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年就读乡塾,后考入河南政法学堂。1944年,李煦出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改用李煦这个名字,意思是八路军来了,才使豫西有了光明,宛如东方大地升起煦煦朝日。
李煦
李煦,乳名星联,字光吾,1891出生,河南偃师大口乡肖村人,贫农家庭出身。
幼年就读乡塾,后考入河南政法学堂。1944年,李煦出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改用李煦这个名字,意思是八路军来了,才使豫西有了光明,宛如东方大地升起煦煦朝日。
李煦兄弟三人,排行第二。其兄应联,字赫臣,毕业于河南法政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与张钫、杨勉斋结为金兰弟兄。1912年出任汝阳县县长,随置田宅,家景见好。其弟李芳联,字兰谷,1927年在上海上大学期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佛道儒墨,本草金匮,志怪侠义,广泛涉猎。其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不仅通读,还能大段成诵。直到50岁后,仍坚持晨起背书。
随着时世变迁,李煦逐步地接受了近代进步思想,阅读并收藏了大量进步书刊,有《资本论》《从猿到人》、毛边纸石印的《列宁全集》、《论持久战》、第一次印刷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等,常年订有《晨报》、《解放报》。这些进步书刊大多由党的地下工作者由解放区带来,这对李煦接触、同情直至投身革命,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李煦酷爱医学与种植,笃信治病救人、造林绿化是造福于世的两大善事。在精读《本草纲目》、《伤寒论》、《皇汉医学》的基础上,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攻读“上海铁樵医学函授”,系统订阅《自强医刊》,抄订整理了大量医案验方,以中医为主,兼及西医。
李煦交谊很广,择友却很严。他在偃洛一带的知交中如林东郊、任砥庵、王三江、任召鲁、杨交(画家)、高佑(书家)都是有学识、有修养、有节操的名人。
李煦爱读书,爱藏书,惜书如命,是有名的藏书家。因祖上清贫,留书不多,大部藏书由他们父子两代置买。李煦主家时,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以购书。古今中外、政经史哲、艺文纲鉴、农工林医、各类报刊,林林总总,万册以上。
其中珍贵者,如全套木刻《二十四史》分装于二十四个楠木箱内,配以铜搭铜锁,另有宋版影印的全套《史记》、《资治通鉴》,石版印《熙大字典》,近代稀珍《独秀文存》、《胡适文存》、《饮冰室文集》等。
1945年李煦随皮徐部队南下,敌伪反扑,三番抄家,挖地掘墙,这些藏书也惨遭洗劫。
李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革命的拥护与向往远在抗战前。其弟李兰谷1927年参加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李煦全力予以支持;他的两个儿子李长庚、李绍白都于1937年前入党,抗战初期,李煦送他们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出于民族义愤与救国热忱,李煦自觉接受并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带动全家投身其中。
1938年,李兰谷由南京返乡,取道汉口,经董必武、叶剑英指示,带回四位女同志,陈英、张琳(成仿吾夫人)、周慎宜、刘惠成,又到“八咱军驻洛阳办事处”联系,党组织委派纪西(即席国光)来肖村,名义上是到后方避难,被安排到肖村完小任教,实际上是做党的地下活动,由纪西负责,食宿在李煦家东院内。
“抗敌救援委员会”成立了,会址就在李煦家,接着成立了“读书会”、“妇救会”、“儿童团”,办起了“识字班”,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发展,以肖村为中心,延及四周。
他们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抗日路线,学理论,学军事,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吸收优秀分子入党,着手建立抗日武装。这一时期,以肖村南寨为中心,共发展党员30余人,后成为抗日骨干。
被发动起来的人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妇女做军鞋支前、青年知识分子集会宣传,演街头剧,许多青年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由于群众基础好,1944年皮徐支队一入偃,便得到积极支持,单肖村就买枪三百余支,偃师警卫连中绝大多数都是肖村青年;及至南下,肖村的青壮年几乎全部上前线。因此,有了“红肖村”、“小延安”的美誉。
中共偃、巩、登中心县委书记刘道安曾多次来肖村指导工作,1939年县委书记陈耳东也住在肖村,同期来肖村指导工作的有“洛八办”的何毅、张英(军事教官)、彭雪枫从永城派来的张子俊、章建召、刘贵升等,都由李煦安置食宿,提供费用。
李煦全家为革命齐上阵,儿童放哨掩护,妇女为地下党的同志端饭送水,缝补浆洗,他60岁的嫂子曾护送张琳、周慎宜、刘惠成三女同志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肖村女青年李玉珍、李宾珠奔延安时,由她护送到“洛八办”。
1944年日寇进犯豫西,偃师沦陷。同年皮定钧、徐子荣率抗日先遣支队挺进豫西,支队派柳林、武占魁同志来李煦家,共商武装抗日、建立民主政权事宜。
农历九月初五,支队首长会同偃师县委召集各阶层人士在翟湾开会,酝酿筹备成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会上经过民主协商,一致推举李煦出任县长。
9月6日晨起,肖村人声鼎沸、群情激昂,肖村百余名热血青年组成的队伍齐聚李煦家门前街上誓师(后成偃师警卫连的前身)。李煦号召大家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打日寇。
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与日、伪、顽的殊死较量中求生存、求发展,刀光剑影、烽火连年,这对几十年来居家耕读,温厚儒雅的老先生,不啻是严峻的考验。
县政府刚成立半个月,日寇便纠集伪顽三百余人向县政府驻地董村扫荡,后多次进犯,追剿不舍。迫于形势,政府机关随后辗转夹沟、佛光、扒头、管茅、孙坡、杨窑、山张、南寨,数次与敌人遭遇。李煦率机关工作人员,徒步奔走、战斗转移。
有一次,在由扒头向孙坡转移时,队伍被日伪打散,李煦失去左右,扔掉棉衣,半夜奔往山张,和青年人一样经受了战火洗礼。
战事稍息,他便放手开展工作。“倒地”、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改造保甲机构、建立区一级民主政权、反霸除奸、扩大统一战线……公务极其繁忙,经常吃不上饭,睡不成觉。他执行党的指示,勤政尽职,不遗余力,受到军政领导的很高评价。
1945年8月,日寇投降。9月,皮徐支队奉命撤离豫西、挥师南下。
出师前,李煦才回到肖村,告别故园。李煦被编入教导团(干部队)五连。行军路上,先生始终保持乐观坚毅的情绪,突破临汝土顽截击,到达桐柏县,东过平汉线与敌遭遇,上有飞机轰炸,下有追兵围堵,但他经得起了考验。组织上照顾其年老,配给一区马,他却让给妇女或伤病号们骑,坚持徒步奔袭。
部队到达波皮河作短时休整,李煦由田生、李英二同志介绍,光荣入党。
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大别山根据地,为保存实力,王树声司令员亲自动员老弱病残复员,各自隐蔽。李煦和曹仲卿、吴乔生一行,化装改姓,走至湖北同兴店一带被捕。他自称是走方医生,才获得释放。
此时,他染上疟疾,行走艰难,沿途讨饭,穿过数条卦锁线,到柴沟亲戚家,得知家已被抄数遍,无从存身,便由亲戚护送到四川广元隐蔽,偃师解放后方才回家。
1949年3月李煦回偃师工作,1950年1月,李煦被选为偃师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2月出任偃师县土改委员会主任,时已60岁。
1951年12月,李煦去世,时年61岁。
来源:晚上没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