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之后,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布声明,证实内塔尼亚胡与特朗普通了电话。两人“情绪高涨”,互相祝贺。那不是庆典场合,而是一种战略通气。电话通完,特朗普说他将考虑访问以色列。内塔尼亚胡立刻发出邀请,并希望他能在议会发表演讲。
一纸协议从混乱中诞生。以色列与哈马斯,被血与火纠缠整整两年,突然宣布停火。特朗普第一时间发声,以方称其为“民族胜利”。
加沙街头出现庆祝人群,烟花炸开在夜色中。但这份协议,并不是终章。它只是“20点和平计划”的第一阶段。以色列真的会信守承诺吗?
近日,一条发布在社交平台的贴文打破了中东战场的紧张气氛。
特朗普亲自发布,宣布以色列与哈马斯正式签署“20点和平计划”的第一阶段协议。没有外交辞令,只有一句话:“他们签了。”
不久之后,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布声明,证实内塔尼亚胡与特朗普通了电话。两人“情绪高涨”,互相祝贺。那不是庆典场合,而是一种战略通气。电话通完,特朗普说他将考虑访问以色列。内塔尼亚胡立刻发出邀请,并希望他能在议会发表演讲。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日前宣布,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与特朗普通电话
在这条消息之后,媒体开始披露协议内容。字数不多,条款很明确。以色列将在内阁投票后,启动初步撤军计划。部队将从加沙城外围部分区域撤出,向南回撤至商定边界线。不是全线撤离,也不是永久撤军,只是为了下一步——换人质。
哈马斯方面的义务也写得清楚:72小时内释放所扣押的以色列人质,必须“全部释放”,不能分批、不许拖延。协议甚至写明了启动时间,一旦以军完成指定撤军操作,人质释放操作立即开始。
换人质的背后,是更大的交易框架。以色列将同步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包括哈马斯武装人员和平民。具体释放名单未公开,但有报道称数量不少于800人。此外,还有一项容易被忽略但异常敏感的内容——遗体交换。哈马斯每归还一具以方人质遗体,以色列需交还15具加沙死者遗体。这个比例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感,死亡从未在中东战场中被视作等价。
以色列也需要履行承诺,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囚犯和加沙平民
但这不是和平协议,哪怕只是一纸停火承诺都谈不上完整。协议强调,这是第一阶段。后面是否有第二、第三阶段?协议没说。以色列是否承诺最终撤军?没说。哈马斯是否接受“政权交接”?没有提。维和部队怎么部署,谁来控制?依旧空白。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内阁尚未完成投票。协议文本中规定:所有条款的启动,必须基于以色列内阁通过正式表决。这意味着即便签署文本已公开,只要内塔尼亚胡未获得足够票数,撤军不会动,协议形同虚设。
特朗普之所以急于发布,是因为这场协议的发起和设计出自他的“20点计划”。协议中并未列出20条,外界猜测那些条款仍属保密范畴,仅公布的属于“可公开部分”。而对内塔尼亚胡来说,这份协议不仅是一份战术安排,更是国内舆论的筹码。在右翼压力之下,他必须为释放人质找到一种“胜利叙述”。撤军必须包装成人道主义操作,人质交换必须建立在“安全掌控”基础上。
以色列与哈马斯均已签署其提出的“20点和平计划”第一阶段协议
哈马斯方面的沉默格外显眼。他们仅通过巴勒斯坦电视台发布一段简短声明,称“巴勒斯坦内部各抵抗力量已达成一致”。未举行新闻发布会,无公开露面领导人。
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一方面,哈马斯目前高层接连被定点打击,组织体系严重受损;另一方面,协议文本对其政权未来未作任何保障。任何公开亮相都可能引发内部分裂或误判。
协议公布的当晚,加沙市中心几处街道出现了不寻常的人流。夜幕尚未完全降下,已有大批民众走上街头。有人点燃烟花,有人高举手机,有人喊出“停火”的阿语词汇。视频迅速传入各大平台,在西方社交网络掀起热议。人们看到的是“欢庆”。
当天夜里,加沙市南部相对安全区域确实出现了短暂的聚集,但北部、德尔拜拉、扎伊通等地区仍处于封锁状态。汗尤尼斯以西,仍有哈马斯临时检查点。穿军服的青年站在十字路口,持步枪巡视,背后有沙袋工事和简易防空壕。
加沙年轻人走上街头庆祝
没有人撤离,也没有人解甲。哈马斯武装并未开始移交,也未露面宣示协议内容。中部走廊公路依旧禁止通行,加沙电信公司未恢复全部基站,部分区域仍无法联网。对多数加沙居民而言,所谓“停火”,不过是一次稍微安静的夜晚。
以色列边境同样未降级。西部围栏前,以军依旧开启探照灯巡逻。无人机在夜空中持续盘旋。加沙东部居民区照明不足,一部分房屋仅用蜡烛照明。电力系统尚未接通,部分地下蓄水装置因轰炸已损坏。
人群聚集不到两小时就被疏散。部分庆祝者开始离开,大多数没有说话。那不是欢庆,是试图让外界知道——我们还活着。
外界误读在所难免。部分媒体将这些镜头解读为“哈马斯胜利”场面,事实上这些人根本无法分辨协议内容。没有广播,没有手机信号,信息传播依靠口耳相传。
特朗普出访以色列的消息在当晚也传出。以色列方面表示将安排其在议会演讲,并可能于10月13日抵达。但白宫方面保持沉默。以色列媒体援引内政高层说法,安保团队正在进行线路检查。这场访问能否成行,将取决于“协议执行进度”与“边境安全形势”。
这一夜,加沙有烟花,也有警报。深夜时分,加沙北部靠近旧工业区传出爆炸声。不久后,以色列方面称系“误爆旧弹药库”,并非军事行动。但次日,相关区域再次进入禁行状态,附近难民营被短暂疏散。
加沙的街头,没有真实的庆祝,也无法真正的放松。那是一次短暂的喘息,不是胜利宣告。那是“刚刚没炸”的庆幸,不是“战争结束”的狂欢。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份极具操作性的协议,却不是一份等价的契约。它写清楚了谁先撤军、谁放人、哪一天开始、过境口岸怎么开,但每一项都附带条件,每一项都留有退路。
首先是撤军。以色列军队不需要一次性全部撤离,只需“初步”撤回到与加沙接壤的“商定边界线”。这个边界在哪,没人公开。是否等同于2007年加沙边界,或是战前实际控制线,没有人确认。这是第一层模糊地带。
其二,哈马斯需在72小时内完成释放人质任务。但文本明确,只有当以色列军队完成第一阶段撤军任务后,哈马斯义务才启动。这就给了双方充分的回旋空间。只要有一方说“对方没完成”,协议就可以暂停。
在哈马斯释放人质前,以色列需要先撤军到边界线
第三,人道主义物资通道开放。协议明确指出,以色列需开放加沙五个过境点,允许粮食、药品、燃料入境,受联合国监管。但没有列明物资种类、数量、时长。没有监督机制,也没有约束惩罚。
协议的最大争议点在于它的“未来预设”。也就是说,第一阶段是换人质与初步撤军,第二阶段才是维和部署、去军事化、治理权移交等。但第二阶段没有时间表,没有具体细节。
这就引出第四个矛盾:谁接管加沙?
文本中提出,“加沙地带将在维和部队部署到位后进入过渡管理状态”,并由“联合安全委员会”临时协助过渡期治理。这句话写得含糊,谁来组建委员会?由谁主导?有没有哈马斯参与?文本中均未提及。
而维和部队将由“美国、卡塔尔、埃及、土耳其、阿联酋等多国协调部署”,但数量、任务范围、驻扎时间表也未明确。这就意味着,以色列可以说‘没有部署完成’,就继续维持军事控制。
第五项,是最具爆炸性的条款:哈马斯“不得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以官方或代理身份,参与加沙地带的行政、军事、财政、社会治理”。这被解读为彻底排除哈马斯参与未来加沙政治进程。换言之,哈马斯签下这份协议,相当于承认自身将被逐步清除出“加沙统治结构”。
但哈马斯在发布声明时,并未承认接受这些条款。他们只表述“巴勒斯坦各抵抗力量已达成内部共识,优先实现停火换人道救援。” 没有提及“非军事化”、“退出治理权”等核心问题。
协议中的条款虽然写了20点,但公开的部分只有8条,其他内容仍属保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特朗普方面有意“分阶段公布”,避免协议在一开始就因政治压力而夭折。
协议的单边性,在以色列右翼政客口中也被承认。一位以色列议会高层匿名表示,“这是一次不对称谈判,是我们在战略胜势下给对方一次选择机会。” 所谓“战略胜势”,指的是两年冲突让哈马斯损失惨重,组织结构遭到重创。
这份协议,更像是一张命令书,只是形式上添加了签字程序。
这不是哈马斯第一次坐到谈判桌前,也不是以色列第一次签署停火协议。但几乎每一次,这类协议都没有走完流程。过去一年半,类似协议至少出现过两次,但最终无一例外全部破裂。
最接近的一次发生在2025年初。当时的美国总统仍是拜登。在埃及与卡塔尔的主导下,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一项“三阶段停火安排”。第一阶段类似此次协议:以色列撤出特定区域,哈马斯释放部分人质,过境口岸开放。
那一次,哈马斯释放了33名人质,以色列撤出了加沙北部三个控制区,并允许红新月会开展救援工作。联合国发布了照片,CNN播放了撤军画面。那是外界近年最接近“和平转折”的时刻。
第二阶段原定于2025年3月中旬开始,内容包括:全部人质释放、以军全面撤出、维和部队入驻、临时治理委员会成立。但就在3月18日清晨,以色列空军发动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空袭,对准的是哈马斯在加沙中部的据点。协议废止,战事重启。
为何突然翻脸?当时以色列解释称“发现哈马斯正试图重新武装”。哈马斯否认。联合国调查未能得出一致结论。但此后,停火协议再无推进。那一次,“第二阶段”永远没有到来。
如今这份协议,本质结构与之相同。依旧是“先停火、再交换、后治理”,依旧是阶段性,依旧无惩罚条款,依旧缺乏监督机制。
以色列方面掌握主动权,一旦局势变化,他们完全可以宣布“哈马斯违约”或“安全形势恶化”,重启军事行动。而这种剧本,过去半年已经演过一次。
这是一份可以随时终止的协议,一份“不具备法律强制力”的交换清单。
参考信源:
《特朗普宣布以色列与哈马斯签署第一阶段停火协议》——路透社,2025年10月8日
《哈马斯确认接受加沙停火协议,要求以方履行撤军承诺》——美联社,2025年10月8日
《加沙与以色列部分地区出现庆祝场面,民众欢迎停火消息》——路透社,2025年10月9日
来源:百年战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