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适期播种是实现高产的基础,但受茬口衔接、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晚播现象在生产中较为常见。晚播小麦因冬前积温不足,易出现苗情弱、分蘖少、抗逆性差等问题,若管理不当将显著影响产量。要实现“晚播不减产”,需紧扣“以种补晚、以肥补晚、以管补晚”核心策略,重点抓好以下
小麦适期播种是实现高产的基础,但受茬口衔接、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晚播现象在生产中较为常见。晚播小麦因冬前积温不足,易出现苗情弱、分蘖少、抗逆性差等问题,若管理不当将显著影响产量。要实现“晚播不减产”,需紧扣“以种补晚、以肥补晚、以管补晚”核心策略,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环节。
一、优选良种,奠定晚播丰产基础
晚播小麦的品种选择需突出“早熟、抗逆、紧凑型”三大特性,以规避积温不足和后期倒伏风险。应优先选用冬性或半冬性、生育期较短的品种,这类品种前期生长快、分蘖成穗率高,能有效弥补晚播导致的冬前生长时间不足;同时需兼顾抗寒性和抗倒性,避免因晚播苗弱引发冻害或后期倒伏。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瘪粒、病粒,确保种子净度≥98%、发芽率≥85%;并采用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选用含杀菌剂、杀虫剂和生长调节剂的复合型种衣剂,既能防治地下害虫和纹枯病、根腐病等苗期病害,又能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
二、科学整地,构建适宜生长环境
晚播小麦根系发育易受土壤条件制约,必须通过精细整地为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进行灭茬深耕,耕深控制在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若土壤墒情不足,深耕后需立即浇足底墒水,待土壤墒情适宜(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时进行耙耱,做到“地平、土碎、墒足、无明暗坷垃”。对于秸秆还田地块,需确保秸秆粉碎长度≤10厘米,粉碎后均匀撒施,结合深耕将秸秆深埋入土,避免秸秆架空导致种子悬空、出苗不齐;同时可每亩撒施2000-3000公斤腐熟有机肥或50公斤商品有机肥,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为晚播小麦提供长效养分供给。
三、精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环节是晚播小麦培育壮苗的关键,需通过“适当增加播量、控制播种深度、缩短播种时间”实现精准播种。播量应根据播种时间灵活调整,一般比适期播种增加5-10公斤/亩,若10月下旬后播种,每推迟1天每亩增加0.5公斤播量,以密补晚、以苗保穗,但亩基本苗最多不超过35万,防止群体过大引发倒伏;播种深度严格控制在3-4厘米,过深易导致出苗慢、苗弱,过浅则易受干旱和低温影响,可通过调整播种机镇压轮压力确保深度均匀。此外,需加快播种进度,避免因播种时间过长导致地块间苗情差异过大,播种后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种子吸水萌发,确保出苗整齐一致。
四、合理施肥,强化养分支撑
晚播小麦需通过科学施肥弥补生长周期短、养分积累不足的问题,遵循“基肥足、追肥早、补肥巧”的原则。基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45%复合肥(氮磷钾15:15:15)40-50公斤,若土壤缺磷钾,可适当增加磷酸二铵和氯化钾用量,满足小麦苗期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返青期早施追肥,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发生和根系生长,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拔节期根据苗情巧施攻穗肥,若苗情健壮,每亩施尿素5-8公斤,若苗情偏弱,可增加至10公斤,促进小花分化,提高结实率。此外,结合病虫害防治,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喷施叶面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尿素100克+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增强光合作用,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千粒重。
五、田间管理,全程动态调控
晚播小麦田间管理需全程精准,重点抓好“促弱转壮、防灾抗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冬前若遇干旱,需及时浇越冬水,浇水时间以日平均气温3℃左右、土壤夜冻昼消时为宜,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地温下降过快;春季返青后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划锄时做到“早、浅、细”,避免伤根。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苗期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和纹枯病,可选用吡虫啉+阿维菌素+井冈霉素喷雾防治;中后期重点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麦蚜,在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高效氯氟氰菊酯喷雾,兼防多种病虫害。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倒伏、干热风等灾害的预警和应对,若遇大风暴雨,及时采取扶苗、排水等措施,减少灾害损失;灌浆期若遇干热风,提前喷施叶面肥,增强小麦抗逆能力。
晚播小麦并非必然低产,只要精准把握品种选择、整地播种、肥水管理、田间调控等关键环节,通过科学措施弥补晚播劣势,即可实现“晚播不减产、晚播能丰产”的目标,为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