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跑步是“好职业”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3:34 1

摘要:另一方观点则认为,基于竞技体育的特点,全职跑步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吃“青春饭”。加上过往几年的赛事奖金限制,近期网传的马拉松新规,以及当下赛场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男子)等现实情况,这并不是好的职业选择。

从贾俄仁加的“别跑了,好好工作”,到管油胜的“跑步就是我的一份工作”。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间,「98跑」编辑部围绕“全职跑步还香不香”展开了一次闲聊讨论。最终自然没有确定答案,却也在畅所欲言间呈现着多元视角。

一方观点认为,职业跑者各项安排较为自由,当下马拉松市场商业化潜力大。相较于其它社会行业,这或许是一条收入可观的职业道路。

另一方观点则认为,基于竞技体育的特点,全职跑步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吃“青春饭”。加上过往几年的赛事奖金限制,近期网传的马拉松新规,以及当下赛场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男子)等现实情况,这并不是好的职业选择。

借由此话题,「98跑」想通过长期对职业跑者、民间训练团体的探访和观察,通过大量跑者群像,谈谈如今中国马拉松的态势下,职业跑者是一份“好”职业吗?

职业跑者大概是2017年前后随着赛事激增、市场化发展后催生的新形态。他们区别于国家和各地方体育局保障体系,以自负盈亏的方式将马拉松作为职业。本文重点讨论的也是这部分群体,不涉及更多注册的专业运动员,他们是另一套运行逻辑和方式。

既然是一份职业,收入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追求金钱回报并不难以启齿,甚至就是目标本身。

职业跑者收入来源主要是品牌代言、比赛奖金两大板块,商业活动出席、个人培训、网络变现等能带来小额收入。然而,这每个来源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成绩水涨船高的当下,不论是签品牌、站台难度都不可同日而语。

“我现在没有品牌签约,甚至和我洽谈的品牌都没有,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要不是有战教练,这几年真的很难。”孙晓阳曾向「98跑」陈述这个事实。

2025锡马他跑出2:13:23,距离国际健将标准差临门一脚。这一成绩放在五年前绝对是自由市场的“一条大鱼”,但如今即使却难以获得赞助。

同样是213的水平区间,来自陕西的王佳浩签约了361度,就读于青海大学昆仑学院的武明瑶在本赛季签约了中乔体育。

品牌签约带来的保障,让王佳浩可以安心常年在云南曲靖外训,并给予他参加柏林马拉松等大赛的机会。对于武明瑶来说,相较于同学们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挑战,他已经有了一份工作。

谈完收入,聊聊支出。高水平职业跑者确实“不缺装备”,最大额的支出是外训费用和参赛差旅两块。他们通常会选择高原外训,根据住宿条件、餐饮条件花费各异。从100元-300元每人每天不等,每个月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参赛的交通和住宿方面,如果得不到组委会特邀或品牌支持,这部分开支和大众跑者别无二致。作为职业,参加比赛是否能赚回路费?能盈余多少?自然是考虑的一个点。

而营养补剂、训练补给、物理治疗(按摩康复)也是日常开销的组成部分。这么一算下来,且不说收入几何,必要开支出就是一笔不小数目。

“我统计了历年精英选手的数据、PB、站台情况、排名等,每年成绩都在水涨船高。比如从219跑到217,你看似进步了,其实可能也没进步,相对排名甚至在退步。”中长跑马拉松数据专家陈亮说。

这里用一些具体选手的数据和历程来体现这一点,或许大家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2018年广州马拉松贾俄仁加跑出2:18:22,成为第一位跑进220大关的大众选手。彼时这一成绩能在2018年男子百强排第15位;赵浩在2019年柏林跑出2:19:53,能在2019年百强排第36位。

而用2024赛季百强对比,男子第15位的成绩是2:10:55,第36位是2:13:21。全年男子百强全部跑进220,第100名是2:18:07。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职业跑者不仅需要突破自我,还需要参考相对竞争力。如果仅仅保持现状、或是小幅进步,实则就是退步。

sub 220——这张职业选手早期的通行证,放在七八年前很“值钱”,如今已没那么“值钱”了。

就在2025北京马拉松出签当日,赵浩在社交平台发布“欢迎各类赞助合作”。这也暗示了一个事实,他或许已经和多年的鞋服赞助商ASICS亚瑟士结束了合作关系。

品牌签约难度提升的同时,田协对于赛事奖金的规则改变也影响了职业跑者收入。尽管我们常看到世界田联赛事8万美元、5.5万美元的冠军奖金。现实的一点是,非WA认证赛事奖金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的信息显示,非世界田联标牌认证的国内马拉松,A类赛事全马最高奖金不能超过10000人民币,半马最高不能超过5000元人民币;B类赛事的最高奖金对应门槛,分别是6000元和3000元。奖金还要扣除20%的税和参赛成本,最终才是实际的收入。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职业跑步多年的王涛,在频繁参加一些小比赛,甚至有一些县级比赛。

“区域性的小比赛奖金不高,但竞争相对小,如果交通和时间安排合适我会去,累计起来也是一笔收入。”王涛对98跑说,“大城市比赛高手云集,冲击成绩可以。如果从赚钱的角度,国内前3很难,有时候连赛会前20都进不去。”

职业跑者需要硬成绩作为敲门砖,好成绩源于系统训练,不同人选择了不同路径。

福建的李政跃之前是一名康复医师,运动员身份对他来说也是“业余”。去年冬天98跑去云南探营时,得知他辞去了工作成为全职跑者。不过和那些有训练团体的跑者不同,他更多是“单打独斗”的模式。

“我知道有风险,但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想试试。这种选择是可逆的,如果职业跑步真让我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我未来也可以做回康复的老本行,目前我没有感受到很大的经济压力。”李政跃说。

李政跃冬训选择过云南呈贡,更多时候他在福建漳州老家,相对支出不高,加上他有一份来自匹克的赞助支持,这是他尝试全职跑步的一些“底气”。

过往,易居、正保、中阳等社会资本都在尝试做精英选手的俱乐部,运动员加入可以得到训练保障的同时还可以领到工资。近年来,可以看到这些大资本投入在收缩,取而代之的是民间自发的小型训练团队。

比如贾俄仁加创办的东羚训练营,涵盖有职业选手、大学生等,训练营运营得到了中乔体育、康比特、KEEP的支持,其太太也在悉心打理日常事务。

“起步还不错,我正在尝试做成食宿一体的训练营,现在已经初步落成。我希望能把我作为职业跑者这些年的经验传递给更多有志于走这条路的跑友。”贾俄仁加对98跑表示。

大家熟知的“会泽帮”,尹顺金以主理人、教练员、运动员的多重身份把大家聚在一起。

而在贵州安顺训练的岑万江,也有不少职业选手在一起合练。“大家日常食宿自理,训练不收取费用,跟着来练就行,大家更像是训练队友的关系。”岑万江说。

还有一批“半职业选手”,比如福建的护士张水华,以及深圳的互联网从业者朱卿、厦门的银行程序员黄雪梅。她们都是处于需要上班,利用业余时间训练在追逐成绩的状态。

如果你经常刷短视频平台,会发现越来越多职业选手开始尝试肯尼亚外训。就在刚刚过去的夏训,贾俄仁加、管油胜、潘素芳、洪跃、别克、李春晖、范士庆、肖佐华等等,都在肯尼亚度过。

他们参考专业队的模式,大家一起规划周期,重点课跟着当地选手一起训练。

相较于国内来说,除了大额支出外还要放弃期间的参赛机会。海外集训就是一笔纯投入,一份对未来成绩提升的投资。

98跑并没有沟通过这些职业选手外训的成本是谁来承担,品牌?自己?还是其它模式,只是各项花费在肯尼亚的红土地上实实在在的在支出。

根据我们几次去海外探营的自我支出,可以透露的是,海外训练的花费基本是国内的3-4倍。包括往返大交通、食宿、当地租车几笔大开销,以及当地训练伙伴的酬劳、按摩等等小支出。

这些投入是否值得?答案见仁见智。例如上一个周期管油胜在肯尼亚外训的成果,反映在赛场上并不算理想,但他今年选择再度前往。

关于这点,管油胜留下他那句经典话语:“如果什么事情你看到确定性才去做,我想这样的事太少太少了。我们只有做了,才知道结果是怎么样。”

无疑,海外训练让中国跑者接触到了世界先进的训练方法,感受到非洲选手的训练模式、氛围,部分选手的成绩提升也显而易见。而从支出与回报上,也使得这个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成绩和流量,你必须得占一样。”刘英才对「98跑」直言。

2024年的宝鸡马拉松,刘英才把PB提升至了214的水平,不过这并未让他得到一份签约,有网络声音表示他做自媒体分散精力、不纯粹。

对此刘英才的回应很直接:“我有竞技梦想,提成绩当然是我的目标,但日常支出怎么办?”

刘英才对「98跑」表示他目前的规划是每年选择2-3场比赛冲成绩,其余比赛和日常训练会尝试用自媒体方式为自己获得一些收入,以保障训练开支。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一些职业跑者开始探索自媒体这种新的生存方式。“大正”王连正是大众最为熟知的一位,也提供了成功范本。

通过分享训练日常、比赛经历和专业知识积累粉丝和流量,然后通过品牌的广告投放、内容电商带货等获得收入。

精英选手第一视角的赛道直播也成为一种形式,以吴浩然为代表跑者正在获得更多曝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运动品牌传播负责人表示:“我们投放预算给精英水平的KOL,并非完全冲着他们的成绩,更多需要的是他们自媒体平台的传播价值,为品牌带来的曝光。”

这番话揭示了市场现实的另一面,在全职跑步商业世界里,用成绩说话是一种形式,但已经不是唯一的形式。

然而流量的游戏同样残酷,需要持续输出内容、保持热度。如果没有团队策划和拍摄剪辑,这些都需要自己完成。选择走这条路的职业跑者,相当于训练之外的第二份工作,这条路径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

用最直接的话说——大家都看到了大正的成功,但只有一个大正。

受伤是每个运动员最大的噩梦,一旦受伤没办法维持系统训练,成绩止步不前乃至退步,参赛也受到影响。

无法参赛自然就无法获得奖金,而很多运动品牌的赞助合同里,对于参赛场次,乃至站台次数、成绩都有一定要求。赞助商看重选手的曝光率和成绩,一旦长时间不能参赛,这种关系就很难维持。

能否完成合同?下一份合同能不能续约?能续多大?伤病和状态起伏,都是制约这些疑问的重要方面。

与需要保持竞技状态、不受伤形象鲜明对应的是,一些职业选手是“半路出家”走上职业,他们没有经过体校的早期启蒙,对于运动训练理念、康复知识也是在职业历程中摸索,这也带来也不确定性。

丁常琴就对「98跑」谈到这一点:“我不建议高水平的业余选手看到当下市场好,凭借一腔热情就决定走职业。因为这种情况的跑者往往训练理念不完善,对训练中量和强度的把控、参赛安排等等没有体制内队伍专业,疲劳和受伤的风险很大。没有全职工作兜底,受伤、成绩遇瓶颈,那将遇到很大困难。”

保持健康已经是运动员的幸事,就算如此大家谈及最多的一点就是——运动行业是青春饭。

尽管马拉松项目对年龄的宽容度很高,跑到35岁以上的选手较常见,也偶见40岁以上的职业跑者。但相对于传统理解上的60岁左右退休的社会各行业,职业运动员显然没有那么长的周期。

能在全盛时期得到赞助和奖金,哪一天“不跑了”这会形成巨大的落差。如何尝试转型?如何开启“人生下半场”?也是当下职业选手需要思考的问题。

展开分析了诸多方面和板块,不同人对“好”的职业定义有不同标准。

从追逐梦想和自由度的视角看,全职跑步让有天赋者可以以爱好为生,这是许多市场程度低的项目无法提供的。

而从稳定性和回报率来看,这个行业也充满风险。从过往的洞察看,能靠马拉松获得一定回报的群体,全国非注册群体并不多,头部在20人左右,与社会平均收入持平的人或许就在100人左右。

大多数职业跑者面临的是不算稳定的收入、高风险的运动伤害、短暂的职业生涯和不确定的未来。即使是那些成功的跑者,其巅峰职业寿命也很少超过十年。

中国市场如今有着最多的世界田联认证赛事,有着活跃的品牌资本投入,专业层面纪录告破、国际赛事满额参赛,这给行业注入了信心。

而那些体制外的职业选手,不仅为了更快,也是为了生存。中国马拉松市场蓬勃、成绩逐年飙升的辉煌背后,职业跑者生存的道路是越来越宽了?还是越来越窄了?难不难?我们提供了视角,但这些问题或许仍没有标准答案。

来源:98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