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透人或事?比福尔摩斯更准的精准心理学:3点掌握底层逻辑,活得更清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4:46 1

摘要: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我们该如何从深层面看清问题的本质,尤其是人的底层逻辑呢?

本文字数约:4675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从这3个角度,看透事实背后的真相

02、洞察本质,看清趋势,获益无穷!

03、学会捕捉不经意的行为、微表情

04、坚持传播真正高效的心理学知识,无所畏惧!

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我们该如何从深层面看清问题的本质,尤其是人的底层逻辑呢?

今天,我们首次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尤其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的角度,来说一下这个话题。

内隐记忆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许多人已经忘却的记忆。从这个角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甚至比福尔摩斯探案更快、更准确。

下文就以我评论部分社会热点为例,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

演员朱媛媛患癌去世;

“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言论“翻车”;

“局座”张召忠重新归来;

武大图书馆事件;

……

这些社会热点发生后,我们都选择了发声。

不少网友忍不住觉得:

何医生,你们不多搞正经的心理学科普,反而天天社会纵横,对热点指手画脚,你们是不是“蹭流量”啊?

对于这样的怀疑,我完全能理解。

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中,保持警惕是人之常情。

不过,如果网友说的“蹭流量”是指哗众取宠、利用社会热点来增粉,换取金钱利益的话,那我们真的不是。

我们的真正目的,是借着社会热点的影响力,更好地把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传播出去。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

表面看是“蹭流量”,但实质就是在搞正经的心理学科普,而且是科普真正高效的精准心理学知识。

觉得我们在“蹭流量”的网友,其实往往是你们没看清楚真相,这说明在生活中,你们可能也容易被表面的所谓事实所蒙蔽。

01、从这3个角度,看透事实背后的真相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选择点评社会热点,最终目的是希望启发大家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我们始终从以下3个角度出发,解读事件背后的本质:

第一个角度:剖析“人性三原色”——趋利避害、侥幸心理以及虚荣心,希望能令更多人深刻地洞察这背后的底层逻辑。

热点事件中的每一个主角、配角,都是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人,就离不开人性。

掌握了“人性三原色”,就如同握住了理解人性的钥匙,能够拨开迷雾,直抵问题的核心。

很多社会热点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如果结合“人性三原色”来解读的话,其实事情会变得更简单,实现“大道至简”。

此图为AI生成

第二个角度:用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破解内隐记忆层面的真相,更深入、更快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真正决定人的一生的是内隐记忆,而不是命运,更不是“潜意识”。

内隐记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行为、选择、认知等,乃至心身健康。

当掌握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深刻地知道了内隐记忆层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后,许多看似矛盾、难解的社会热点就变得清晰,甚至会发人深省。

02、洞察本质,看清趋势,获益无穷!

第三个角度:立足三观、甚至是四观的角度,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变化,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关键。

如果想看清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的真面目,就要了解其三观,甚至是四观。

每个成年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其三观的体现。

“三观”或“四观”构成了成年人的精神支柱,一旦形成,便难以有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已经当了爹妈的群体来说。

然而,当他们遭遇重大人生变故——比如孩子闯大祸了,被网民的臭骂淹没了,在现实里更是面临“社死”时,他们才可能开始反思并重塑自己的三观、四观。

很多名人的孩子出事了、塌房了、甚至都闹得进监狱了,其实背后就是父母的三观严重有问题而他们不自知。

而且,有可能即使如此,这些父母还是不懂得真正地自我反省。

从上面3个维度去分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热点,尤其是当事人的本质,比如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那为什么我们要深刻地理解这背后的本质,理解了就能当饭吃吗?

还真的能。

如果一个人能够洞察事件背后的真相,ta往往会更淡定、睿智,免于烦恼、焦虑和恐惧,这是无价的。

如果能洞悉事物的真正规律,我们就能对社会上很多方面的发展趋势作出更准确的预判。这意味着什么?懂的人都懂。

所以,这些真正高效、深入的知识真的很重要,可惜,在信息茫茫的互联网世界中,这样的知识很容易被数量更庞大的低效知识所淹没。

那当热点事件引发广泛的关注时,恰恰就是传播精准心理学高效知识的宝贵时机!

热点事件是一件可以更改的外衣;

这一次的主角可能是这个名人,下一次可能是那个明星,类似的事件甚至在重复地上演;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包裹在这件外衣里的真相和底层逻辑!

我们点评热点,就是褪去这件外衣,令里面蕴含的精准心理学高效知识能被更多人看到、学到、运用到生活里!化繁为简,看清真相!

还有,如今是AI时代了,低效的知识早已烂大街了,但许多父母还在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知识来教育孩子,而且还不自知。

如果他们面对孩子时,还觉得“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你就该听我的”,那不仅无法真正赢得孩子的认同,还会被这个快速变化的AI时代狠狠抛下。

所以,对于为人父母者而言,掌握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简直是“刚需”,是新时代对父母提出的新要求。

03、学会捕捉不经意的行为、微表情

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如何做到既能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但又不得罪人呢?

我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听其言”指的是听一个人所讲的话,而“观其行”就是要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比起“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因为一个人的言语是最容易伪装的,动动嘴皮子即可。但说得再好听,都不如实际行动来得实在。

不过,我们“观其行”时,也不能只看一个人表面的行为,否则也很容易被蒙蔽。

我们要留意一个人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动作、微表情,这才是内隐记忆决定的行为,能够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

此图为AI生成

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表面的行为,就很难识别“微笑型抑郁症”,因为这类患者最擅长伪装、掩饰。

大约3年前,“胡鑫宇失踪事件”轰动了全国,一个高中生人间蒸发了,家属、校方、警方多次进行“地毯式”搜寻都找不到人。

根据媒体报道和警方通报,我敏锐地发现胡鑫宇失踪前就出现了种种微笑型抑郁症的症状,他明明是罹患了“微笑型抑郁症”,但老师和同学都没看出他有异常。

所以,在胡鑫宇被找到前,我们就分析过他极有可能是避开人群,自杀身亡了。

后来,警方终于找到了胡鑫宇的尸体,证实了确实是自缢身亡。

但直到现在,很多网友还是不相信这个结果,始终认为胡鑫宇是被谋杀的,官方通报只是为了掩盖事实。

其实,这些网友就是未掌握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看事情只看表面,更加不懂得识别“微笑型抑郁症”。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懂得观察别人真正的行为,尤其是内隐记忆所决定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问题背后的真相与本质。

不过,我们还要学会“看破不说破”,要掌握说话的尺寸,要少说,甚至不说!

尤其当你看清更多事情背后的真相与本质后,更要懂得“闭嘴”。若总是口无遮拦,什么都要点评两句的话,很容易会得罪人,甚至被人攻击!

当然,如果你已经学会了宠辱不惊,不在乎外界与别人的评价,甚至发现“多说”能够带来一些意义与价值的话,那也可以无所畏惧地说。

每一位成年人无论是选择“闭嘴”,还是“多说”,这都是个人的权利,只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即可。

04、坚持传播真正高效的心理学知识,无所畏惧!

既然说到社会热点,有些问题就要顺带说一下了。

经常有网友留言,希望我点评某个社会热点。这份信任令我深感珍惜,也始终心怀感激。

不过,我和团队的时间与精力比较有限。

我们除了要保证系统化、精准化的心理干预能顺利进行之外,还要持续更新专栏。

而且,就像“墙头变换大王旗”,今天这个热点爆了,明天那个事件火了,我们无法对每一个热点都进行深入分析,只能解读与精神心理领域更紧密相关、更具有深层剖析价值的事件或人物。

当然,有人喜欢,自然也就有人不喜欢。

有些网友非常反感我们对社会热点的分析,甚至有的还留言说要取关。

对此,我充分理解且尊重。是否关注我们是每个人的权利,他们完全可以自由行使。

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决定往往源于“感性思维”或“直觉思维”——一种未经深入理性思考的即时反应。

他们只喜欢看到顺应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的内容,未能觉察自身思维方式的局限,习惯于凭感觉做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这往往会埋下不少隐患。

而且,他们更不了解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也不愿意去深入了解。

如果他们足够幸运,当然有可能顺风顺水地过完这辈子,但是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也一直顺风顺水;

但更有可能,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认知维度而买单,付出或大或小的代价,只不过他们仍不觉得是自身认知有问题,还是归咎于别人和外界。

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在意关注我们的人有多少,因为我早已建立了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

而对于我们机构而言,我们已经站稳了脚跟,最近还发展壮大,在北京国贸CBD成立了“北京晴日”;

我早已意识到,点评社会热点是一把“双刃剑”。

当我怒怼人格障碍者时,很多网友说我是孤勇者,敢于为民发声。

而当我分析那些自杀的人可能患有“微笑型抑郁症”时,很多网友又会说我是在吃“人血馒头”,甚至骂我不配做人。

而且,说我们吃“人血馒头”等的网友,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善良。

但他们不懂得有智慧地善良,也不知道善良要分对象,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更容易成为现代版的“农夫”,被“蛇”反咬一口。

与其可以迎合他们,刻意想留住更多人,还不如坦荡荡地说出心中所想,聚集更多英雄所见略同的人,找到志同道合者!

我作为一个心理成熟的成年人,既然选择了勇敢发声,就愿意为自己所说的话承担责任。

曾经,我是国内唯一一个公开站出来批判杨永信的精神科医生,并且独自坚持了近十年,从未动摇。

因为我始终相信: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应对。

外界的攻击与质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信念。

只要我是在做正确的事,便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

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就连周总理也做不到,我们又何必奢求?

没有期望,便没有失望。

一个人是否认同我们,往往也与ta的认知维度密切相关。很多人困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维度上,对认知之外的事物,习惯性地质疑与排斥。

人的认知可以分为4个维度

而且,有些人尚未学会区分“推断”、“事实”与“真相”。

把推断当成事实,把事实当成真相的人,一抓一大把,甚至可以说是社会中的大多数。

所以,只要行得正、坐得端,在做正确且有意义的事,我们又何必因为他人的局限和不足,而徒增自己的烦恼?

说到底,我是否被认可、信任,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更多的人不要跟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擦肩而过,尤其是预防精神心理问题的高效知识。

特别是为人父母们,只有掌握这些高效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更敏锐地察觉出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避免孩子发生悲剧!

精准心理学并非现代心理学的分支,它已进入精神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地带的“无人区”,带来的是认知层面的完全颠覆。

“北京晴日”成立后,我们在这条路上已走得更远,远到同行难以追赶。

我今年罹患了一次脑瘤,经历了一场在鬼门关外徘徊的开颅手术;

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何为“宠辱不惊”,别人的评价,早已是如风过耳。

不管有多少争议和质疑,如今的我,只想无所畏惧地将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传播出去。

只要多一个人因此受益,这一切就都值得!

来源:精准心理学何日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