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值国庆中秋双节长假,简一、欧文莱、马可波罗、诺贝尔等中国建筑陶瓷企业开启“双线作战”——一边备战国内长假消费市场,一边集体亮相有“陶瓷界奥斯卡”之称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展,在全球顶级舞台谋求高水平国际合作,为中国建陶品牌出海写下注脚。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蓓 见习记者 黄指南 深圳报道
正值国庆中秋双节长假,简一、欧文莱、马可波罗、诺贝尔等中国建筑陶瓷企业开启“双线作战”——一边备战国内长假消费市场,一边集体亮相有“陶瓷界奥斯卡”之称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展,在全球顶级舞台谋求高水平国际合作,为中国建陶品牌出海写下注脚。
近年来,国内市场饱和度提升、竞争加剧,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在出口规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更多本土建陶企业跳出单一产品出口模式,将产业链延伸至海外,通过境外投资建厂探索深层国际化路径。
政策层面亦持续赋能,9月底,工信部、住建部等六部门发布《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方案》),以先进产品、数字化、绿色化为核心,明确2026年绿色建材营收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其中“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被列为五大重点举措之一,为企业出海提供顶层指引。
在国内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叠加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不出海,即出局”成为家居建材企业共识。从东南亚设厂、非洲建站,到中东合作、登陆国际展会,一批中国建陶品牌以技术输出为核心、品牌落地为抓手、供应链本土化为支撑,加速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型。
走出去,并留下来
如今,“中国品牌”与“中国智造”在全球采购清单中分量日增,这背后是国内陶瓷企业主动拓展海外、重构行业格局的选择。
但受国内房地产下行、家装跨界竞争冲击,作为上游的陶瓷行业正面临需求收缩、产能过剩压力,业绩下滑、价格战白热化、利润率触底等现象频发,寻求海外增量成为必然。
海外市场的潜力已现。据商务部等三部门9月8日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922亿美元,同比增8.4%,全球占比升至11.9%,连续13年居全球前三。具体到陶瓷行业,山东省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显示,2018-2024年13家中资陶瓷卫浴企业在东南亚投建15个项目(瓷砖10个、卫浴5个),近十年另有5家企业在中东设厂;海关总署数据也显示,今年1—8月建筑陶瓷累计出口883万吨、额275.24亿元,亚洲国家承接的出口份额持续提升,为企业调整策略提供依据。
2025年以来,更多陶瓷企业聚焦亚非新兴市场,通过技术输出、品牌落地增强竞争力。对中国陶瓷企业而言,“走出去”已非目标而是起点,能否以本土化深耕实现“留下来”,才是衡量国际化能力的核心标尺。
中国品牌的下一步,走进去
当前,建筑陶瓷出口市场已从“蓝海”变为“红海”,量价齐跌让出海之路更显艰难,“走进去”——融入国际市场、占据价值链高端,成为中国品牌的新挑战。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陶瓷砖出口“量稳价跌、结构承压”:出口量6.00亿平方米,仅微降2.86%,仍处5.8-6.2亿平方米区间;但单价从7.86美元/平方米跌至5.40美元/平方米,总额从48.56亿美元缩水至32.41亿美元,同比降33.26%,创近八年新低,凸显价格竞争压力。
行业人士透露,今年产能过剩制约发展,生产端“年初开窑晚、年中停窑多、年末停窑早”,市场端价格持续下行,企业盈利能力削弱。
在此背景下,一位建陶专家指出,中国品牌需摆脱低价依赖,转向差异化战略:“以拉式供应链思维,从海外用户需求出发设计产品与服务,扭转‘中国制造即低价’的认知。这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影响行业全球价值链定位。”
从国际格局看,意大利、西班牙因产业起步早,长期领跑瓷砖工艺;中国建陶产业改革开放后才发展,早期依赖国外设备技术,1993年首台自主千吨级压机问世才实现规格突破。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品牌与国际领先者差距显著缩小,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次多家企业集体亮相博洛尼亚展,正是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体现。
作为全球最大陶瓷卫浴专业展,本届博洛尼亚展吸引620家参展商,四成来自29个非意国家。展会不仅是行业趋势“风向标”,更汇聚欧盟、俄罗斯、日美等市场的专业买家与设计师,为企业“走进去”提供直接渠道。
简一、欧文莱等中国企业均参与本届展会。其中,简一是连续十年参展的中国品牌。
“此次展会,简一是以‘Marble but a Journey’为主题设置了六大功能展区,展示包括‘四季粉’系列在内的多款产品,该系列将柔和的粉色与天然石材纹理相结合,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的关注。”简一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们在本届展会还展示了密缝铺贴技术,该技术可将铺贴缝隙控制在0.5毫米以内。”
据了解,简一瓷砖自上市以来,产品已出口意大利、法国等70多个国家,在国际上拥有77家品牌专区或展厅,营销网络覆盖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重点城市。2015年首参博洛尼亚展后持续深耕,现推出行业首个数字化交付平台,将密缝铺贴技术输出海外,还牵头制定行业服务标准,推动全球对中国陶瓷的认知升级。
博洛尼亚展方面透露,简一等企业展会期间举办全球合作伙伴交流活动,拓展合作渠道,而长期参展也助力企业积累资源、提升国际知名度。
从行业层面看,中国建陶企业正从注重产品出口转向提升品牌价值与合作层次,国际展会成为了解趋势、推动技术交流与市场拓展的重要平台。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企业出海进入体系化阶段
今年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标志着国家对企业出海的支持从政策引导转向系统化保障,为建材、陶瓷等行业新一轮出海潮注入动力。
商务部等三部门《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对外直投连续13年居全球前三,建材行业成出海活跃领域。
9月底,六部门发布的《方案》更明确路径: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与绿色建材园区;支持协会协调企业海外发展,引导产品、技术、标准、装备、服务协同“走出去”;帮助企业应对贸易限制,推动碳核算、碳足迹等认证国际互认。
政策赋能下,企业出海实践更趋多元。近年来大角鹿、科达制造、慕瓷建材等纷纷海外建厂;2025年6月“中亚—中国家居建材产业联合会”在阿斯塔纳成立,作为“一带一路”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对接成果,由哈工业和建设部牵头,首批28家中资企业承接阿斯塔纳新国际机场等17个政府项目,合同额19亿美元。海关总署数据也显示,今年1-8月建筑陶瓷出口中,亚洲国家份额持续提升。
上述建陶专家进一步分析道:“只要能够专注投入、潜心打磨产品品质,中国制造完全有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突破。”
简一等企业的十年参展路与海外布局,既体现自身技术积淀与战略定力,也折射中国建陶行业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型。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加码,中国陶瓷企业将以产品创新与工艺提升为核心,进入体系化出海新阶段,为中国品牌世界突围提供更多可借鉴的范式。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