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毓秀 鹏举苍穹:一一记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乾县籍学者许鹏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1:39 1

摘要:乾州古郡,钟灵毓秀:南依梁山藏唐陵气象,北临泾水载丝路风华,自汉以来,便有“崇德尚学、耕读传家”之风——昔年苏武持节牧羊,以忠贞昭日月;近代于右任秉笔赋诗,以风骨映山河。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千古先贤,更滋养出当代科研脊梁——乾县之子许鹏飞。他自幼浸淫家乡人文,

文/任天义:乾州毓秀 鹏举苍穹——记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乾县籍学者许鹏飞

乾州漆水孕良才,催化幽微筑锦台。

百卷顶刊凝壮志,鹏抟云路待星来。

乾州古郡,钟灵毓秀:南依梁山藏唐陵气象,北临泾水载丝路风华,自汉以来,便有“崇德尚学、耕读传家”之风——昔年苏武持节牧羊,以忠贞昭日月;近代于右任秉笔赋诗,以风骨映山河。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千古先贤,更滋养出当代科研脊梁——乾县之子许鹏飞。他自幼浸淫家乡人文,以先贤为镜;长而笃学科研,以赤诚报国,终跻身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化学部)之列,既成兰大科研之擎旗者,更作桑梓荣光之守护者。

一、乾州文脉润童心,先贤榜样立壮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许鹏飞常言,自己的初心与志向,皆源于乾县故土的滋养。1964年10月,他生于乾县一户普通人家,幼时最爱听长辈讲家乡先贤的故事:听苏武出使匈奴,十九载牧羊不辱使命,便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听乡贤寒窗苦读,终成栋梁济民,便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谛。

彼时乾县乡村虽条件有限,却挡不住他求知的渴望。放学后,别的孩子追逐嬉戏,他却常揣着课本,坐在村头老槐树下细读;夜晚煤油灯下,他一笔一划抄录诗词、演算习题,母亲劝他歇着,他总说:“乾州出了那么多有骨气、有学问的人,我也想好好读书,将来像他们一样,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家乡的“耕读”传统,更刻进了他的骨子里。农忙时,他帮家里下地干活,累了便坐在田埂上翻书,泥土的芬芳与墨香交织,成了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他始终记得,离家赴兰州大学求学那年,父亲送他到村口,只说了一句“莫忘根,莫负心”——这六字,成了他此后数十年治学、做人的准则,无论走多远、成就多大,“乾县人”的身份,始终是他心中最珍贵的印记。

二、负笈兰大求真知,游学四海拓视野

1987年,23岁的许鹏飞背着简单的行囊,踏入兰州大学化学系——这一步,不仅是他求学之路的新起点,更开启了与有机化学“一生相伴”的缘分。初入校园,面对浩如烟海的化学知识,他如海绵吸水般求知,恪守《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之道:课堂上,他专注听讲,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实验室里,他反复调试仪器、验证猜想,常常待到深夜,连导师都打趣“找鹏飞,去实验室准没错”。

从本科到硕士(1994年获理学硕士),再到博士(1998年获理学博士),十年兰大时光,他始终扎根有机化学领域,尤其对“催化反应”产生了浓厚兴趣。彼时,国内该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关键技术依赖国外,他暗下决心:“要做中国人自己的催化研究,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为了突破瓶颈,1999年,他主动申请赴台湾中兴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面对陌生的环境与全新的研究方向,他白天跟着导师学习前沿方法,夜晚查阅文献到凌晨,短短两年便掌握了手性催化的核心技术;2003年,他又以访问教授身份赴日本名古屋大学,与国际著名化学家K. Tatsumi教授合作,期间为了攻克一个反应难题,他连续一周泡在实验室,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终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体系,得到了合作团队的高度认可;2004年,他应邀访问法国巴黎七大,与欧洲学者交流学术心得,更坚定了“博采众长、自主创新”的信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数年游学经历,让他不仅汲取了中外学术精华,更开阔了科研视野——他深知,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唯有将所学知识带回国内,才能真正为国家科研事业贡献力量。归国时,他带回的不仅是装满文献与数据的笔记本,更带回了一颗“为国攻关”的赤子心。

三、深耕催化攀高峰,学术硕果耀中外

归国后,许鹏飞锚定“有机合成与催化”这一核心领域,尤其聚焦“不对称合成”“催化级联反应(Cascade Reaction)”两大前沿方向——前者是药物研发、材料合成的关键技术,后者能大幅提升反应效率、降低成本,皆为学界与产业界亟待突破的难题。他率团队扎根实验室,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韧劲攻关,终在该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堪称“中国催化领域的中坚力量”。

(一)基础研究:破题关键,顶刊发声

在基础研究层面,他带领团队破解了多项学界“卡脖子”问题:针对“手性氨基酸合成”难题,他以天然樟脑为原料,设计出 chiral tricycloiminolactone(手性三环亚胺内酯)衍生物,开发出高效合成β-氨基酸的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化学顶级综述期刊《Acc. Chem. Res.》(影响因子超20),被学界评价为“手性合成领域的重要突破”;针对“多取代哌啶合成”效率低的问题,他创新提出“多有机催化剂促进级联反应”策略,将反应步骤从传统的5-6步缩减至1步,效率提升数倍,成果发表于《Chem. Eur. J.》,并被选为“热点论文”;此外,他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接力级联反应”“氮杂MBH型反应”等方向的研究,先后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JACS》(均为化学领域顶刊,影响因子超15),其中多篇论文被引用超千次,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文献”。

截至目前,他累计在Acc. Chem. Res., JACS,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顶级及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TOP期刊论文占比超60%;2015年,他受邀于国际知名出版社Wiley出版学术专著《Catalytic Cascade Reaction》,系统梳理了催化级联反应的理论与应用,成为全球该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籍,填补了国内相关专著的空白。

(二)项目攻关:国家级课题,扛鼎担当

凭借深厚的科研功底,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成为国家科研项目的“核心参与者”:牵头“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为我国手性催化领域的基础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级联反应的杂环化合物高效合成”,突破了杂环化合物(广泛用于药物、农药合成)合成的技术瓶颈;此外,他还承担教育部重点项目、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等课题1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为西北有机化学领域的科研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应用转化:经世致用,惠及产业

他从不做“纸上谈兵”的科研,始终秉持“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理念,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在西北,金川集团是有色金属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其贵金属回收、精细化工产品合成等技术长期存在短板,他主动对接企业,带领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历时3年研发出“贵金属催化回收新工艺”,不仅将贵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8%以上,还降低了30%的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此外,他团队开发的多种手性催化剂,因“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优势,被辉瑞、默克等跨国药企应用于抗抑郁药、抗癌药的中间体合成,助力我国医药产业“从跟跑到并跑”。

截至目前,他累计承担大型国企委托项目10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8项专利已实现产业化转化,真正做到了“以科研之力,解产业之困,济民生之需”。这份深耕,也让他收获了学界与产业界的双重认可:2009年获国际化学界青年学者最高荣誉之一“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s”,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西北高校学者;2010年、2014年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斩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摘得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全国仅5人/年获奖),成为我国手性化学领域的标志性学者之一。

四、经世致用担使命,立德树人传薪火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许鹏飞身兼“科研者”与“教育者”双重身份,三十余载始终以“双肩挑责”的担当,在科研与育人的道路上并行不辍。

在行政岗位上,他始终以“强学科、育人才”为核心,为兰州大学乃至西北高等教育发展搭梁建柱:2001-2009年,他任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期间,牵头搭建了“有机催化共享平台”,吸引了国内外数十位学者前来合作,让该实验室跻身“全国有机化学领域顶尖实验室”行列;2009年任教务处处长时,他推动“萃英计划”改革,选拔拔尖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该计划培养的学生中,已有30余人入选“国家优青”“青年千人”;2015年任萃英学院执行院长时,他亲自为学生授课,分享科研经历与人生感悟,鼓励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2018年起,他任兰州大学科技处处长、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牵头制定“兰大科研发展规划”,推动学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稳居西北高校首位;2019年任校长助理后,他分管科研工作,更是以“服务科研、保障创新”为己任,为科研团队解决了诸多实际困难,被同事们称为“科研人的贴心人”。

在育人岗位上,他更是以“师者仁心”传承文脉,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作为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常说:“做科研要‘求真’,做人要‘求善’,育人就是要把‘求真求善’的种子种在学生心里。”他带学生,从不搞“填鸭式”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实验室里,他会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再一起讨论优化;论文修改时,他逐字逐句批注,从逻辑结构到用词规范,细致入微;生活中,他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生遇到挫折时,他会用自己的求学经历鼓励他们“莫畏难,莫退缩,科研路上没有一帆风顺”。

三十余载杏坛耕耘,他累计培养博士、硕士50余名,其中多数人已成长为高校科研骨干——有的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任教,有的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主持项目,有的投身产业界推动技术创新,真正实现了“桃李满天下,薪火永相传”。这份育人情怀,也让他收获了诸多荣誉:2013年获兰州大学师德标兵、陇原师德先进个人;2014年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获兰州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此外,他还牵头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成为“科研与教学双优”的典范。

五、鹏举兰山念桑梓,矢志报国续华章

“饮水思源,不忘本根”,如今的许鹏飞,虽常年扎根兰州,深耕科研与教育,但对家乡乾县的牵挂,从未减少。每逢春节,只要时间允许,他总会回到乾县,看看家乡的变化,陪陪年迈的亲友;家乡的学校邀请他做讲座,他从不推辞,每次都会提前准备课件,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家乡学子“好好学习,走出乾县,更要记得回报乾县”;得知家乡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他主动联系当地政府,提供技术咨询,推荐科研团队对接合作,助力家乡产业升级。

作为西北地区自主培养的科学家代表,他的院士候选人身份,不仅是学界对其数十年科研坚守的认可,更成了西北学术振兴的“风向标”——有人问他,为何始终坚守西北?他说:“兰大培养了我,西北需要我,这里有我的科研团队,有我的学生,更有我放不下的家乡情。”这份坚守,恰如杜甫所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有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更有扎根西北、服务家国的情怀。

乾州泾水依旧,兰山长风浩荡。许鹏飞,这位从乾县走出的学者,以家乡先贤为镜,以“格物致知”之诚探科学之奥;以家国使命为任,以“经世致用”之志解产业之困;以育人初心为要,以“弘毅担当”之情传薪火之续。如今,他虽已近花甲,却仍如鹏鸟展翅,向着更高的科研高峰前行。愿他如李白所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早日当选院士,为祖国科研事业再添新功,为桑梓乾县再增荣光!

诗词曰、满江红·乾州赤子,攀登科学高峰

古邑乾州,承文脉、千年未歇。

忆年少、庭前听训,先贤为碣。

苏武持节彰傲骨,于公泼墨牵乡月。

许君起、负笈向兰山,磨锋铁。

游台岛,探真诀;赴瀛海,求新解。

返故园躬耕,手性攻坚烈。

顶刊缀锦凝心血,专利惠民纾困厄。

育桃李、经世守初心,攀峰岳。

乙巳年中秋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