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是什么地方?它本该是卸下所有防备的港湾,一个可以让你大口喘息的充电站。可一旦家里住进一个终日怄气的人,这个港湾就变了味,成了人人想逃的牢笼。这比贫穷,比疾病,更让一个家感到悲哀。那种人就像一个行走的负能量源,他或许不动手,不动口,却能悄无声息地吸干家里所有的
家是什么地方?它本该是卸下所有防备的港湾,一个可以让你大口喘息的充电站。可一旦家里住进一个终日怄气的人,这个港湾就变了味,成了人人想逃的牢笼。这比贫穷,比疾病,更让一个家感到悲哀。那种人就像一个行走的负能量源,他或许不动手,不动口,却能悄无声息地吸干家里所有的阳光和欢笑,把温暖变成冰窖。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情绪价值”,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能不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安心。而那个爱怄气的人,恰恰是家庭这部机器里专门制造内耗的零件。他只懂得索取,从不给予。就像邻居老林,在外面和和气气,一踏进家门,脸就拉得老长。
妻子精心准备的饭菜,他筷子一推,满脸嫌弃;孩子看会儿电视,他一声怒吼,吓得孩子赶紧躲回房间。整个晚上,他可以一言不发,但家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他爆发的导火索。那种压抑的气氛,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每一个人。妻子的笑容消失了,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一个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安静得可怕。水滴石穿,再多的爱,也经不起这样日复一日的消磨。
一个健康的家庭,沟通的基石是爱与信任。喜怒哀乐可以自由表达,情绪能够被温柔接住。可在一个有“怄气鬼”的家里,这条规则被彻底颠覆。沟通的首要原则,不再是真诚,而是“千万别惹他”。网友阿梅的妈妈就是如此,她不吵不闹,却能让家里气氛降到冰点。她表达不满的方式是沉默,是叹气,是那双带着审视的眼睛。阿梅考了年级第二,满心欢喜地回家,妈妈却泼来一盆冷水:“有什么好得意的,第一名还不是别人。”丈夫买了新衣,她疑神疑鬼:“乱花钱,你是不是心里有鬼?”久而久之,这个家再没人愿意分享任何事情。
任何好消息都会被她的负能量扭曲,任何示好都会被她多疑的心误解。沉默是金,撒谎成了生存智慧。爱意无法自由流淌,反而成了需要小心翼翼供奉的祭品。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把真实的自己藏得严严实实。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那个爱怄气的人,像一个无形的审查官,用自己的情绪,斩断了所有家人表达爱的能力。
很多人以为,长大后离开那个家,就解脱了。这简直是天大的错觉。那个常年怄气的人,给你最深的伤害,并非那些不愉快的记忆,而是他用言行,给你演示了一套有毒的亲密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像一个病毒,刻进了你的潜意识。你会不自觉地认为,爱就是挑剔,关心就是控制,亲密就是互相折磨。然后,你会带着这套程序,去组建自己的家庭。你要么变成和他一样的人,用同样的方式去伤害你的伴侣和孩子;要么,你会下意识地被同类吸引,掉进同一个轮回,重蹈覆辙。这才是这场悲哀的核心——它会遗传。那个让你痛苦的人,他自己也曾是个受害者,他只是在无意识地复制他童年的剧本。他没能挣脱的枷锁,如今结结实实地铐在了你的手上。一代又一代,循环往复,把本该是爱的源泉,彻底变成了怨恨的滋生地。
一个家,不怕没钱,不怕吵架,甚至不怕生病。怕的是心穷。是那个本该为你兜底的人,却成了家里最大的情绪风暴源。面对这样的人,想改变他,往往是徒劳无功的。他的问题根植于他的人生经历,那是你无法触碰的领域。你救不了那个放火的人,但你必须先把自己从火场里拖出来。建立自己的边界,守住自己的能量。这不是自私,是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自己和下一代最根本的责任。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个不必小心翼翼的家,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港湾。
来源:说娱聊情感一点号