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在理解、倾听与对话中“享有”心理健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7:18 1

摘要:2025年10月10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如期而至。今年的全球主题与中国区域主题呈现了两种视角:在全球层面,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精神卫生联盟(WFMH)均聚焦于人道危机中的心理健康,强调在战争、灾害、冲突、流离失所等极端危机环境中确保服务之可及;中

2025年10月10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如期而至。今年的全球主题与中国区域主题呈现了两种视角:在全球层面,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精神卫生联盟(WFMH)均聚焦于人道危机中的心理健康,强调在战争、灾害、冲突、流离失所等极端危机环境中确保服务之可及;中国层面则提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本土化愿景,强调心理健康服务的普惠与公平。不论是非常态中的危机干预,还是常态的支持体系,都需要不断拷问——我们应该提供怎样的心理健康服务?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在我们将一项“服务”推广给公众之前,必须首先审视其内核。文化上,我们提供的究竟是普遍的人道关怀、治疗模板,还是以科学为名,推广着一种特定文化对痛苦的理解?个人经验上,一个诊断标签是否足以承载个体完整、复杂的生命故事?实践中,服务应是专家对问题的单向干预,还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同行?这三个维度构成了我们理解心理健康议题的关键:当西方的诊断标准、生物医学的解释框架与专家的权威话语日益成为主导时,那些地方性的疗愈传统、个人化的疾痛体验以及普通个体的声音,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本文选择的三本书,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从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了心理健康服务在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同质化风险;《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转向个体经验,倡导一种意义诠释的视角,提出要看见疾病标签背后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开放对话·期待对话:尊重他者当下的他异性》则从实践层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尊重和对话的服务范式,探讨了如何重塑服务关系。这三种视角为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丰富的参照。《像我们一样疯狂》:在文化间寻求对心理健康的真正理解如果说前两本书从文化批判、意义诠释的角度,从理论上与现存的传统医学服务模式进行对话,那么芬兰心理学家亚科·赛科罗(Jaakko Seikkula)与学者汤姆·艾瑞克·昂吉尔(Tom Erik Arnkil)合著的《开放对话·期待对话:尊重他者当下的他异性》(Open Dialogues and Anticipations: Respecting Otherness in the Present Moment)一书,则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一种更具主体性的服务模式,希望为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型提供具体路径。该书批评了由专家主导、可能将求助者“客体化”的传统模式,倡导建立一种根植于尊重、聆听与合作的对话文化,从而让服务过程本身成为疗愈的一部分。在当前的心理健康领域,传统模式存在将人“客体化”的风险——求助者常感到自己是一个被观察、分析的“问题集合”,而非有完整思想感受的“主体”。专业人士在其“背后”讨论案例、制定干预计划,而案主的话语权则在其间被忽略了。本书认为,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忽视了人类渴望“被回应”的基本需求。为此,作者提倡一种基于“尊重他者的他异性(otherness)”的哲学转向,即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无法被外部专家完全理解和定义的内在世界,而正是这种不可被化约的差异使得对话成为必要。基于此,服务的核心目标应是创造并恢复一个真正的“对话空间”,服务提供者在其中放弃单向控制的意图,不再用标准化的方案去修正对方,而是进入共同创造的伙伴关系,无条件接纳对方的存在,以好奇之心聆听他者的声音,从而让心理健康服务从“施与”变成一场“相遇”。为实现这一愿景,书中阐述了两种实践路径。“开放对话”(Open Dialogue)是为精神危机设计的治疗体系,其运作原则是在24小时内即时回应,并邀请案主的所有社会网络成员(家人、朋友、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会谈致力于为所有“复调多元性的声音”提供空间,即便是看似混乱的“妄语”,也被视为有意义的表达而受到尊重。专业团队的首要任务是专注聆听与回应,共同创造能表达相关经验的新语言。“期待对话”(Anticipations Dialogue)则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对话形式,常用于社会工作等领域。它引导所有参与者从一个理想的“未来”视角展开“回想”,绕开对当下问题的归咎,共同构想一个可实现的愿景,并最终形成具体、可行的合作计划。这两种路径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致力于将案主从被动的客体,转变为解决自身问题的核心行动者。疗愈的力量并非来自外部的干预技巧,而是源于在安全、尊重的关系中被全然地看见、聆听与回应,不论自己的声音多么微弱甚或是“异常”。这本书的视角尤为宝贵,其启发意义已超出心理健康服务的特定场域,来进一步审视更广泛的社会情境中“对话缺失”的普遍状态。在许多既有的权力结构中,平等的沟通往往被单向的指令与服从所取代,当个体正常的情绪表达不被文化允许,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压抑痛苦、无处言说时,生物医学便成了少数能为其经验提供合法性解释的叙事之一。因此,本书的倡议更应被理解为一种对生活实践的普遍呼吁,它邀请每个人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反思:我们能为共同的生活,创造和拓展怎样的对话空间?综合来看,从《像我们一样疯狂》的文化审视,到《疾痛的故事》对个体经验的强调,再到《开放对话·期待对话》的对话实践路径,这三本书为我们思考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框架。一个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更需要持续地反思,关注服务模式本身是否充分考虑了文化差异、个体经验与人的主体性。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之前,都需要审慎地理解服务对象自身的文化与信念,倾听疾病标签背后个体的疾痛故事,并在每一次服务中都努力创造一个能让人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对话关系。唯有如此,“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景才能最终实现。

来源:爆头阁vq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