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食闻】四川以科技为笔绘就好“丰”景 百姓“粮袋子”“钱袋子”更加充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1:43 1

摘要:当下,四川大地上一片丰收景象。在绵阳市的水稻高产示范田中,“种肥配套”精准管理模式与“两增一小”高产栽培技术使水稻实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在泸州市牛滩镇,先进的种植模式改变了种植户“靠天吃饭”的状况,使具有百年历史的姜田焕发了新生……科技赋能让百姓的“粮袋子”和

当下,四川大地上一片丰收景象。在绵阳市的水稻高产示范田中,“种肥配套”精准管理模式与“两增一小”高产栽培技术使水稻实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在泸州市牛滩镇,先进的种植模式改变了种植户“靠天吃饭”的状况,使具有百年历史的姜田焕发了新生……科技赋能让百姓的“粮袋子”和“钱袋子”变得更加充实,让这片田野上的现代农业画卷更加亮丽。

新林村农户给牛滩生姜剪枝

近期,绵阳市的水稻迎来了丰收,一片片金黄的田地里,稻香沁人心脾。为让“粮袋子”更充盈,涪城区、三台县、盐亭县等地创新运用“实地观摩+理论授课”“良种推广+机械化作业”等方式,将科技力量注入田间地头,把助农增收的答卷写在丰收的田野上。

涪城区水稻高产实收现场观摩会近日在吴家镇五龙村示范田举办。涪城区的种植大户俯身查看稻穗成色、比对稻秆韧性,不少人掏出手机记录,甚至摘下稻穗细数粒数。

这片让种植户交口称赞的示范田,采用涪城区重点推广的“种肥配套”精准管理模式,创新应用“两增一小”高产栽培技术。涪城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现场解读:“通过科学增加栽插密度提升基本苗与有效穗数,搭配增施配方肥,满足水稻全生育期营养需求,可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

观摩会后召开了技术培训会,农技人员结合田间实景,对品种筛选、育秧准备、精准播种、机器插秧规范、生长期管理等进行了细致讲解,确保农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理论讲得再透,也不如地里一棵稻。”涪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田间+课堂”的模式,比单纯在室内培训效果更显著。

在三台县新生镇双柏村的田间,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饱满的稻粒被收入机中,秸秆就地粉碎还田。据了解,这片田地收割的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推荐的“野香优莉丝”优质稻品种。其米香浓郁、抗性强,虽产量略低于常规稻,但市场价是常规稻的两倍多。收获的稻谷会统一送往新生镇联合总社大米加工厂,经精细加工包装后推向市场。“除了野香优莉丝,我们还种植了宜香优2115、米粉专用稻Q优12等品种,总面积8000多亩。”新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三台县西平镇方子堰村,收割机半个小时便完成了村民刘远光家2亩稻田的收割工作。高效的机械化作业不仅节省人力,还为后续种植秋菜腾出了时间。如今,借助良种推广、科学管理与机械化作业,三台县的39.5万亩水稻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走进盐亭县永泰镇爱国村,可见大型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切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我种的水稻全靠机器收割,又快又不抛洒,还有农技人员指导。”村民阳明勇介绍,今年他种植的3亩水稻不仅产量有所提高,机收损失率也降至1.8%以内。今年,盐亭县将机收减损作为秋收重点,从稻田排水、成熟度判断到收割速度调整、清仓检查,农技人员全程进行田间指导,有效降低了盐亭县水稻的机收损失率。“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我根据水稻的高矮及成熟度实时调整割台高度,机收损失率明显降低了。”农机手张波说。

泸州市的牛滩生姜近期也迎来了丰收,成为市民菜篮里的应季“新宠”。泸州有句俗语,“脆如冬笋嫩如瓜,一家炒姜满村香”。对当地人而言,吃应季仔姜是刻在骨子里的饮食习俗,这口辛辣鲜脆是秋季家家户户最惦记的下饭滋味。在泸州人的灶台上,牛滩生姜是当之无愧的“万能调料”,可烹制仔姜鸭、烧鳝鱼、炒肉丝,还可以用来制作泡姜。如今,有着170多年种植历史、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牛滩生姜,不仅是本地人餐桌上的时令美味,更受到了众多外地食客的青睐。

在牛滩镇新林村,70岁的农户钟代华正在姜田里忙着挖姜、剪枝、装筐,等待收购车辆上门。“我爷爷那辈就是种姜人,传下了这老手艺。”钟代华介绍,他已种了50多年姜,从最初的几分姜田,到如今八九亩的规模,他的生活始终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新林村的黄黏土与松毛沙土疏松肥沃,种姜有天然优势,再加上当地流传的“一姜二麻三甘蔗”的说法——种姜收成多、市场价格稳定,成为村民代代相传的选择。

“上世纪50年代,父亲挑着姜,凌晨从泸县出发,坐船到泸州城里,一斤才卖2角钱。”钟代华回忆,过去种姜是“靠天吃饭”,用的是“沟沟姜”模式,雨天要守在田里排水,一天忙活8个小时是常态,收姜时间也晚,很难抢占市场。近年来,在政府的帮扶下,薄膜育苗、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相继落地,种植模式从“沟栽”变为“田儿姜”,再变为“洞栽”,生姜的质量和产量大幅提升。如今,钟代华种植的生姜亩产可达6000斤,借助电商平台可销往全国各地。

从“卖不起价”到成为“市场俏货”,牛滩生姜的逆袭离不开品牌化发展。2010年,牛滩镇新林村党总支书记周兴海发现,本地生姜品质不输外地,却因缺品牌、少销路,农民收益微薄。2011年,他牵头成立生姜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邀请专家开展种植培训,提升生姜种植和储存技术。此后,新林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采用有机肥提升生姜品质,牛滩生姜的品牌逐渐打响。

如今,该村牛滩生姜的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亩产4000—6000斤,今年产量预计可达3500吨,村里还建设了300平方米的冷链冻库,方便储存包装。除了供应北上广等地市场,牛滩生姜还远销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国。

近日,牛滩生姜在第四届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上亮相,此次不仅展示了草白姜、大白姜、竹竿姜等鲜姜品种,还展示了480克罐装泡姜和10公斤青花瓷坛装泡姜。“希望通过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的平台,让更多人爱上‘脆香嫩’的牛滩生姜,进一步擦亮这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片。”周兴海表示。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