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2岁还在啃老的人先别急着骂自己,4月2日,杭州小伙杨一用500万注册资本把“不扫兴父母”送上热搜:17岁月入15万,22岁给国际运动品牌一单赚280万,秘诀只有一句——爸妈辞职8年,专门学怎么做爸妈。
22岁还在啃老的人先别急着骂自己,4月2日,杭州小伙杨一用500万注册资本把“不扫兴父母”送上热搜:17岁月入15万,22岁给国际运动品牌一单赚280万,秘诀只有一句——爸妈辞职8年,专门学怎么做爸妈。
听起来像爽文?
人家把爽文写成了公司报表。6岁摆摊,不是体验生活,是真金白银算毛利率;小学毕业前,压岁钱被爸妈带去投基金,亏了就开家庭复盘会,赔的钱当学费。
别的家长忙着买学区房,他家父母把职场KPI搬进客厅:每周一次“家庭董事会”,孩子汇报项目进度,爸妈只问“下一步怎么迭代”。
情绪价值给满,决策权也真放,摔倒了先让娃自己爬,哭完了再一起写“失败报告”。
这套流程,如今被杨一打包成“新锐家长成长计划”,300个焦虑中产家庭付费进群,85%说回家会好好说话,比心理咨询便宜一半。
有人酸:还不是家里底子厚?
查了下,爸妈辞职前确实是外企高管,可辞职意味着主动断粮。
那几年,全家靠积蓄过日子,母亲甚至去夜市摆过围巾摊,父亲接私活做咨询,只为保证“教育现金流”不断。
杨一记得最清的是母亲那句话:“我们陪你穷一阵子,不陪你糊涂一辈子。
”现在,这句话被印在他新成立的“晨曦心理健康基金”宣传册上,58条母亲语录做成“生命教育课程包”,免费送进20个单亲家庭。
蓝皮书专家把他家当“优势累积”范本,网友更直白:原来真有人把“拼爹”升级成“拼爸妈的学习速度”。
二弟保送清华,三弟出书卖破10万册,三兄弟每月照旧开董事会,议题从“下月投流成本”到“如何给基金选心理咨询师”。
杨一自己也没停,一边读心理学硕士,一边把纪念母亲的视频做到5800万播放。
评论区最高赞只有六个字:原来家长会长大。
来源:小马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