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土一块金印,印底刻有五个大字,日本人翻译后:汉委奴国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3:52 2

摘要:在这些小王国中,位于九州的奴国,实力不算强大,在周边强邻的威胁下,奴国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被别的小本子给灭了。

公元1世纪时,日本还是弥生时代,岛上小国林立,有100多个部落小王国,彼此之间冲突不断。

在这些小王国中,位于九州的奴国,实力不算强大,在周边强邻的威胁下,奴国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被别的小本子给灭了。

怕挨打怎么办呢?这事也好解决,找个大哥不就完事了吗?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东方,那个刚刚完成统一,国力强盛的东汉王朝。

彼时的汉朝,在光武帝刘秀的治理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周边民族和政权纷纷前来朝贡,形成了以汉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以及强大的国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奴国也不例外。

光武帝赐名倭国

公元57年,奴国国王决定派遣使者渡海前往洛阳。使者带着精心准备的鱼干、兽皮这些土特产,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东汉的都城洛阳。

见到光武帝刘秀后,使者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表达了奴国想要归附汉朝的诚意。刘秀看着眼前态度恭敬的使者,当时都开心坏了。

他欣赏奴国的归附之意,一高兴之下,就赐了奴国一个国名“倭国”。在古汉语中,倭可能有“顺从”的意思,刘秀以此来表示对奴国归附的认可。

同时,刘秀还下令打造了一枚金印,就是这个“汉委奴国王”印。这枚金印意义非凡,它代表着汉朝对奴国的正式册封,意味着奴国成了汉朝的藩属国。

使者接过金印,激动得热泪盈眶,屁颠屁颠的立马捧着金印回国了。奴国国王见到金印后,如获至宝,就把这枚金印当成了国家的象征,供奉在朝堂之上。

从此,“汉委奴国王”印成为了倭国和汉朝之间藩属关系的重要标志,见证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时光悠悠流转,一千多年后的1784年,日本进入了江户时代。在福冈县志贺岛,一个叫甚兵卫的农民,种地时一锄头下去又把这枚金印刨了出来。

金印上雕刻着精致的蛇形钮首,印面的正方形造型规整,边长2.3厘米左右,上面阴刻着汉委奴国王五个篆体大字。

甚兵卫这小子并不识字,对这枚金印背后的历史意义也一无所知,但他也知道,这金灿灿的东西,一看就价值不菲,肯定不是普通物件。

于是,甚兵卫就怀揣着激动与忐忑,把金印上交给了当地官府。

消息很快传到了福冈藩主黑田家族耳中,藩主一听,立马派人把金印收走了,又把它当成了自家的传家宝,珍藏了起来。

这一藏,就是近两百年。直到1979年,黑田后人把金印捐给福冈市博物馆,这枚承载着重要历史意义的金印,才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福冈儒学家龟井南溟,成了第一个对金印进行鉴定的人。他拿到金印后,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

他翻开《后汉书》,仔细查阅相关记载。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一行字上: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龟井南溟的心中一阵激动,金印上的“委奴”和史书中的“倭奴”发音相通,这绝不是巧合!他又仔细观察金印的材质、尺寸,发现金印边长2.3厘米,恰好符合东汉一寸的规格。

种种迹象表明,这枚金印就是东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国王的印绶,铁证如山,想否认都难。

金印出土后,在日本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倭字。一些日本学者认为,倭字在日语中发音和矮小相近,是汉朝对日本的歧视性称呼,这让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们觉得,堂堂日本,怎么能被这样“贬低”呢?于是,这些学者开始翻阅各种古籍,试图为倭字正名。

他们翻出《诗经》,指着里面的注释说,倭在古汉语里是柔顺的意思,没啥贬义,汉朝赐名倭国,并非是歧视,而是夸赞日本顺从。

可中国学者不这么认为,他们指出,古代中国给周边政权赐名,大多带着“怀柔”意味,“倭国”只是当时的官方称呼,没啥恶意,没必要过度解读。

两种观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中日学者为此争论了200多年。

其实,日本对倭国这个名字不满意,由来已久。早在唐朝时,日本使者就觉得倭国不好听,想要改名。

他们提出,日本位于日出之地,不如改名为日本,寓意“日出之国”。使者满怀期待地向隋炀帝提出了改名请求,可隋炀帝正忙着处理国内事务,嫌他们麻烦,直接拒绝了。日本使者碰了一鼻子灰,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

直到武则天时期,日本使者再次提出改名请求。这次,武则天心情不错,勉强点了点头。日本使者欣喜若狂,以为终于可以摆脱倭国这个名字了。

可没想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在官方文书里还是用倭国,日本这个名字,只是偶尔在民间使用。

直到19世纪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逐渐增强,才正式确定日本为国名。而这枚金印上的“汉委奴国王”,成了日本曾经作为汉朝藩属国的铁证,让他们想回避都不行。

1956年,中国云南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石寨山古墓群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文物。

突然,一枚金印映入眼帘。这枚金印正是“滇王之印”,是汉武帝赐给滇王的金印。滇王之印同样是金质铸造,蛇钮造型栩栩如生,尺寸、工艺都和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极为相似。

这一发现,让日本学者大为震惊。他们意识到,汉委奴国王印很可能和滇王之印一样,都是真品。

1981年,江苏邗江县的一位农民在修路时,也有了意外收获。她在土中挖到了一枚金印,上面刻着“广陵王玺”四字。

经专家鉴定,这是汉明帝时期赐给广陵王刘荆的金印。更巧的是,广陵王玺的铸造时间,比日本金印晚一年,而且很可能出自同一位工匠之手。

这两枚金印的出土,让日本学者不得不承认:汉委奴国王印确实是东汉真品,之前的质疑,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1966年,日本对金印进行了化学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金印的含金量高达95.1%,而江户时代的日本金器,含金量只有56%左右。

这个数据直接打脸了那些认为金印是江户时代伪造的说法。此外,印文的隶书风格、国字的写法,都符合东汉特征。

这下,彻底堵住了“金印是后人伪造”的质疑声。

如今,这枚金印被供奉在福冈市博物馆,成了日本的国宝。尽管部分日本学者对“倭奴”二字还是有争议,但历史真相摆在眼前。

东汉时期,日本列岛的部落王国确实主动归附了汉朝,接受了册封,金印就是最好的证明。

结语

金印的故事,撕开了古代中日关系的一角。一边是汉朝的天朝上国气度,一边是日本列岛早期政权借势发展的现实。

倭字有没有贬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在汉字文化圈里,周边政权通过和中原王朝的互动,逐步融入东亚文明体系。

有人说,日本对金印的复杂心态是可以想象的到的,毕竟14年的侵华战争他们不也是能不认的就不认吗?现在想让他们承认很早以前他们就当了汉朝小弟,不想承认也可以理解。

但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承认曾经的藩属地位,不丢人。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来源:替我自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