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陶”级装甲巡洋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21:41 3

摘要: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海军对英国海上霸权构成的挑战已超越法国与俄国。1905年,英国“尽可能多地建造装甲巡洋舰”的努力迎来顶峰——当时,一批史上火力最强的装甲巡洋舰启动建造,即“米诺陶”级。这三艘战舰堪称装甲巡洋舰建造技术的巅峰之作。每艘舰排水量14,6

“米诺陶”级装甲巡洋舰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海军对英国海上霸权构成的挑战已超越法国与俄国。1905年,英国“尽可能多地建造装甲巡洋舰”的努力迎来顶峰——当时,一批史上火力最强的装甲巡洋舰启动建造,即“米诺陶”级。这三艘战舰堪称装甲巡洋舰建造技术的巅峰之作。每艘舰排水量14,600吨,舰体尺寸为519英尺(约158.2米)×74英尺(约22.6米);动力系统最大可实现23节(约42.6公里/小时)的航速。

其火炮配置体现了前无畏舰时代(即战舰配备统一口径主炮之前的时期)各类舰船“混合武备”的特点:主炮为4门9.2英寸(约234毫米)火炮,安装在舰艏、舰艉的两座双联装炮塔中;副炮为10门7.5英寸(约191毫米)火炮,每门炮均单独布置在全防护炮塔内,主甲板两侧各装有5座此类副炮炮塔。20世纪初,大型巡洋舰倾向于将所有大口径火炮整合到炮塔中,而非仅靠装甲护盾提供防护,“米诺陶”级的火炮布局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例证。该级舰服役时,英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装甲巡洋舰部队。

在“无畏”级巡洋舰(“无敌”号)问世前,“米诺陶”级一直是史上火力最强的巡洋舰。但毋庸置疑,其设计虽整体均衡,却存在一处重大缺陷——7.5英寸副炮炮塔沿舰体两侧分散布置,导致作战时弹药储存点过于分散。这一缺陷几乎可以肯定是“防御”号(Defence)在日德兰海战中被德国主力舰击中后瞬间沉没的原因。

武器装备(Armament)

在相关设计讨论中,“炮塔安装火炮”与“舷侧/炮廓安装火炮”的方案对比始终是核心议题。经过反复辩论,所有参会者最终达成一致结论:炮塔是舰体侧面火炮的最佳安装方式。这种设计可避免在装甲上层带开设大型炮门或孔洞,同时能将火炮抬高至“吃水线下方20英尺(约6.1米)”的高度,而沿舰体侧面炮廓安装的火炮,炮口高度仅为15英尺(约4.6米)。

随后,设计团队开始讨论火炮型号,很快达成共识:英国海军计划建造的所有现代化巡洋舰,至少应配备9.2英寸火炮。讨论中还提及了新建成的“敏捷”号(Swiftsure)与“凯旋”号(Triumph)战列舰——海军部高层深知,这两艘舰与新型巡洋舰排水量相近,却装备了最新型的10英寸(约254毫米)火炮。此外,设计团队还参考了皇家海军军械总监(DNO)关于美国“田纳西”号巡洋舰的报告,该舰装备有4门10英寸火炮、16门6英寸火炮、22门14磅炮及12门3磅炮。提交给海军部的数据分析显示:美国10英寸火炮炮口初速为2800英尺/秒(约853米/秒),可击穿13.5英寸(约343毫米)厚的哈维钢装甲;“敏捷”号搭载的10英寸火炮炮口初速为2920英尺/秒(约890米/秒),在3000码(约2743米)距离上可击穿11.3英寸(约287毫米)厚的克虏伯钢装甲。

当时计划为“米诺陶”级配备的最新型50倍径9.2英寸火炮性能同样出色:炮口初速达3030英尺/秒(约924米/秒),在3000码距离上可击穿10.1英寸(约257毫米)厚的克虏伯钢装甲。

与早期巡洋舰的6门9.2英寸火炮相比,“米诺陶”级仅配备4门50倍径BL 9.2英寸Mk XI型火炮,但这些火炮安装在舰体中轴线上的双联装液压驱动炮塔内——这使其舷侧齐射时的火炮数量与“爱丁堡公爵”级(Duke of Edinburghs)相当。该型主炮仰角范围为-5°至+15°,发射380磅(约172千克)重的炮弹,炮口初速2875英尺/秒(约876米/秒);使用穿甲弹时,最大射程可达16,200码(约14,813米),射速最高为每分钟4发,每门炮备弹100发。

“米诺陶”级的副炮火力远超早期巡洋舰:舰体两侧各装有5座单装液压驱动炮塔,每座炮塔配备1门50倍径BL 7.5英寸Mk II型火炮。该型副炮俯角范围为-7.5°至+15°,使用4倍径比穿甲弹(4crh AP shells)时,最大射程15,571码(约14,238米);发射200磅(约91千克)重的炮弹,炮口初速2841英尺/秒(约866米/秒),射速每分钟4发,每门炮备弹100发。

反鱼雷艇防御由16门QF 12磅18英担炮(QF 12-pounder 18-cwt guns)负责。根据甲板布局图,其中8门安装在7.5英寸副炮炮塔顶部,另外8门布置在上层建筑中(舰艏、舰艉各4门)。该型炮发射3英寸(约76毫米)口径、12.5磅(约5.7千克)重的炮弹,炮口初速2660英尺/秒(约810米/秒);最大仰角+20°时,最大射程可达9300码(约8500米)。此外,“米诺陶”级还装有5具18英寸(约457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舰体两侧各2具,舰艉1具。

装甲防护(Armour)

与早期巡洋舰相比,“米诺陶”级的装甲配置有所简化。由于主甲板炮廓被取消,原本用于防护炮廓的上层装甲带也随之移除;同时被取消的还有“连接水线装甲带与炮塔座圈、抵御纵射火力”的横向舱壁。

该级舰的水线装甲带采用6英寸(约152毫米)厚的克虏伯渗碳装甲,覆盖范围延伸至舰艏、舰艉的7.5英寸副炮炮塔之外;正常吃水状态下,装甲带下缘位于水下约5英尺(约1.5米)处。舰艏方向,从舰艏向后约50英尺(约15.2米)范围内的装甲厚度为4英寸(约102毫米),再往后缩减至3英寸(约76毫米);舰艉方向,水线装甲带全程保持3英寸厚,直至舰艉末端。此外,发动机气缸由1.5-2英寸(约38-51毫米)厚的装甲板提供防护。

主炮炮塔正面装甲厚8英寸(约203毫米),侧面厚7英寸(约178毫米);7.5英寸副炮炮塔正面装甲同样为8英寸厚,侧面则减至6英寸厚。主炮炮塔座圈与弹药升降机均由7英寸厚的装甲防护,但弹药升降机在下层甲板与主甲板之间的装甲厚度减至2英寸。下层甲板装甲厚度分布为:舰体中部平坦区域1.5英寸,连接水线装甲带下缘的倾斜区域2英寸(覆盖全舰长度);舰体两端的甲板装甲厚度增至2英寸。前司令塔侧面装甲厚10英寸(约254毫米),后司令塔侧面装甲厚3英寸。

外观与改装(Appearance and Modifications)

三艘“米诺陶”级舰完工时外观高度相似,仅在烟囱与桅杆细节上存在差异,其中“防御”号与“香农”号(Shannon)几乎完全一致。

尽管许多人认为其外形不如“勇士”级(Warriors)优雅,但由于主甲板中部沿舰体布置了一长排炮塔,该级舰仍呈现出独特而极具攻击性的轮廓。

完工时,“米诺陶”级采用了极短的烟囱设计(符合费舍尔海军上将的理念),且桅杆与烟囱均无倾斜角度。

各舰的细节差异如下:

- “米诺陶”号(Minotaur):大型椭圆形烟囱,顶部装有超大尺寸风帽,烟囱外侧有明显的防护架。

- “防御”号与“香农”号:烟囱尺寸更小、更接近圆形,风帽尺寸较小,防护架也不那么显眼。

烟囱色带标识(1909年):

- “米诺陶”号:第1、4号烟囱各有1条白色色带。

- “香农”号:第2、3号烟囱各有1条白色色带。

- “防御”号:无任何色带。

改装历程:

1. 1909年:每个火控台顶部加装射程钟;烟囱增高约15英尺(约4.6米),避免烟雾影响舰桥操作。

2. 1912年:拆除前桅上的24英寸探照灯;在上层建筑舰桥前方新增1组24英寸双联装探照灯(仅“防御”号与“米诺陶”号实施)。

3. 1915-1916年:后上层建筑加装1门12磅高射炮,后甲板加装1门3磅高射炮,两门炮均采用高仰角炮架,用于防空防御。

4. 1916年:为支撑火控指挥仪重量,前桅加装加固支柱;“香农”号于同年加装指挥仪,“米诺陶”号则在1917-1918年加装;战争最后一年,加固后的前桅被更坚固的三脚桅取代,12磅高射炮被移至前主炮炮塔顶部。

一战服役经历(World War 1 Service)

“米诺陶”号(Minotaur)

- 战争爆发时部署于中国站(China Station,英国皇家海军在东亚的海外基地)。

- 1914年8月:俘获并击沉德国商船“埃尔贝斯”号(Elsbeth)。

- 1914年8月6日:炮击雅浦岛(Yap)上的德国无线电台。

- 1914年11月:为澳大利亚运兵船队提供护航。

- 1914年12月:担任开普站(Cape Station,英国皇家海军在南部非洲的基地)旗舰。

- 1915年1月:完成改装后加入大舰队(Grand Fleet)第2巡洋舰分舰队。

- 1916年5月31日:参与日德兰海战。

- 1920年:出售拆解。

“防御”号(Defence)

- 战前隶属于地中海舰队第1巡洋舰分舰队。

- 1914年8月:参与搜寻德国“戈本”号(SMS Goeben)与“布雷斯劳”号(SMS Breslau)巡洋舰。

- 1914年11月:被派往南大西洋,参与搜寻德国“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装甲舰(Admiral Graf Spee)。

- 1915年1月:加入大舰队第1巡洋舰分舰队。

- 1916年5月31日:在日德兰海战中被击沉。

“香农”号(Shannon)

- 战前隶属于大舰队第2巡洋舰分舰队。

- 1914年11月:在克罗默蒂(Cromarty)进行改装。

- 1916年11月:部署至摩尔曼斯克。

- 1917-1918年:承担大西洋护航任务。

- 1922年:出售拆解。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