔,就不再参加政事堂会议,尚书台逐渐成为单独的执行机构。
安史之乱以后,因军政事务繁多,很多原属于尚书省的差事,都由皇帝直接下发诏令,以临时差遣的名义派人去执行,导致尚书省以及各部沦为闲职。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则因经常被授予藩镇节度使,因此也不再常设,两省遂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指导下,合并职责。
这就是为啥三省六部制,到宋朝就只剩下一个中书门下的原因。
注意,中书门下不带省,也不是中书和门下的合称!它是宋朝的最高行政机构,在有些文献中,它也被叫做“政事堂”。
北宋时期,中书门下长官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增设副宰相一名,叫“参知政事”,没错,“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和变法的王安石,当时的职务都是参知政事。
尚书令、侍中不常设,中书令则经常作为一种赏赐,封给赵氏亲王。
宋神宗1082年,为了解决三冗问题,对宋朝官制进行过一次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此次改制及其晦涩难懂,我分行排列说明:
1,以尚书省左、右仆射分别兼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代行侍中和中书令之职。
2,将参知政事一分为四,分别由尚书左右丞、原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担任。
3,两个正丞相,四个副丞相。
简直不要太头疼。
南宋第三年(1129年),赵构恢复参知政事,废除中书、门下侍郎以及尚书左右丞,一直到南宋亡。
对了,金朝的宰相是中书令,尽管在中书令下还设有丞相,地位不如中书令。
元朝继承发展,设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按惯例由皇太子兼任。但实际上由于元朝皇帝的特殊情况,皇太子经常缺失,于是为了不耽误工作,又在中书令下,设置左右丞相2人,平章政事四人为副丞。
注意了,元朝的中书省实际上就是以前的尚书省,只是叫法不一样。
明初,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由皇帝本人亲自扮演最高行政长官,朱元璋这一操作,让后边的皇帝叫苦不迭。
其实不仅仅是后边的皇帝,就连朱元璋本人,后来也扛不住工作压力,安排了一堆大学士帮他参谋。
朱棣在此基础上,开始设立内阁制度,挑选大学士入阁参与决策,到明英宗时期,原本扮演秘书角色的内阁成员,遂成为行政职员。
明朝的内阁制度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制度,而是一种习惯性的产物,我们可以理解为,皇帝因为嫌麻烦,经常叫秘书们(大学士)帮忙批阅奏章,结果秘书就扮演了内阁的角色,首席秘书就是内阁首辅,同时还有次辅。
但不论谁来帮忙批改奏章,他们的本质都是皇帝的秘书,今天可以叫严嵩来,改天心情不爽也可以让徐阶上。
谁入阁,全凭皇帝的喜好。
不过秘书除了批阅奏章,总归是要跟六部大臣们接触的, 如果没个正经头衔肯定是说不过去,那因为六部最高官员都是尚书,所以为了工作交接中级别对等,首席秘书们往往加尚书衔。
所以明朝的内阁首辅,除了具有大学士的身份,还有个尚书头衔。
实操中,会经常以六部中的某个尚书入阁,兼任内阁首辅,但吏部尚书除外。
终明一朝,没有任何一个吏部尚书同时兼任内阁首辅。
因为吏部尚书掌人事,位子太重要了。
这里的内阁,其实就是最高行政机构的含义,内阁首辅,虽然没哟宰相之名,但已然有宰相之实。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改成军机处,清末改成内阁总理大臣。
因各种清宫剧的宣传,大家都熟,在此略过。
来源:策略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